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云龙

作品数:18 被引量:136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内镜
  • 11篇肿瘤
  • 10篇黏膜
  • 9篇黏膜下
  • 9篇黏膜下剥离术
  • 9篇膜下
  • 9篇内镜黏膜
  • 9篇内镜黏膜下
  • 9篇内镜黏膜下剥...
  • 9篇内镜黏膜下剥...
  • 9篇剥离术
  • 8篇直肠
  • 5篇手术
  • 5篇外科
  • 5篇疗效
  • 5篇结直肠
  • 4篇直肠肿瘤
  • 4篇外科手术
  • 4篇病变
  • 4篇肠癌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市肛肠医...
  • 1篇天津市滨海新...

作者

  • 17篇蔡云龙
  • 14篇戎龙
  • 10篇年卫东
  • 9篇张继新
  • 6篇汪欣
  • 5篇梁进雨
  • 3篇武颖超
  • 3篇田原
  • 2篇姜勇
  • 2篇吴涛
  • 1篇田孝东
  • 1篇黄珊君
  • 1篇王鹏远
  • 1篇张峻岭
  • 1篇马永蔌
  • 1篇尹洪芳
  • 1篇陈国卫
  • 1篇杨尹默
  • 1篇高杰
  • 1篇高红桥

传媒

  • 6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临床荟萃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且接受ESD治疗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内镜特征、临床表现、病理分析、RO切除率及随访结果。结果5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变最大直径3.0~18.0mm,平均7.6mm。ESD整块切除率为100.O%,RO切除率94.8%(55/58),1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病变直径〉15mm者RO切除率降低(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2年(1.2-11.2年),无局部复发病例,1例(1.7%)G2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伴淋巴管内瘤栓患者出现肝脏转移。结论肿瘤直径〈15m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选择ESD治疗安全有效。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需长期随访观察,对肿瘤分级高、存在淋巴管浸润的患者应积极评估远处转移风险。
田原戎龙年卫东蔡云龙梁进雨贺琰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瘤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有效性安全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低位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临床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近、远期疗效。方法研究对象:(1)肿瘤下缘距肛门≤5 cm;(2)低位直肠早癌,即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直肠上皮性肿瘤,术后病理确诊为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腺癌,且浸润深度为黏膜内癌或黏膜下癌(M或SM期);(3)癌前病变,包括病理为腺瘤及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接受ESD治疗。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上述要求的6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病变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整块切除率(一次性整块切除病灶并获得整块标本)、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标本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结果本组患者的病灶直径(29.0±23.4)mm,病变下缘距肛门距离(2.7±1.8)cm。中位手术时间45.0(10.0~360.0)min,中位住院时间3.0(2.0~12.0)d,肿瘤整块切除率100%,完全切除率96.8%(61/63);术后出血1例(1.6%)。随访率87.3%(55/63),中位随访时间57.9(15.6~121.1)个月,期间无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术后5年生存率100%。结论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近、远期疗效良好。
田原戎龙年卫东汪欣蔡云龙刘冠伊张继新梁进雨
关键词:癌前状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人工智能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主要对人工智能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多种应用进行综述。在结肠镜检查中应用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检测出大肠息肉,还可以判断出息肉的病理类型,识别早期肿瘤性病变。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的质量控制,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高旭东蔡云龙戎龙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诊断结肠镜结直肠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67例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治愈性切除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7例病变中隆起型病变5例,浅表型病变59例,凹陷型病变3例。病变中位直径1.6(1.8)cm,中位手术时间60.0(56.0)min。整块切除率97.0%(65/67),完全切除率91.0%(61/67),治愈性切除率82.1%(55/67)。肿瘤最大径(OR=8.457,95%CI:1.227~58.302,P=0.030)及病理类型(OR=15.133,95%CI:1.518~150.870,P=0.021)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3例(4.5%)患者发生ESD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迟发出血,内镜下止血后好转;2例术后瘢痕狭窄,内镜引导下探条扩张后好转。58例随访患者中1例垂直切缘阳性且未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发现异时性早期胃癌,再次ESD切除。结论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操作前应对病变大小、边界、浸润深度进行准确评判,制定适宜的治疗方式及手术策略。
刘冠伊戎龙蔡云龙年卫东张继新
关键词:食管胃接合处早期肿瘤内镜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治疗方式的探讨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评价内镜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探讨不同类型病变内镜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对113例早期结直肠癌行内镜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内镜治疗方式分为高频电圈套切除、EMR及ESD组,分析比较各组之间标本大小、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结果有蒂型病变11例应用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及EMR治疗,均为整块切除、完全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亚蒂型病变19例应用EMR及ESD治疗,EMR标本最大径显著小于ESD(P=0.026),整块切除率低于ESD[77.8%(14/18)比1/1,P=1.000],完全切除率、复发率与ESD无明显差异(P〉0.05)。无蒂型病变83例,3种内镜治疗方式均有应用,ESD较EMR标本更大(P=0.000)、完全切除率更高[95.5%(42/44)比77.8%(28/36),P:0.041]、操作时间更长(P=0.00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9.1%(4/44)比0]、整块切除率、复发率方面与EMR无明显差异(P〉0.05)。10例使用ESD联合圈套器(ESD-S)法,标本最大径介于EMR及标准ESD之间,均为整块切除、完全切除,操作时间明显低于标准ESD[(36.9~24.7)min比(120.4±152.3)min,P=0.004]。结论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治疗安全有效,对于不同大体类型的病变可以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式以尽可能达到整块切除、完全切除。ESD—S可作为从EMR向ESD过渡的方法选用。
刘冠伊戎龙年卫东蔡云龙梁进雨
关键词:内镜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
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含视频)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RAC-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ESD组(n=34)及传统ESD组(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RAC-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cm^(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cm^(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cm^(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cm^(2)/min。RAC-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C-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08)。RAC-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结论RAC-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刘冠伊戎龙郭新月蔡云龙年卫东张继新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牵引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特征与手术指征及恶性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亚型临床特征和手术指征,分析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7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77例胰腺IPMN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主胰管型46例,分支胰管型12例,混合型19例。手术指征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订的《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2015版)》。根据肿瘤部位和累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经评估患者耐受性及基线特征,采用替吉奥和(或)吉西他滨化疗4-6个周期。观察指标:(1)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与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2)手术及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及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危险因素分析。(4)评价仙台共识和福冈共识诊断恶性胰腺IPMN的准确性。(5)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所有患者术后生存及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面±s或平均数(范围)表示,两者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疋。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与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患者有临床表现、黄疸、合并糖尿病、CA19—9升高分别为55、20、43、28例,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分别为6、0、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21,3.516,5.525,3.834,P〈0
蔡云龙戎龙马永蔌田孝东高红桥杨尹默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外科手术预后
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9例盆腔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7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6岁,经体检发现者6例,有症状者3例,CT检查显示肿瘤内部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无特异性表现。9例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其中5例行脏器联合切除。组织病理检查见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及圆形,核分裂相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CD34、CD99、Bcl-2、Vimentin阳性率为100%,对诊断有明确意义。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34个月,1例术后34个月死亡,余8例无复发。结论:盆腔SFT的确诊需要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多需联合脏器切除,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
高杰汪欣尹洪芳姜勇蔡云龙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盆腔肿瘤外科手术预后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手术治疗低位直肠早期肿瘤性病变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手术治疗低位直肠早期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确诊低位直肠早期肿瘤性病变、病变下缘距离肛门≤5 cm 且接受ESD 或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2008 年1 月至20...
田原戎龙年卫东蔡云龙张继新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
如何提高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阳性率
2019年
超声内镜自面世以来以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判读及分期、胆胰系统及其他壁外器官的扫查中,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的出现大大拓展了超声内镜的应用范围。如何提高EUS-FNA的阳性率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对EUS-FNA的操作过程、穿刺针选择、穿刺方法策略及快速现场病理评估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提高EUS-FNA阳性率的方法。
刘冠伊蔡云龙年卫东
关键词:腔内超声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