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祥 作品数:12 被引量:92 H指数:4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与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92 例(房颤组)和窦性心律者6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观察2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对可能影响ET-1、vWF、6-k-PGF1α水平的性别、年龄和血清肌酐、尿酸、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等因素采用协方差方法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房颤组ET-1(115.11±81.8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83.81±20.60)ng/L,P<0.05,房颤组vWF(163.04±36.5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71.14±43.40)%, P<0.01,房颤组6-k-PGF1α(205.81±100.9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300.79±118.02)ng/L,P<0.01。②多因素分析,调整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后,房颤组ET-1和vWF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6-k- PGF1α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因此应重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改善内皮功能的治疗。 谢英 李曦 张维君 温绍君 赵瑞祥 周玉杰 彭新界 张文 张妍 文杰 程秀琴 王龙华 刘雅关键词:心房颤动 内皮素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6-酮-前列腺素F1Α 80岁以上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2005年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市干休所80岁以上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ISH)的患病率、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入户调查北京市28个干休所80~99岁老年人1002例.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3次,取平均值记录,按调查表搜集相关资料,同时做健康指导,并查阅干休所门诊部的体检表或定点医院的住院病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02例80~99岁老年人中,高血压患者673例,其中ISH455例,占高血压患者的67.61%,占1002例老年人的45.41%.ISH的知晓率为87.90%,双期高血压的知晓率为97.71%;ISH的服药率为77.58%,双期高血压的服药率为80.73%;ISH的血压控制率为58.68%,双期高血压的控制率为62.8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H和双期高血压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在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ISH和双期高血压两组心功能不全患病率为4.62%对8.72%、脑血管病患病率为41.54%对55.50%,致残率10.55%对16.06%、痴呆发生率为8.57%对1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SH的好发年龄为70~79岁.结论 北京市干休所80~99岁老年人的高血压以ISH为主.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发生率,致残率和痴呆发生率在双期高血压组明显高于ISH组,提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对老老年人的危害更大.因此,改善周围小动脉弹性,降压治疗要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对降低老年人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李艳芳 赵瑞祥 卜聪亚 陈宏 李曦 王龙华 彭新界关键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血压控制率 入户调查 住院病历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研究 2006年 目的了解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观察92例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与60例窦性心律者(对照组)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分子标记物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水平,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结果房颤组GMP-140和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XB2/6-k-PGF1α比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房颤组GMP-140和TXB2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6-k-PGF1α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GMP-140水平在合并糖尿病和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房颤患者进一步升高。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处于血小板激活状态。 谢英 李曦 赵瑞祥 周玉杰 温绍君 张维君 张妍 程秀琴 刘宇扬关键词:心房颤动 血栓烷B2 血小板活化因子 华法林对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45~80岁的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华法林(INR在1.5~2.5)(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150mg/d(阿司匹林组)治疗并随访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和12个月,检查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测定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结果治疗后,华法林组的GMP-140[(31.27±11.47)ng/ml vs (14.08±5.96)ng/ml]和TXB2(112.04pg/ml vs 90.70pg/ml)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阿司匹林组的血小板MAR[(60.54±26.45)% vs (23.29±17.29)%)]、GMP-140[(31.18±9.78)ng/ml vs (13.11±5.35)ng/ml)、TXB2(103.73pg/ml vs 38.79pg/ml)和TXB2/6-k-PGF1α(0.54 vs 0.20)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后GMP-140和TXB2的降低幅度与各自治疗前水平成正相关。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华法林对房颤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弱于阿司匹林。 李曦 谢英 张维君 温绍君 赵瑞祥 张妍 彭新界 王龙华 周玉杰 文杰 刘雅关键词:心房颤动 GMP-140 TXB 华法林 阿司匹林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脑血管病后心律失常68例 近年来我们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后心律失常病例6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8例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32岁~83岁,平均年龄67.3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心慌... 赵瑞祥关键词:心律失常 急性脑血管病 参松养心胶囊 文献传递 抗栓治疗对中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影响及安全性的研究 2006年 李曦 谢英 赵瑞祥 张维君 温绍君 周玉杰 张妍 程秀琴 张文 彭新界 王龙华 刘洁琳 郭永和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纤颤 纤溶指标 抗栓治疗 安全性 凝血 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007年 心房颤动(房颤)长期治疗的重点之一是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分别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约60%和20%。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认识血小板活化的血清标志物,包括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以及TXB2/6-酮-前列腺F1α(6-k-PGF1α)比值等,在抗栓治疗中的变化,有助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和判断抗栓治疗的强度。 谢英 李曦 张维君 温绍君 赵瑞祥 张妍 彭新界 王龙华 周玉杰 文杰 刘雅关键词:血小板活化状态 心房颤动患者 抗栓治疗 非瓣膜病 6-K-PGF1Α 血栓形成过程 北京市军队干休所80岁以上老年人1002例高血压及治疗现状调查 被引量:44 2005年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市军队干休所8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治疗现状及伴随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方法入户调查北京市28个军队干休所80~99岁的老年人1002例,测量血压,按调查表收集所需相关资料,并查阅干休所门诊部的体检表或定点医院的住院病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02例中,高血压患者673例,患病率为67.17%,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455例,占高血压的67.61%;高血压的知晓率为91.08%,服药率为78.60%,控制率为60.03%;高血压组患者的冠心病、脑血管病、痴呆、致残、肾功能不全、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北京市军队干休所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以ISH为主,高血压患病率高,知晓率、服药率及控制率也高,药物治疗以服用钙拮抗剂为主,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李艳芳 胡亦新 周玉杰 谢英 李祝慈 赵瑞祥 高萍 陈宏关键词:军队干休所 老年人 高血压 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中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5~80岁的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106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5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5)治疗并随访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月和12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内皮素(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进行前后比较分析。对可能影响ET-1、vWF和6-k-PGF1α水平变化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合并用药、血小板数、肌酐、尿酸、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内皮功能指标治疗前水平和抗栓药物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随访中观察有无脑血管和外周血管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1)治疗后阿司匹林降低ET-1[(111·2±79·3)比(56·7±14·6)ng/L],华法林也有同样降低ET-1作用[(128·2±78·8)比(65·4±30·8)ng/L](P均<0·05),并保持到12月。治疗后两组的vWF水平均无显著变化。阿司匹林降低6-k-PGF1α[(193·0±106·2)vs(144·6±101·1)ng/L](P<0·05),华法林对6-k-PGF1α水平无影响。(2)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前后ET-1和vWF的变化幅度均与各自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ET-1水平(P=0·001)和vWF水平(P=0·004)是影响治疗后该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3)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阿司匹林15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5)抗栓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谢英 张维君 赵瑞祥 温绍君 李曦 文杰 张妍 程秀琴 王龙华 周玉杰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影响及安全性 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150mg/d)、调整剂量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5]治疗对中老年非瓣膜病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作用。方法:106例非瓣膜病持续性Af患者随机给予阿司匹林(150mg/d)或调整剂量华法林治疗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水平,进行前后比较分析。对可能影响D-Dimer、t-PA和PAI-1变化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小板数、肌酐、尿酸、血糖、TC、TG、凝血-纤溶指标治疗前水平和抗凝药物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随访中观察有无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①阿司匹林(150mg/d)治疗12个月后PAI-1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92±12.99)∶(84.86±18.97)μg/L],P<0.05),但对D-Dimer、t-PA无影响。华法林治疗6个月、12个月后D-Dimer均显著降低[分别为(0.10±0.08)、(0.11±0.08)mg/L]与治疗前[(0.17±0.09)mg/L]比较,均P<0.05;治疗12个月后PAI-1水平较治疗前亦显著降低[(77.13±18.53)∶(87.58±19.94)μg/L,P<0.05],但对t-PA无影响。②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前后D-Dimer、t-PA和PAI-1的变化幅度均与其各自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D-Dimer的变化幅度还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PAI-1的变化幅度还与TG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发现,治疗前D-Dimer、t-PA和PAI-1的水平是影响药物治疗后各指标变化幅度的主要因素。③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阿司匹林(150mg/d)或调整剂量华法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非瓣膜病Af患者的高凝低纤溶状态,治疗是安全的。 李曦 谢英 赵瑞祥 张维君 温绍君 周玉杰 张妍 程秀琴 张文 彭新界 王龙华 刘洁琳 郭永和关键词:阿司匹林 华法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