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方案,为期10周。观察两组患者5个时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诺和锐30组三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两组HbA1 c、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诺和锐30降糖疗效优于诺和灵30R。
- 马龙飞
- 关键词:诺和锐30诺和灵30R2型糖尿病疗效
- 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诱因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危险诱因。方法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并发症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测定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与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hs-CRP、收缩压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hs-CRP、糖尿病病程、餐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收缩压这5个指标数值的增高对脑血管病变的影响最大,均为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hs-CRP、糖尿病病程、餐前空腹血糖、高胆固醇、收缩压数值的增加均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其的控制。
- 石莉郭宗艳石焦霞郑献召申瑶马龙飞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诱因高胆固醇
- 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评价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与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使用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初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尿病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给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其他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餐后2 h血糖(2h 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 PG、HOMA-IR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FINS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BG、2h PG、HOMA-IR、FIN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袁新建马龙飞杨慧
- 关键词: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治疗体会
- 2003年
- 孟贺利马龙飞何小杨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雷公藤多甙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雷公藤多甙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近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DN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免疫指标、细胞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因子(VEGF)]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IL-8、TNF-α及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治疗DN的近期疗效显著,能够提高其免疫功能,降低细胞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袁新建马龙飞李娟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雷公藤多甙近期疗效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
- 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MNCV、SNCV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甲钴胺治疗疗效。
- 马龙飞
- 关键词:Α-硫辛酸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电生理
- 短期胰岛素强化与口服三联方案治疗T2DM患者对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与口服三联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对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46例T2DM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短期胰岛素强化组(Y组)和口服三联方案组(S组)各73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相关指标、脂肪细胞因子和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前FPG、2h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PG、2h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Y组治疗后比较,S组血糖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胰岛素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OMA-β高于治疗前,HOMA-IR低于治疗前(P<0.05),与Y组治疗后比较,S组HOMA-β明显上升,HOMA-IR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脂肪细胞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eptin、TNF-α、FFA低于治疗前,ADP高于治疗前(P<0.05)。与Y组治疗后比较,S组ADP升高,Lep-tin、TNF-α、FFA降低更显著(P<0.05)。Y组低血糖发生率(24.6%)高于S组(6.8%)(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与口服三联方案均可治疗T2DM,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相比,口服三联方案在改善血糖变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等疗效更显著。
- 冯赓马龙飞张惠莹
- 关键词:胰岛素胰岛素抵抗
- 唑来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评分、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评分、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法D3胶囊+钙尔奇-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钠+氯化钠溶液,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唑来膦酸钠进行治疗利于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增加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改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 马龙飞
- 关键词:唑来膦酸钠老年骨质疏松症疼痛评分腰椎骨密度髋部骨密度
-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观察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发生情况,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骨密度,分析骨密度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136例临床资料,并采集同期接受全身体检的健康老年人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仔细阅览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其一般情况,观察患者心脑血管病发生情况,将其中发生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纳为心脑血管病组,其余未发生的患者纳为非心脑血管病组。比较3组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骨密度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相关性,并将心脑血管病作为因变量,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骨密度是否是其影响因素。结果全部136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有82例发生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为60.29%,其中包括49例冠心病,33例脑卒中;3组中,健康对照组T值、骨密度水平均最高,后由高至低依次为非心脑血管病组、心脑血管病组,组间整体比较、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测定T值、骨密度水平与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呈负相关(r=-0.401、-0.180,P均<0.05);经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T值是影响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因素之一(P<0.05),而骨密度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弱(P>0.05)。结论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骨密度低下有关,临床应重视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的动态监测,及时对骨密度低下者给予合理干预,延缓甚至阻止骨密度持续下降,以降低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 马龙飞袁新建冯赓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骨密度
- 甲亢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比探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对比分析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探析甲亢与血清性激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某院所收治的甲亢患者中选取28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为研究组;另选取某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所接诊的28例健康男性作为参照组来进行本组探究。对28例甲亢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周的甲状腺激素以及性激素水平进行准确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对比分析参照组患者临床数据,探析甲亢与血清性激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清总睾丸酮(T)、血清雌二醇(E2)显著性更高,TSH水平明显更低,对比参照组研究对象而言,组间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周治疗,研究组患者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睾丸酮(T)、血清雌二醇(E2)对比参照组研究对象的结果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促黄体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对比参照组研究对象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处在紊乱状态可导致机体性激素水平受到极大影响,可作为临床检测甲亢患者的有效科学参考依据。
- 马龙飞李娟韩长雪
- 关键词:甲亢血清性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