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军

作品数:24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矿床
  • 8篇成矿
  • 4篇石矿
  • 4篇重晶石
  • 4篇金矿
  • 3篇锑矿
  • 3篇同位素
  • 3篇重晶石矿
  • 3篇流体
  • 3篇卡林型
  • 3篇寒武系
  • 3篇赋存
  • 3篇赋存状态
  • 3篇成矿规律
  • 2篇岩系
  • 2篇萤石
  • 2篇右江盆地
  • 2篇盆地
  • 2篇晴隆锑矿
  • 2篇中稀土

机构

  • 24篇贵州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黄金集团
  • 1篇贵州省地质矿...
  • 1篇铜仁学院

作者

  • 24篇陈军
  • 18篇陈军
  • 14篇杨瑞东
  • 13篇高军波
  • 5篇黄智龙
  • 2篇李波
  • 2篇程伟
  • 2篇刘旭阳
  • 1篇任海利
  • 1篇叶霖
  • 1篇郑禄林
  • 1篇陈吉艳
  • 1篇李晓伟
  • 1篇陈星

传媒

  • 7篇矿物学报
  • 3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黄金科学技术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西部素质教育
  • 1篇冶金与材料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8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05
  • 1篇199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黔西南地区金矿尾矿(渣)潜在资源评价及处理建议被引量:1
2022年
黔西南地区是我国卡林型金矿主要产区之一,已有几十年的开采历史,随着金矿的开采,产生了大量的尾矿资源。为了解黔西南金矿尾矿(渣)资源现状,运用地质块段法、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贞丰—晴隆—安龙地区5个典型金矿尾矿(渣)中金含量、赋存状态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卡林型尾矿(渣)中金以包裹金状态赋存在黄铁矿中,红土型尾矿中金以游离态赋存在铁钛氧化物中。水银洞和烂泥沟金矿尾矿中的金品位超过工业品位,具有二次提金的潜力。同时,对紫马和老万场2个尾矿库周边的土壤、植物和水质进行采样测试,发现样品中的Cd、Hg和As严重超标,对环境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对于未达到工业品位且对环境有影响的黄金尾矿,建议进行复垦种植、采矿充填或加工成建材,这样不仅实现了尾矿(渣)的减量化处理,而且减少了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孙百川杨瑞东郑禄林陈军陈军陈军任海利
关键词:资源潜力金矿尾矿赋存状态卡林型金矿
滇西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过程——来自石榴子石原位微量元素及H-O同位素组成的限定被引量:1
2023年
滇西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入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前人研究表明,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但由于缺乏系统矿物学研究,目前对矽卡岩矿化过程和成矿效应仍不清楚,限制了对该矿床成矿过程的全面认识。因此,本文以马厂箐矿床矽卡岩型矿化中的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利用H-O同位素、电子探针(EPMA)以及LA-ICP-MS原位微区技术开展了同位素及成分分析,限定成矿流体来源以及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石榴子石可分为早期自形石榴子石(Grt I)和晚期他形石榴子石(Grt II)。Grt I与辉石共生,并伴有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组合,属于钙铝-钙铁榴石固溶体(And_(49.37~99.58)Gro_(0~49.79));Grt II更富Fe,属钙铁榴石系列(And_(67.50~99.85)Gro_(0~31.84))。两期石榴子石均富含Th、U、Nd,亏损Ba、Sr、Hf、Nb,富轻稀土。基于石榴子石矿物化学特征认为,Grt I可能是在弱酸性、氧化、低水岩比(W/R)条件下形成的,而Grt II可能是在酸性、氧化和高W/R条件下形成的。另外,两期石榴子石δDV-SMOW值为-122.6‰~-98.6‰,δ18O流体值为5.95‰~8.25‰,暗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综合研究认为,在矽卡岩化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氧逸度、温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流体pH逐渐由酸性向弱酸性—中性演化,这一转变可能是触发马厂箐矿床矽卡岩型矿化铜钼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
吉彦冰杜丽娟陈军陈军黄智龙李波刘林林杨再风
关键词:石榴子石微量元素成矿流体
湘西黔东寒武系超大型沉积重晶石矿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天柱—贡溪寒武系沉积重晶石矿带是世界最大的沉积型重晶石矿带,已探明资源量2.4亿吨。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整理,系统总结该矿带的研究现状,包括沉积特征、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等方面。从矿床的沉积结构及矿物学特征、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沉积环境,探讨重晶石矿床热水及冷泉成矿可能性;根据成矿环境及成矿规律,预测该重晶石成矿带成矿远景区域。
杨瑞东李鑫正高军波陈军陈军罗朝坤彭柔
关键词:重晶石矿寒武系
贵州织金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低温成矿元素富集对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的指示
2025年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我国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低温Au、Sb、Hg矿床的金属来源及富集过程仍需明确。前人研究显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富集低温成矿元素(如As、Sb、Au等),有可能为右江盆地低温成矿提供物质基础。为进一步揭示寒武系多金属黑色岩系与右江盆地低温成矿之间的联系,本文对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戈仲伍组)黑色岩系(含磷块岩层)及其中发育的后期热液脉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的原位微量元素以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工作。结果显示:①这套下寒武统岩系的Sb、As元素含量高于上地壳(富集系数为2~69)。lg(U)-lg(Th)关系图表明下寒武统戈仲伍组含热液磷块岩,Sb、As富集主要受热液作用影响;②后期热液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温度集中在137.4~260℃之间,盐度为0.18%~5.11%NaCl_(eq),与右江盆地低温成矿流体温度基本一致(140~270℃,1.5%~7.0%NaCl_(eq));③含热液脉磷块岩中发育两类磷灰石,分别为沉积磷灰石(Fap1)和热液磷灰石(Fap2)。其中,Fap1具有典型的生物碎屑结构,Fap2表面平整且主要发育在后期热液石英脉附近。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分析显示,相对Fap1,Fap2更富集Sb、As、Cu等低温热液元素,亏损稀土元素。综上所述,本文认为Fap1为典型的生物沉积磷灰石,是磷块岩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Fap2为后期形成的热液磷灰石,其明显富集低温成矿元素(Sb、Cu、As)。Fap1中较低的低温成矿元素(Sb、Cu、As)含量揭示下寒武统不足以为低温成矿提供物质基础,相反这种起源于深部(如变质基底或岩浆)的后期热液流体(如卡林型成矿流体)可能是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低温成矿元素异常富集的原因之一。
谭泽东杜丽娟陈军陈军杨瑞东高军波杨瑞东高军波杨再风
关键词:磷块岩黑色岩系寒武系
黔西南低温成矿区萤石矿床成矿规律:与金锑矿床的空间关系被引量:2
2024年
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发育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热液金、锑矿床外,该区普遍发育萤石矿化。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查成果,对黔西南低温成矿区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以及萤石矿床与低温矿床之间的空间联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萤石形成与金-锑矿化为代表的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事件有关。萤石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包裹体H-O同位素组成揭示成矿流体为深部循环富放射性成因Sr流体与地层水混合,其冷却过程是萤石沉淀的主要机制。最新的勘探成果表明,区域上深大断裂控制了萤石矿床的空间展布,而矿床中萤石的产出明显受不同岩性面(或不整合面)之间的滑脱构造控制,多层次滑脱构造形成的背斜(穹隆)是萤石成矿的有利部位。由此认为,右江盆地北缘水城-紫云断裂与师宗-弥勒断裂的交汇部位(六枝-普安-晴隆一带)是萤石成矿远景区,热液金、锑矿床控矿背斜外围和多层次构造滑脱面具有较大的萤石成矿潜力。
杨再风陈军陈军刘建中叶霖吉彦冰杨瑞东杜丽娟陈星黄智龙
关键词:萤石矿床成矿规律成矿潜力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球粒状磷块岩的生物成磷作用探讨
2025年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海相沉积型磷块岩矿床是新元古代末期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之一,在磷矿层中保存大量的三维立体化石,包括藻类、疑源类、动物胚胎以及休眠卵等化石类型,显示出生物在磷富集成矿中的重要作用。以贵州瓮安穿岩洞陡山沱组上磷矿层底部的球粒状磷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未经化学方法处理的球粒实体进行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膜壳和内部结构;对样品薄片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结构特征。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定球粒化石颗粒中主量与微量元素含量。研究表明,这些球粒状磷块岩主要由多细胞藻类、Megasphaera球状化石以及其他磷质微生物化石体组成,化石体的主要组成矿物为氟磷灰石。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与成磷之间的关系,认为陡山沱晚期微生物的繁盛对磷沉淀富集成矿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不仅能吸附磷质进入细胞质、细胞核以及细胞壁中,死亡后磷酸盐化,形成磷块岩;还可以通过改变沉积水体环境,促进海水中磷酸盐的化学沉积。
高川黔杨瑞东高军波彭柔李晓伟陈军陈军
关键词:陡山沱组
滇黔桂地区不同成矿温度热液金矿床磷灰石矿物化学特征:兼论卡林型金成矿流体来源特殊性被引量:2
2023年
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区之一,分布有众多高温岩浆热液型金(铜)矿床和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但这些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仍存在争议。通过对高温岩浆—热液型金(铜)矿床(姚安金矿床和普朗金铜矿床)和低温卡林型金矿床(八渡和泥堡)中的热液磷灰石进行微量元素统计分析发现:高温富碱斑岩型金(铜)矿床中的磷灰石自形程度较好,具有较高的F和Cl含量,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相对而言,低温卡林型金矿床中产出的磷灰石自形程度较差,具有相对较低的F和Cl含量,稀土呈中稀土富集模式。另外,磷灰石δEu-δCe图解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揭示卡林型金矿床相对于岩浆热液型铜、金矿床具有更高的氧逸度。结合右江盆地辉锑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磷灰石(包括萤石和方解石)中稀土(MREE)富集特征指示低温成矿流体可能与特殊的盆地基底岩石存在一定联系。综合分析认为:磷灰石在高温—中低温金矿床中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有效揭示矿床类型及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刘林林陈军陈军杜丽娟吉彦冰郑禄林
“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被引量:4
2020年
文章首先阐述了"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包括增强专业认识,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果。
杜丽娟陈军
关键词:教学环境
滇西北羊拉铜矿床绿泥石成因矿物学
2023年
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的羊拉铜矿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羊拉铜矿床从侵入体到围岩发育一系列蚀变作用,且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然而,前人对羊拉矿床蚀变矿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石榴子石等干矽卡岩阶段的矿物,对区内广泛发育的绿泥石等退化蚀变阶段矿物缺乏系统的矿物学及成分的研究,制约了对该矿床成矿过程的全面认识。为此,本文以羊拉铜矿床矽卡岩型矿化中的绿泥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LA-ICP-MS)原位微区技术开展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羊拉铜矿床绿泥石可分为早晚2期,早期绿泥石(Chl-Ⅰ)与钙铁榴石及黄铜矿等硫化物共生,晚期绿泥石(Chl-Ⅱ)常与大量方解石共生,2类绿泥石均属于三八面体结构富Mg型绿泥石,指示其形成于较为还原的环境。其Fe^(2+)、Mg^(2+)替代及Tschermark替代机制是2类绿泥石主量元素的主要替代机制;2)绿泥石地质温度计计算结果在140~281℃,平均224℃,2类绿泥石温度从Chl-Ⅰ→Chl-Ⅱ逐渐降低,指示该成矿作用阶段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3)与矿化相关的早成矿阶段(Chl-Ⅰ)→晚成矿阶段(Chl-Ⅱ),绿泥石中微量元素(Sc、Ti、Ga、V)含量降低,可能与热液流体温度逐渐降低有关,暗示富含Ti、Sc、Ga、V等元素的绿泥石与矿化更加关系密切,可以作为有效的矿化指示剂,因此研究绿泥石微量元素的组成对矿床的勘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吉彦冰杜丽娟黄智龙陈军陈军李波刘林林杨再风
关键词:绿泥石矽卡岩矿床成矿流体
黔北桐梓—金沙一带发现晚二叠世煤富集稀土、锂金属元素被引量:8
2021年
通过对黔北桐梓、金沙煤矿调查及取样、样品分析测试,发现桐梓、金沙煤层普遍具有稀土和锂元素高富集特征,其中稀土和锂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我国煤中稀土平均值(138μg/g)和锂平均值(31.8μg/g)(王登红,2019;代世峰等,2020),而且稀土和锂含量比我国山西、内蒙古等地富稀土、锂等煤含量还要高,黔北煤中稀土、锂等金属元素含量如此之高在全国实属罕见,而且在这些煤矿废水中发现稀土元素超富集现象,其对研究煤层中稀土元素浸出机理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所。
杨瑞东郑禄林程伟高军波陈军陈军张衍
关键词:金属元素含量稀土元素超富集中稀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