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庆媛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菩萨
  • 1篇悬空寺
  • 1篇宋代
  • 1篇宋辽
  • 1篇宋辽金时期
  • 1篇图像
  • 1篇躯体
  • 1篇系谱
  • 1篇辽金
  • 1篇辽金时期
  • 1篇牡丹纹
  • 1篇金代
  • 1篇救济
  • 1篇卷草纹
  • 1篇观音
  • 1篇服装
  • 1篇NORTHE...
  • 1篇SONG
  • 1篇BODHIS...
  • 1篇STATUE...

机构

  • 9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服装学院
  • 1篇早稻田大学

作者

  • 9篇齐庆媛
  • 2篇李静杰
  • 1篇陈红帅

传媒

  • 3篇故宫博物院院...
  • 2篇石窟寺研究
  • 1篇敦煌研究
  • 1篇美术大观
  • 1篇故宫学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本稿以实地调查与学界披露的相关资料为基础,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存在卷草纹与牡丹纹两类宝冠,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获得长足发展。卷草纹宝冠上承唐、五代传统,在吸收宋代世俗卷草纹因素后继续发展。牡丹纹宝冠为菩萨像造型的创举,是宋人酷爱牡丹及牡丹栽培中心南移四川的产物。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这两类宝冠的造型灵活多变,尤其绍兴年间(1131-1162)彰显新时代创造力。南宋中晚期,这两类宝冠的造型繁缛细密达到极致。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宝冠造型演化,深刻地反映了佛教艺术民俗化、地域化的过程。
齐庆媛
金代与西夏菩萨像造型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金代与西夏菩萨像数量众多且变化多端,在中国佛教造像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基于实地调查和学界披露的相关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着眼于菩萨发髻与宝冠、服装、装身具、躯体形态四个方面,在尽可能细致地分类、排比的前提下,阐释菩萨像造型的发展规律。金代前期菩萨像主要继承辽代、北宋传统,宝冠、服装与装身具形式多样又复杂。金代后期菩萨像形成自身特点,头戴卷曲雀尾形高冠,躯体宽厚壮健,表情威严肃穆,充溢着阳刚之气。西夏菩萨像因素分别来源于宋、辽、金乃至唐、五代,于后期形成优稚华贵的艺术风格,其中游戏坐菩萨像获得充分发展,造型自由多变,神态安洋自在,世俗化倾向显著。本考察有助于加深对金代和西夏佛教物质文化的认识。
齐庆媛
关键词:金代
陕西榆阳石窑峁石窟第2窟明代壁画调查与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运用美术史图像学和风格学方法,对榆阳石窑峁石窟第2窟明代壁画进行全面分析。文章认为左壁观音救难与右壁地藏十王组合图像的对应配置,延续并发展了传统同类图像,反映了民众希望得到菩萨现世救济和地狱救济的心理诉求。观音群像以及地藏十王组合掌善、掌恶二童子,道明和尚与闵公长者,五道图像等的表现,凝聚着浓郁的地域和时代文化气息。
齐庆媛
二龙系珠与二龙拱珠及二龙戏珠的图像系谱被引量:4
2015年
犍陀罗二龙系珠图像传来中国后,较多地用作南北朝隋代菩萨像项链装饰。出现于北朝后期的二龙拱珠图像,在唐代普遍地用于装饰碑碣并稀疏地延续下来。创始于唐代的二龙戏珠和一龙戏珠图像延绵至今,广泛地用作铜镜、碑碣、建筑等装饰,成为深受民间喜爱的图像。这些传统装饰图像,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李静杰齐庆媛
江南式白衣观音造型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五代时期,在中晚唐白衣观音造型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率先创造出一种冠搭披风且与外衣一体化、两手在腹前交叉并持数珠的新样观音,本文称之为江南式白衣观音。江南式白衣观音,两宋时期以雕塑为主体,在南方地区迅速发展演变,又促成了数珠手观音等新形式;元明清时期,这种白衣观音图像以绘画、线刻为主,且风行大江南北,进而与水月观音、送子观音、善财童子图像融合,被赋予新时代文化内涵。江南式白衣观音图像的发展,展现了佛教艺术大众化、民俗化的过程。
齐庆媛
中国北方地区宋辽金时期菩萨像造型分析
齐庆媛
关键词:宋辽金时期SONG
太原永宁寺明代壁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考察被引量:2
2010年
太原永宁寺明代壁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为迄今所知唯一的此类壁画遗迹,充实了中国佛教美术史的内容。壁画由太原县和太谷县僧俗供养人出资绘制,是明代西方净土信仰流行和重视佛教修行实践背景的产物。图像基于南宋王日休校辑《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四十八愿分第六》表现,将山水画与人物画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画面具体形象,工致精细,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壁画精品。
李静杰肥田路美齐庆媛陈红帅林志镐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明代壁画地藏十王地狱变相考察被引量:5
2016年
榆林悬空寺万佛洞罕见保存着精美的大型明代石窟寺院壁画。其中东柱内侧面地藏十王地狱变相表达了趣善之人生前预修诸功德,以期将来经由地藏菩萨救度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的思想,同时具有追荐亡魂、普度众生的功能。图像基于中土编纂《佛说十王经》与《佛说地藏菩萨经》表现,并融合水陆画因素,思想逻辑谨严清晰,将地藏十王地狱变相这个传统题材提升到全新境界,为佛教艺术增添一个难得的绘画佳作。
齐庆媛
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造型分析——以服装、装身具与躯体形态为中心被引量:1
2014年
石刻菩萨像为四川宋代佛教造像的重心所在。本稿以实地调查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着眼于服装、装身具与躯体形态三个方面,分析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造型的发展情况。就结论而言,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菩萨像服装、装身具、躯体形态多样,富于变化,绍兴年间(1131~1162年)形成繁缛华丽的造型风格。南宋中晚期,菩萨像造型趋向统一,形成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四川宋代石刻菩萨像造型与当时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形象地展现佛教艺术世俗化进程。
齐庆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