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跃思

作品数:64 被引量:28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2篇细胞
  • 14篇干细胞
  • 12篇门静脉
  • 12篇静脉
  • 11篇切除
  • 11篇肝硬化
  • 10篇门静脉高压
  • 10篇门静脉高压症
  • 10篇静脉高压
  • 10篇静脉高压症
  • 10篇高压症
  • 10篇骨髓
  • 10篇肝癌
  • 9篇术后
  • 9篇肝细胞
  • 8篇切除术
  • 8篇间质干细胞
  • 8篇骨髓间质
  • 8篇骨髓间质干细...
  • 7篇腹腔

机构

  • 63篇中山大学附属...
  • 9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东京大学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昌大学第三...

作者

  • 64篇钟跃思
  • 35篇邓美海
  • 33篇许瑞云
  • 22篇胡昆鹏
  • 20篇林楠
  • 19篇姚志成
  • 16篇李明亮
  • 15篇汤照峰
  • 14篇刘波
  • 13篇颜见
  • 8篇陈骋
  • 8篇林继宗
  • 7篇潘卫东
  • 7篇方和平
  • 7篇邓鹏
  • 5篇徐见亮
  • 4篇项鹏
  • 4篇陈署贤
  • 3篇胡啷
  • 3篇凌云彪

传媒

  • 11篇中华肝脏外科...
  • 10篇中华实验外科...
  • 6篇新医学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2篇器官移植
  • 2篇第二十届全国...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中国实验室外...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13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1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可下调肝星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肝纤维化新的种子细胞,但目前相关的体外实验报道较少。目的:探讨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纤维化形成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将肝星状细胞以1.0×108L-1接种于六孔板内,无血清培养24h后,加入2mL脐带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肝星状细胞,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加入等量完全培养基处理肝星状细胞;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collagen-α1、TIMP-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中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collagen-α1、TIMP-2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mRNA表达的下调程度亦随之增强(实验组72h>实验组48h>对照组);实验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调,同时具有时间依赖性(对照组>实验组48h>实验组72h,P<0.05)。提示脐带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纤维化形成的生物学活性,并可能是通过针对转化生长因子β靶点及其下游基因产物起作用。
李明亮姚志成钟跃思林楠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脐带间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体外实验
绦虫感染致急腹症一例
2022年
绦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类是唯一的最终宿主。该文报道一例绦虫感染致急腹症患者的诊治经过。该例28岁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入院后行血常规、生化、影像学等检查,阑尾炎表现不典型,考虑其他原因的急腹症,经禁饮、禁食、灌肠、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后,患者恢复排便排气,腹痛明显缓解,由患者排出的粪便中见绦虫的带节片,确诊为绦虫感染致不完全性肠梗阻,诊断明确后予阿苯达唑驱虫治疗并顺利出院。该例的诊治过程提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肠道寄生虫病的认识,拓宽诊断思路,减少漏诊和误诊。
蔡满航钟造茂张浩贾玉明杨晓东刘杰郑智辉钟跃思
关键词:绦虫病不完全性肠梗阻急腹症肠道寄生虫病
应用新型生物补片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应用新型生物补片材料在腹外疝修补术中减轻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成功建立18只家兔腹外切口疝模型后,平分为三组:实验组应用新型生物补片材料进行修补,对照组为聚丙烯补片材料,空白组为单纯缝合组;三组均检测...
姚志成胡昆鹏钟跃思颜见李明亮刘波邓美海
一种可变管径的自适应胰管支架管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管径的自适应胰管支架管,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内设有一个中心管以及若干个与中心管外切的外周管,所述中心管以及外周管的长度方向均与外管相同,所述外管、中心管以及外周管均采用对人体无害的弹性材料制成,外周管上...
钟跃思
文献传递
使用可充式球囊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
2010年
目的:使用可充式球囊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观察模型制作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29只分为两组,A组18只,采用可充式球囊缩窄环渐进性压迫缩窄门静脉,联合门腔转流法(可充式球囊缩窄法)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B组11只,采用部分结扎门静脉方法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前后通过门静脉压力测量、胃镜检查、门腔静脉系统造影评价模型制作效果。结果:模型制作前两组门静脉平均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制作成功后A组门静脉压力为(20.7±2.4)cm H2O(1 cm H2O=0.098 kPa),B组门静脉压力为(16.3±2.5)cm H2O,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级及门静脉造影结果均提示A组门静脉高压模型较B组明显。结论:可充式球囊缩窄法是制作食管静脉曲张犬模型的有效方法。
何勇钟跃思方和平潘卫东汤照峰许瑞云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
猪切口疝模型的建立及使用生物型补片修补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建立小猪切口疝模型并探讨生物型疝补片在切口疝修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在小猪上腹部制作一个肌肉筋膜层缺损区的方法建立切口疝模型,分别采用二期修补和一期修补的方式,使用生物型补片无张力修补切口疝。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疝复发等并发症及补片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术后1周时可获得典型的切口疝模型;一期修补组未发生切口疝,二期修补组6只小猪成功,2只因切口感染、补片排出而失败。术后6个月内观察,生物补片的胶原变性吸收,逐渐被结缔组织所替代,大体上逐渐形成一致密结缔组织层并自体腱膜化。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切口疝模型制作方法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好。用生物型疝补片修补小猪切口疝可行,并预示着此生物补片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腹外疝修补材料。
邓美海林楠胡昆鹏钟跃思胡啷徐国风黄慧妍
关键词:生物补片疝修补术病理学
骨髓间质干细胞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如何调控肝星状细胞(HSCs)的增殖。方法实验组将MSCs/HSCs按2×10^4/2×10^4(细膨孔)的比例接种于TransweH共培养板上下层,建立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对照组为HSCs(2×10^4细胞/孔)单独培养;阳性对照组为加入抑制剂LY294002(20μmol/m1)观察抑制效果。共培养24、48、72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HSCs的P—Akt及Akt蛋白的表达。结果共培养2,4、48、72h后HSCs的S期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且抑制程度呈时间依赖性(11.24±0.34〈15.73±0.76〈19.14±0.91〈23.16±1.80,P〈0.05);加入LY294002后可明显增加共培养组抑制效果,与单独使用抑制剂比较s期细胞减少更加明显(8.2±0.8〈11.7±1.6,P〈0.05);共培养组及共培养+抑制剂组p-Akt蛋白表达较单独培养组均显著下调,而Ak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抑制剂组较共培养组p-Akt蛋白表达下调。结论MSCs可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可能是通过影响P13K/Akt信号通路达到这一作用,磷酸化的Akt蛋白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姚志成胡昆鹏陈思钟跃思方和平潘卫东许瑞云邓美海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共培养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D-二聚体的早期预测价值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的重要并发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行断流术、分流术以及肝移植术后均可能发生PVT。 由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及纤溶状态的紊乱,以及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对...
邓美海邓鹏刘波汤照峰钟跃思胡昆鹏许瑞云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术后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文献传递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效果。方法:患有特殊部位肝癌的36例患者,随机采用腹腔镜微波消融术(A组,16例)和经皮微波消融术(B组,20例)治疗,两组中部分病例使用人工胸(腹)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灶的完全消融率、肝功能,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消融术后2周A、B两组的肿瘤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3%和72%,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消融术后氨基转移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均在1周内回落至术前水平。A组病例均无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出现轻度胸腔积液,予对症治疗1周后缓解,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周左右出院。B组2例出现重度胸腔积液,另有2例需再次行消融或经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A组3例分别在术后2、7、9个月复发,均再次行经皮微波消融术,2例存活,目前无新发肿瘤,1例放弃治疗,其余病例均无瘤存活至今。B组4例分别在术后2、5、2及7个月复发,均再次行经皮微波消融术或经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3例目前无新发肿瘤存活,1例发现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而再次住院,治疗无效后死亡,其余病例均无瘤存活至今。结论:对于特殊部位的肝癌,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技术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何勇钟跃思凌云彪胡昆鹏李凯许瑞云
关键词:肝癌微波消融腹腔镜检查
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PHLF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188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65例,女23例;年龄24~75岁,中位年龄55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并将模型与现有肝功能综合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PHLF发生率25%(47/188),其中A级PHLF患者3例,B级42例,C级2例,其中1例死于PHLF。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OR=1.037,95%CI:1.007~1.068)、TB(OR=1.176,95%CI:1.013~1.365)、肿瘤长径(OR=1.414,95%CI:1.148~1.742)、ALBI评分(OR=0.173,95%CI:0.031~0.962)、ICGR15(OR=1.081,95%CI:1.005~1.162)是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ALT、ICGR15、TB和肿瘤长径构建列线图(ARTL)模型的AUC值达0.816(95%CI:0.747~0.885),具备较好的预测能力,校准曲线和校准预测曲线贴合良好,预测值与观测值较符合。ARTL模型预测效能和临床获益优于ALBI评分(AUC=0.607)、FIB-4指数(AUC=0.672)、APRI评分(AUC=0.730)。结论 ALT、ICGR15、TB、肿瘤长径和ALBI评分是PHL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ARTL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优于现有的3种肝功能综合评分系统。
钟造茂罗文超蔡满航陈显育钟跃思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功能衰竭列线图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