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
- 作品数:30 被引量:17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 二甲肼诱导大鼠肠癌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激活时间及它们的因果关系。方法 利用 1,2 二甲肼诱导大鼠肠癌发生的模型 ,半定量观察端粒酶活性在肠癌发生过程中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本研究用 1,2 二甲肼成功地诱导大鼠肠癌发生的模型 ,诱癌率达 5 7 6 9%。端粒酶在肠癌诱导的第 5周明显增高 ,到 15周肠癌形成时达到最高峰 ,以后维持在高水平。炎性病灶内端粒酶活性未见增高。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发生在肠癌形成的早期 ,到癌形成时 ,达到最高峰 ;端粒酶的激活可能是癌前病变的一种生物学标记物 。
- 吴成秋陈雯张桥吴大伟魏青钟小明万德森
- 关键词:二甲肼肠肿瘤端粒酶
- 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热点的形成及其修复速率的比较
- 2001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热点的形成是否与该点DNA修复速率慢有关 .BRL 3A细胞暴露于 5 0mmol·L- 1过氧化氢 (H2 O2 ) 30min后 ,分别于 0 ,1,4及 2 4h收获细胞 ,应用连接介导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热点的修复百分率并与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的总修复百分率比较 ,通过狭缝印迹法 ,比较了各时间点细胞内p5 3/线粒体DNA比率来验证其修复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 :在 4及2 4h ,热点的修复速率分别为 5 .2 %和 4 2 .1% .而线粒体DNA的总修复百分率分别为 76 .9%和 84 .1% ,后者与前者相比 ,其修复速率快 1~ 14倍左右 .应用狭缝印迹发现各时间点细胞内p5 3/线粒体DNA比率无明显变化 .因此 ,线粒体DNA氧化损伤热点的形成与其修复速率较慢有关 .
- 刘力庄志雄陈雯杨杏芬张桥杜柳涛魏青邓丽霞
- 关键词:线粒体DNA修复
- 三氯乙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 (TCE)对接触工人有否致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方法 选接触TCE工人 32名 ,另选对照工人 30名。用人外周血体外培养法检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CA)率 ,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车间空气中TCE浓度和分光光度吡啶法测定尿中三氯乙酸 (TCA)含量。结果 车间空气中TCE浓度分别为 41 2mg/m3和83 1mg/m3,均超过国家最高容许浓度 ,接触组尿中TCA含量为对照组的 81 5倍 ,并与个体接触TCE浓度成正相关(r =0 761,P <0 0 0 1) ;接触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A率 ( 1 15± 0 84) %与对照组CA率 ( 1 0 6± 0 78)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未见接触TCE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接触人群尿中TCA含量随接触TCE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有较好的相关 ,提示暴露者尿中TCA含量能反映TCE的接触水平。
- 邓丽霞陈雯徐雷杨杏芬胡斌郑履康
- 关键词:三氯乙烯染色体畸变TCE淋巴细胞
- 限量饮食对致癌物活化代谢及DNA断裂的影响
- 1998年
- 目的:研究限量饮食(DR)对小鼠肝代谢活化致癌物以及致癌物导致的DNA链断裂程度的影响。方法:用32P后标记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致癌物DNA主要加合物生成量;用随机寡核甘酸引物合成法(ROPS)测定DNA链断裂程度;用体外代谢酶活性测定法检测有关代谢酶的活性。结果:①限量饮食减少小鼠肝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和2乙基氨基芴(2AAF)DNA加合物(AFC8dG)的生成,同时也减少致癌物导致的DNA链断裂;限量饮食增加苯并[a]芘(BaP)DNA加合物(BaPN2dG)和6硝基苯甲萘(6NC)DNA总加合物的生成,也增加致癌物导致的DNA链断裂。②在小鼠肝中,致癌物DNA加合物的生成量与致癌物导致的DNA链断裂程度密切相关;③限量饮食诱导某些与致癌物代谢有关的酶。结论:限量饮食特异地改变小鼠肝代谢酶的活性继而影响致癌物的代谢活化,这种作用在致癌过程的起始阶段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陈雯张桥吴中亮吴中亮
- 关键词:膳食DNA损伤致癌物
- 中药复方抗癌方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
- 酶是一种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反转录酶, 是一种由蛋白质和组成的反转录酶日渐增多的资料表明,肿瘤细胞及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较高,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筛选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是当今的热点之一。为研究中药复方抗癌方对人结肠癌细胞的作...
- 陈泽雄陈雯张诗军
- 关键词:端粒酶中药复方结肠癌
- SAPK/JNK活性的非放射性测定方法与初步应用
- 2001年
- 目的 建立SAPK/JNK活性的非放射性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沉淀法”提取SAPK ,根据SAPK可以使底物c Jun(Ser6 3和Ser73)磷酸化的原理 ,以N 末端融合有c Jun的谷胱甘肽Seharosebeads从细胞裂解液中“亲合分离”SAPK ;然后进行体外磷酸化 ;以c Jun的磷酸化特异性抗体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杂交 ;最后以“化学发光法”测定磷酸化底物c Jun来反映细胞内SAPK的活性。结果 以 2 5~ 10 0 μmol/LCdCl2处理豚鼠肾上腺皮质细胞 2小时 ,细胞内SAPK活性随染毒剂量增加而轻度增加。结论 该法测定细胞内SAPK活性 ,方法灵敏、特异性强。
- 赵敏杨杏芬魏青陈雯卢次勇龚守方
- 关键词:应激活化蛋白激酶化学发光法免疫沉淀法
- 酒精对脑组织及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1998年
- 为了阐明酒精中毒对神经系统损害的机理,用新生CD大鼠酒精中毒模型及原代培养的神经小胶质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RT-PCR的方法测定酒精中霉对脑组织及体外培养细胞中IL-1α基因水平的改变作用。结果显示:酒精持续染毒11d后,大脑皮层、小脑、海马、纹状体及丘脑组织中的IL-1α基因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海马增加程度最为明显,是对照组的2.5倍;酒精对基底神经节组织IL-1α基因表达无影响。酒精也使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在染毒24h后IL-1α基因表达量开始升高,72h达到高的。体内及体外实验均表明:酒精中毒时IL-1α的基因表达水平增加,继而调控神经和免疫功能,并可能在酒们导致的大脑神经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
- 杨志强陈雯KaneCynthiaJM
- 关键词:基因表达白细胞介素-1脑组织胶质细胞
- 端粒酶在消化道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
- 1997年
- 陈雯万德森等
-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端粒酶免疫组织化学
- 人胃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被引量:33
- 1998年
- 目的细胞中端粒(telomere)的长度与细胞寿命的调控密切相关,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telomerase)的激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报道人胃癌和结、直肠癌端粒酶活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来检测人胃癌(11例)、结肠癌(9例)和直肠癌(20例)以及其中39例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40例肿瘤组织中,有36例端粒酶呈阳性(90%),且与肿瘤发展阶段、恶性程度不相关;而39例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阳性。结论端粒酶可能是肿瘤诊断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 陈雯张桥万德森寸凌云吴成秋潘志忠
- 关键词:结肠肿瘤端粒酶肿瘤标记
- 端粒酶抑制剂对肿瘤细胞及其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0年
- 目的 探讨端粒酶抑制剂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人结肠癌细胞株 HC86 93、人肺癌细胞株A5 49以及人肝癌细胞株 L740 2作为靶细胞 ,观察 3′-叠氮 -3′-脱氧胸腺核苷 (AZT)和人端粒酶模板区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 (S- Oligos)对上述几种肿瘤细胞株的作用 ,用 MTT试验测定细胞毒作用 ;3H - Td R掺入试验测定细胞增殖速度 ;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半定量方法测定细胞染毒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反义核苷酸片段和 AZT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抑制肿瘤细胞株繁殖的作用 ,在抑制细胞生长的同时 ,端粒酶活性降低 ,去除抑制剂 2 4h后 ,端粒酶活性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三种细胞中 ,HC86 93和 L740 2对两种抑制剂较 A5 49细胞株更加敏感 ,两种抑制剂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的效果好。结论 AZT和 S- Oligos单独或联合应用在体外有抗肿瘤细胞的作用 ,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新的抗癌药物的开发。
- 陈雯张桥魏青吴大伟邓丽霞万德森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外科
- 关键词:端粒酶抑制剂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