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菁
-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可通过胃粘膜上皮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失衡 ;激活癌基因和使抑癌基因失活、突变 ;直接或间接影响端粒酶活化等方式 ,使细胞出现肿瘤性转化 ,甚至导致胃癌的发生。
- 蓝菁熊永炎林宜先
- 关键词: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胃癌病理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从病理形态学方面探讨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 HE、Warthin- Starry及 HID- AB( p H2 .5) - PAS染色法 ,对 1 51例胃镜活检及手术切除胃标本中慢性萎缩性胃炎 ( CAG)、胃上皮不典型增生 ( gastric epithelialdysplasia,GED)、肠上皮化生 ( 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胃癌 ( Ca)组织中 Hp的感染状况进行观察 ,并对 Hp的感染与各病变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本组病例胃粘膜 Hp检出率为 66.2 %( 1 0 0 /1 51 )。 Hp的感染主要见于胃贲门以外部位 ,尤其胃窦部多见 ,但 Hp感染与 CAG、IMI、 型及弥漫型胃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 ( P>0 .0 5) ,与 GED(尤其 GED 、 级 )、IM 型和肠型胃癌的发生显著相关 ( P<0 .0 5)。结论 Hp感染是导致胃粘膜 型肠上皮化生、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肠型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
- 熊永炎蓝菁龚玲玲徐慧琴曾俊杨桂芳汪必成
- 关键词: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
- p53、p21^(WAF1)及p16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中的表达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研究 p5 3、p2 1WAF1、p16在胃癌前病及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 6 5例、肠化 93例、胃上皮不典型增生94例、胃癌 6 0例中三者的表达。结果 随着病变的发展三者均有较明显失活 (P <0 .0 5 )。结论 p5 3、p2 1WAF1及 p16的失活对于胃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p5 3和 p2 1WAF1的失活有协同性属于癌症发生的相对晚期事件 ,p16的失活发生于病变早期。
- 蓝菁熊永炎田素芳余少平
- 关键词:胃癌胃癌前病变P53P27^KIPLP16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胃粘膜病变中c-myc、Bcl-2和Bax表达的关系被引量:14
- 2003年
- 背景与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确定的胃癌致癌因子之一,但其致癌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本实验研究不同胃粘膜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细胞增生、凋亡的关系,探讨HP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72例病例,包括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CG)42例,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Ⅰ~Ⅱ46例,IMⅢ25例,轻度不典型增生(dysplasiaⅠ,DysⅠ)2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Ⅱ~Ⅲ)54例及胃癌(gastriccancer,GC)84例。采用Warthin-Starry细菌染色及SP免疫组化法检测HP的感染情况;HID-AB(pH2.5)-PAS粘液染色检测胃粘膜上皮及肿瘤组织中的粘液性质;SP法检测c-myc、Bcl-2和Bax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进行率的比较。结果:(1)在CG、IM、Dys、GC的胃粘膜病变标本中,c-myc、Bcl-2的表达率依次增加,而Bax的表达率则依次降低。c-myc在GC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DysⅡ~Ⅲ及IMⅢ(均P<0.01),而Bax在GC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DysⅡ~Ⅲ及IMⅢ(P<0.05或P<0.01)。(2)c-myc在IMⅢ、DysⅡ~Ⅲ病变的HP感染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2.50%、66.6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1.11%、27.78%(均P<0.05)。Bax在CG、IMⅠ~Ⅱ和IMⅢ病变的HP感染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7.10%、81.25%、62.50%,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54.55%
- 詹娜熊永炎蓝菁汪必成田素芳余少平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病变C-MYCBCL-2BAX细胞增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Rb肿瘤抑制系统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P5 3 Rb肿瘤抑制系统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 4 2例慢性胃炎 (chronicgastritis,CG) ,71例肠上皮化生 (intestinalmetaplasia ,IM) (其中IMⅠ~Ⅱ 4 6例 ,IMⅢ 2 5例 ) ,75例胃上皮不典型增生 (dysplasia ,Dys) (其中DysⅠ 2 1例 ,DysⅡ~Ⅲ 5 4例 )及 84例胃癌 (gastriccancer,GC)组织采用Warthin Starry细菌染色及S P免疫组化法检测Hp ;HID AB(pH 2 .5 ) PAS粘液染色检测胃粘膜上皮及肿瘤组织中的粘液性质 ;S P免疫组化法检测P5 3和Rb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DysⅠ和GC病变中的Hp感染组 ,R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P <0 .0 5 ) ;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未发现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Hp感染有明显相关 (P >0 .0 5 ) ,但从P5 3 Rb肿瘤抑制系统的角度分析 ,该系统异常在Dys和GC病变中与Hp感染则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引起Dys和GC病变中P5 3 Rb肿瘤抑制系统的异常从而导致胃癌发生。
- 康玲伶熊永炎蓝菁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
- 胃癌及其有关病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抑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2
- 2002年
- 背景与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确定的胃癌致癌因子,但其致癌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p53、p21WAF1、p16为主要的细胞周期负调控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及其有关病变中,上述3种抑癌基因的作用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HID-AB(pH2.5)-PAS、SP免疫组化染色及Warthin-Starry染色,对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93例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94例胃上皮不典型增生(gastricepithelialdysplasia,GED)及60例胃癌(gastriccarcinoma,GC)中3种抑癌基因表达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胃癌发生的不同阶段,p53阳性表达率随病变发展而升高,在CAG、IMⅠ~Ⅱ、IMⅢ、GEDⅠ级、GEDⅡ~Ⅲ级及GC中分别为0、1.64%、6.25%、5.45%、23.08%、70.00%。p21WAF1和p16阳性表达率随病变发展而降低,p21WA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5.08%、100%、100%、71.79%、45.00%,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08%、81.97%、78.13%、89.09%、69.23%、40.00%。三者表达在GEDⅡ~Ⅲ与GEDⅠ组间、GC与GEDⅡ~Ⅲ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同一病变中,Hp感染阳性组p53、p21WAF1及p16阳性表达率虽然高于Hp阴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53突变及p21WAF1。
- 田素芳熊永炎余少平蓝菁
-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抑癌基因
- 不同胃粘膜病变中端粒酶活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研究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的活性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 ,对 4 2例慢性胃炎 (CG)、81例肠上皮化生 (IM )、75例胃上皮不典型增生 (GED)及 84例胃癌 (GC)组织中的Hp感染及hTERT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1)从CG→IM→GED→GC ,其hTERTmRNA的表达从无到有 ,由低到高。GC中表达率最高 ,分别显著高于IMⅢ和GEDⅡ~Ⅲ (P <0 .0 1)。 (2 )在GEDⅡ~Ⅲ和肠型GC组 ,Hp阳性病例中hTERTmRNA表达率均分别明显或显著高于Hp阴性病例 (P <0 .0 5 ;P <0 .0 1)。结论 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 ,主要是在胃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肠型胃癌中 ,Hp感染与hTERT活性密切相关。Hp感染可通过激活端粒酶而使细胞永生化的途径导致胃癌的发生。
- 熊永炎蓝菁汪必成田素芳余少平
- 关键词:胃粘膜病变端粒酶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