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良
- 作品数:79 被引量:814H指数:19
- 供职机构:雅安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1998年夏季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比较被引量:23
- 2010年
- 利用1998年Micaps历史天气图、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资料和NCEP/NCAR 1°×1°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对该年夏季两例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低涡活动过程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移出与未移出高原低涡的低涡结构特征差异显著:(1)移出高原低涡,低涡环流呈圆形,厚度有3000 m左右,降水区呈环状分布;未移出高原低涡,低涡环流呈椭圆形,厚度为1500 m左右,降水区在低涡的南、西南方。(2)移出高原低涡,低涡区内绝大部分为上升运动区,并且强度在加强、区域扩大;未移出低涡,涡区内上升运动在减弱,上升运动区在缩小。(3)移出高原低涡,涡区内斜压性强,比未移出的大近一倍。(4)移出高原低涡,涡区内500 hPa有高位涡沿东北方向向上输送位涡平流,未移出高原低涡的有次高位涡沿东南方向向下输送位涡平流。(5)移出高原低涡是下层‘正涡度、暖区’、上层‘负涡度、冷区’;未移出高原低涡是下层‘正涡度、冷区’、中层‘负涡度、弱暖区’、上层‘正涡度、冷区’。
- 郁淑华高文良
-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位涡温度
- 引发四川盆地西南地区暴雨的高原涡特征分析被引量:23
- 2015年
- 为进一步认识高原涡对盆地西南地区暴雨过程的影响,总结该区域暴雨预报经验,本文利用2001~2011年高原涡切变线年鉴、MICAPS实况天气图、盆地西南地区气象站日降雨量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引起盆地西南地区暴雨过程的高原涡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得到结论:1)引发盆地西南地区产生暴雨量级以上降雨的高原涡过程多发生在每年7月;高原涡东移将对盆地西南地区产生明显降雨;48小时后大部分高原涡减弱消失,少数继续东移或东南移;2)引发盆地西南地区产生暴雨的高原涡通常是暖性高原涡,高原涡东移48小时后有明显的冷平流入侵转变成斜压性低涡;这一类高原涡常常与高原切变、西南低涡、副高、低空急流以及南亚高压等影响系统相配合,共同作用产生一次暴雨过程;3)引发的盆地西南地区暴雨的高原涡过程的温湿场特征为:500h Pa高原东部到盆地上空的大气高温高湿的特征明显,700h Pa和850h Pa盆地高温高湿,同时垂直上升运动旺盛且随高度向北倾斜。
- 陈贝高文良
- 关键词:暴雨
- 气象绘图软件GrADS高级使用技巧被引量:8
- 2002年
- 本文通过介绍气象绘图软件GrADS使用中的一些高级技巧 ,分析了GrADSScript语言中的难理解之处 ,并介绍了在GrADS中做合成分析和t检验的程序 ,可以对学习和使用GrADS的科研人员起参考、帮助作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GrADS软件的应用更广泛、深入 。
- 高文良刘晓燕曾小东
- 关键词:GRADS数据处理T检验
- 夏季青藏高原热状况对川渝盆地气温变化的影响
- <正> 青藏高原对全球和区域大气环流与天气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热力作用方面,高原通过对大气的非绝热加热,引起大范围旱涝冷暖异常变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叶笃正等根据地面观测就认为高原地面相对其上空大气而言,是一个热源...
- 李跃清高文良周长艳
- 文献传递
-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持续的对流层中层环流特征被引量:18
- 2015年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在普查和分析1998-2012年持续强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与持续强盛时的500 hPa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在移出高原与持续强盛时的物理场进行了合成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以两高切变东阻型对中国降水影响最大,主要影响河套地区,切变线类、热带低压影响型、低槽前部类主要影响地区分别是黄淮流域、西南地区、长江流域;持续强影响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对40°N以北环流形势依赖性不强,主要是受高原低涡周边对流层中层西风带天气系统、副热带天气系统与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研究分析还揭示了各类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持续的对流层中层共同的大尺度条件及其主要差异。
-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
-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环流特征
- 热带海温变化与高原季风发展被引量:15
- 2002年
- 利用NOAA长波辐射OLR ,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 ,探讨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等环境场变化与高原季风发展的联系。揭示了春季孟加拉湾和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表增温、赤道东太平洋降温有利于高原夏季风发展。分析了高原季风强弱年同期和前期SST场、风场和OLR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高原季风强弱年热带环境场存在明显差异。高原夏季风发展时SSTA从春季到夏季 ,孟加拉湾经南海到西太平洋SST呈正距平 ,赤道中东太平洋SST负距平发展 ,表现为LaNi na特征。反之 ,高原夏季风减弱时SSTA在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SST呈负距平 ,东南太平洋SST正距平发展。表现为ElNi no特征。
- 马振锋高文良
- 关键词:热带海温变化高原季风风场SST
- 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的平均特征被引量:15
- 2006年
- 2004年9月2—6日四川盆地中东部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利用时间平均合成分析方法对强暴雨维持期间(9月3日20:00—5日08:00,北京时)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平均,再对合成平均资料做诊断分析,以揭示持续性强暴雨过程持续期的平均特征。诊断分析显示,台风西进导致稳定的环流以及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为暴雨持续提供了背景条件。在时间平均流场上,与暴雨相联系的中尺度系统十分显著,它在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准东西向的中尺度辐合带,在对流层高层表现为中尺度辐散带,两者垂直耦合为深厚系统。此外,在暴雨持续期间,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表现出强烈的非平衡特征,这种非平衡的动力强迫作用支撑着低层强辐合的维持。
- 陈忠明闵文彬高文良何光碧
-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
-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被引量:64
- 2009年
-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年间,低涡、切变线出现个数最多的在6月,最少的在9月。2002年和2006年分别是高原低值系统相对活跃和相对不活跃的年份。2006年川渝持续的高温干旱可能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不活跃有关。(3)低涡、切变线生成的源地分析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线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和地形坡度陡峭的地区,高原加热和陡峭地形的动力作用可能是低涡、切变线形成的原因之一。(4)高原低涡、切变线不易移出高原。低涡移出,主要是伴随低涡切变线过程东移。(5)低涡、切变线经常相伴或相继出现,对高原及高原以东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 何光碧高文良屠妮妮
-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
- 对流、湿度锋与低空急流的耦合——持续性暴雨维持的一种可能机制被引量:23
- 2007年
- 根据暴雨发生和持续依赖于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的事实,重点针对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从天气学和动力学方面分析了1989年7月9~10日四川盆地东部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分析结果发现,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凝结降水的非均匀分布与强烈垂直风切变的耦合作用、“湿度锋”与低空急流的耦合相互作用通过促进低空辐合流的维持,导致了对流云团和暴雨天气的持续。
- 陈忠明何光碧崔春光高文良闵文彬
-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低空急流
- 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平均环流场分析被引量:51
- 2007年
-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挑选出1998-2004年夏季高原涡移出高原多、少的年、月对它们的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指出,6~8月是高原涡最易移出的月;当500hPa盂湾季风槽偏北,或西太副高明显西伸,高原东部有切变线活动;当200hPa南亚高压东伸明显,高原东部为南亚高压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时,有利于高原涡东移出高原。为高原低涡暴雨预报的气候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 高文良郁淑华
-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原低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