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旸
- 作品数:30 被引量:1,68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的微观机制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峰值,人口老龄化对供给侧生产要素产生负向影响,而劳动力供给潜力又直接影响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据测算,至2046—205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将比“十三五”时期减少1.5亿。从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劳动参与率和失业率的决定方程,分析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微观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其他财产性收入都对个体的劳动参与决策和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当家庭中老人和未成年子女比例较高时,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家庭成员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会增加。提出政府应该从微观影响机制入手,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并增加教育投入,通过减轻养老负担和子女教育成本负担,改变个体劳动力供给决策,从而提高劳动力供给潜力。
- 陆旸
-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人口结构劳动参与率自然失业率
- 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被引量:184
- 2011年
- 减排与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说"认为: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所得税,能够实现减少碳排放与增加就业的双重红利。现实中,很多欧洲国家通过改变税收扭曲,成功地获得了"双重红利效应"。同样,中国也面临着开征碳税以及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现实问题。那么,通过税收结构调整,中国能否创造出类似于欧洲国家的就业"双重红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中国的就业双重红利问题。最终发现:征收10元/吨的碳税对两部门的产出和就业影响并不显著;如果采取征收碳税并减少所得税的"中性"绿色税收政策将会促进中国低碳部门的产出增长;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不同,中国还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就业的"双重红利"。然而,在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改革税收体系以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
- 陆旸
- 关键词:碳税绿色就业双重红利
- 提升劳动力素质延长人口红利被引量:1
- 2021年
- 1980~201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快速增长,不断降低的人口抚养比使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最终使中国物质资本得到了快速积累;而劳动年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又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供给。与此同时,随着总和生育率的不断降低,父母能够为“有限”的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从而带动了人力资本的快速上升,可以说,上述供给侧生产要素的变化是由人口转变带来的一系列内生结果。
- 陆旸
- 关键词: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供给储蓄率总和生育率人口红利人口抚养比
-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被引量:16
- 2016年
-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判断创新驱动转化为新增长动力的衡量标准。本刊特约请相关学者研究了中国、德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近几十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实现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借鉴和参考。
- 陆旸
-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结构性改革增长动力
- 共享员工常态化之路怎么走被引量:19
- 2020年
- 共享员工模式是以"借用"员工的方式解决疫情期间行业和地区之间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降低了疫情期间的结构性失业率,另一方面降低了疫情结束后的摩擦性失业率,并从微观机制层面加快了就业搜寻并提高了就业匹配程度。未来共享员工模式能否长期存在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政府或第三方平台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机制,根据市场变化提前做出预测、信息共享并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
- 陆旸
-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充分就业
- 以潜在增长率确定增速目标被引量:5
- 2015年
- 2015年,GDP增长率目标定在7%是比较合适的;"十三五"时期,6.5%-7%的GDP增长率预期目标是适当的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的制定中,GDP年度增长率或年均增长率是作为一项预期目标提出的。这种预期的确定依据是对于今后特定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与其他预测经济增长的方法不尽相同,我们从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形出发,以估算潜在增长率及其趋势来预测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 蔡昉陆旸
- 关键词:经济增长速度生产率提高要素禀赋菲利普斯产能过剩
- 碳中和相关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 2024年
- 剖析碳中和的具体含义以及与之相关且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归纳达成碳中和的技术路径,从理论层面梳理碳中和的经济和就业影响。研究指出,能源转型、碳税、碳抵消、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实现碳中和目标取决于碳捕获和封存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自愿碳抵消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实现碳中和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能源转型、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基于此,探讨目前碳中和问题存在的争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陆旸郭艺扬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绿色就业
- 成本冲击与价格粘性的非对称性——来自中国微观制造业企业的证据被引量:12
- 2015年
- 本文在状态依存模型框架内,估计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价格粘性的非对称性和异质性。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品的价格粘性具有非对称的特征,同时企业的"异质性"也影响了产品的价格粘性。根据价格粘性理论,存在价格粘性时,货币是"非中性"的,通过调整货币数量能够影响短期内的产出。然而,由于价格粘性的非对称性,在通货膨胀时期,央行为了抑制通胀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更多地表现为产出减少,而非价格水平下降;相反,为提高产出而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更多地表现为价格水平上升,而非产出水平提高。只有通货紧缩时期,价格粘性的非对称性出现反转,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才更有效。
- 陆旸
- 关键词:价格粘性
- 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指标研究被引量:93
- 2020年
-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四新经济”蓬勃发展,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各方面风险管控有力。本文从供给侧角度,基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预测未来潜在增长率。不断降低的总和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都将对供给侧生产要素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最终会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本文在情景预测中考虑了产能利用率和不能增加有效生产能力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实际利用资本存量的影响。未来15年,中国经济不仅规模显著增加,而且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十四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十三五”末期的国内外环境,按照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目标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涵盖以下六个方面:创新驱动取得显著进展,产业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市场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于这些主要目标和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预测,参考国家中长期相关专项规划,并要留有余地,本文对“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的选择及其目标设定给出了具体建议。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李雪松陆旸汪红驹冯明娄峰张彬斌李双双
- 中国经济今后10年可以实现怎样的增长率?被引量:8
- 2013年
- 随着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开始负增长,推动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和资本供给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条件,都趋于减缓经济增长。我们的估计表明,中国潜在产出年均增长率将下降为"十二五"期间的7.2%和"十三五"期间的6.1%。保持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提高潜在增长率。本文模拟了两个最重要途径——包括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效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蔡昉陆旸
-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