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贤玲

作品数:16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海南省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降水
  • 8篇热带
  • 6篇气旋
  • 6篇热带气旋
  • 3篇短时强降水
  • 3篇强降水
  • 3篇降水特征
  • 2篇正交函数
  • 2篇热带印度洋
  • 2篇夏季
  • 2篇经验正交函数
  • 2篇经验正交函数...
  • 2篇环流
  • 2篇降水量
  • 2篇大气热源
  • 1篇登陆热带气旋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定量降水
  • 1篇定量降水预报

机构

  • 12篇海南省气象台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成都信息工程...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南海气象防灾...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海南省气象局
  • 1篇海口市气象局

作者

  • 16篇蒋贤玲
  • 5篇马柱国
  • 5篇任福民
  • 4篇巩远发
  • 4篇郑艳
  • 3篇张元
  • 3篇蔡亲波
  • 3篇石娟
  • 2篇吴立广
  • 2篇李国平
  • 1篇胡德强

传媒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海峡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寻求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空间变化的敏感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风的形成、变异和预测,利用NCEP1979-2008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30年来不同季节大气热源分布的气候特征,并且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研究了该区大气热源在夏、冬季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春季大气热源有明显的经向差异;夏季的热源明显比春季的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秋季热源区域明显南缩,热源强度较夏季明显减弱;冬季大气热源呈西西南一东东北方向分布,大气热源位置继续南移。对于夏季,前3个模态分别反映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纬向差异型、经向差异型、西北一东南分布型。对于冬季,前3个模态分别反映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经向差异主导型、经向差异型、纬向差异型。
蒋贤玲巩远发马柱国张元
关键词:气象学大气热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时空变化特征
新疆地区对流层中下层及地面温湿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1年
针对新疆地区1969-2009年近40年对流层中下层以及地面温湿变化特征,利用经过质量控制的中国新疆地区14个探空站1969-2009年比湿和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新疆地区温度、湿度变化趋势和突变年进行分析,并用同一时期12个地面站的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新疆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疆和北疆500hPa和850hPa高空比湿在1980年中后期均有增加的趋势,2005年后均又发生了由升转降的变化;地面比湿和降水总体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南疆地区降水在2005年后为持续负距平,与高空比湿变化特征一致;41年期间两个区域的温度变化在对流层中下层和地面都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地面增温最显著,增温速率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北疆和南疆地区500hPa比湿分别在1989年、1985年,南疆850hPa在1986年均发生由降转升的显著性突变,且均在2005年发生由升转降的显著性突变;北疆地区850hPa和两个区域地面比湿均在1986年发生突变,之后显著变湿;北疆和南疆500hPa温度分别在1985年、1986年发生由降转升的显著突变,两个区域850hPa和地面温度均在1996年发生相同突变,显著水平都达到0.01。
张元巩远发蒋贤玲
关键词:大气科学气候诊断
海南龙卷统计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统计了2004—2019年海南岛及其沿海(不包括南海海域)的陆龙卷和水龙卷,按照影响系统将陆龙卷分为热带气旋龙卷和非热带气旋。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龙卷以9月最为多发,主要发生在夜间到次日凌晨;约90%的龙卷是由台风或强台风引发的,龙卷发生时台风中心距离龙卷发生地约200~400 km;海南岛南部西行的台风引发的龙卷出现在东部沿海,中部西行的台风引发的龙卷出现在北部沿海,东部西北行的台风龙卷出现在北部沿海。2)非热带气旋龙卷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中以5月最为多发,超过90%的非热带气旋龙卷发生在午后;海风锋引发的龙卷落区位于海南岛北部地区,最强可达EF2级,边界层中β尺度海风锋辐合线是这类龙卷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干冷空气引发的龙卷落区位于海南岛北部和东部地区,约23%为EF1级,其余均为EF0级,边界层切变线是这类龙卷的触发机制。
郑艳郑艳蒋贤玲
海南岛4—9月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型和环境参数特征
2024年
利用海南岛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日环流配置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天气型下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关键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主要出现在15:00—19:00。(2)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型主要有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西南低压槽和冷锋型。(3)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西南低压槽和冷锋型短时强降水分别占37%,31%,16%和16%。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型主要出现在7、8和9月;西南低压槽型除9月外,其余各月份均可能出现;冷锋型绝大多数出现在4、5月。(4)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型整层湿度条件都较好,不稳定能量较大,垂直风切变较弱。西南低压槽型不稳定能量较大,湿度条件一般,垂直风切变较弱。冷锋型存在明显的上干下湿特征,垂直风切变最大,0~6 km风速差75%分位大于10 m/s,不稳定能量最小。
石娟郑艳郑艳蒋贤玲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天气型环境参数
近51年海南岛极端气温事件分析
2023年
利用1970—2020年海南岛1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资料和数字高程数据,选取12个适用于研究区的极端气温指数,结合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海南岛近51 a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极端气温事件与海拔、区域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1 a海南岛极端气温冷事件(霜日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冷持续日数)呈减少趋势,极端气温暖事件(夏日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热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冷事件减少的幅度,极端低温阈值和高温阈值、日最高温极小值和极大值以及日最低温极小值和极大值均存在升温倾向,升温幅度在0.25~0.47℃/(10 a)之间;极端气温冷事件的变化趋势与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极端气温暖事件的变化趋势与海拔相关性较小;各极端气温指数在海南岛不同地区变化趋势的方向一致,但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在中部山区变化最明显,极端低温、高温阈值、霜日日数和夏日日数在南部地区变化幅度小于其他地区。
宾昕蒋贤玲任晓玥
关键词:极端气温事件海拔
海南岛热带气旋极端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海南岛是我国受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极端降水(本文将TC极端降水事件定义为一次TC过程的最大日降水,且该值<50 mm)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目前关于海南岛TC暴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
蒋贤玲任福民马柱国蔡亲波
2017-2021年海南岛汛期短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22年
利用海南岛2017—2021年440个加密地面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线性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海南岛汛期(4—9月)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海南岛汛期的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特征,多发区集中在海南岛的北部地区,中部的琼中地区和东部的琼海地区次之,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海南岛夏季受海风锋影响以及秋季受偏东急流影响有关。②短时强降水年均站次为5865次,逐年站次在4862~6928站次之间波动,年际变化大,2018年和2021年出现了2个峰值,分别为6928次和6081次;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5月和8月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分别占汛期总次数的27%和28%,9月次之(占汛期总次数的16%);③海南岛汛期短时降水日变化特征和华南其他地区的双峰结构不一致,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结构,主要时间段为13∶00—19∶00。
石娟郑艳郑艳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2014年两次路径相似热带气旋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的对比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NASA的MERRA再分析数据、台站降水资料、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雷达资料初步对比探讨了2014年两次路径相似台风("威马逊"和"海鸥")的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两者台站过程降水和最大日降水强度差异明显;在华南产生的过程降水和日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最强均在海南岛;在海南岛产生的过程降水、日降水和最大小时降水最强均在海南岛西部和北部.与"海鸥"相比,在强降水时段,"威马逊"产生更大台站日降水的原因之一是其自身更强的强度和偏慢的移动速度,而且还与高层更强的南亚高压主体、中层偏弱偏东的副热带高压和低层强的低空急流密切相关.在强降水阶段,两者所处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均指向西南偏西一西南偏南方向,而强的对流均主要在环境风垂直切变的左侧或前侧.两者强降水主要在海南岛西部和北部的关键原因是五指山山脉和台风路径的相对位置配置类似,强降水区恰好处于向岸风面或五指山的迎风面.
蒋贤玲任福民马柱国蔡亲波
关键词:热带气旋降水特征
全球典型干湿变化区域水汽收支与降水变化的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RU降水数据,分析了1948-2009年全球典型干湿变化区域水汽收支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比较了这些区域净水汽收支、可降水量与降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亚洲大陆东部、非洲大陆年水汽收支显著减少,而北美大陆显著增加,三个地区的净水汽收支变化与区域的干、湿变化特征相一致;(2)对于亚洲大陆东部,春、夏、秋季和年水汽收支状况较一致,即经向收支和净收支均呈显著减少趋势,纬向收支均呈增加趋势。冬季与年平均状况有所不同,三种收支都增加;(3)在北美大陆,夏、秋和冬季的水汽收支趋势与年水汽收支趋势基本一致,即经向收支增加,纬向收支减少,净收支增加;仅春季经向收支减少,纬向收支增加;(4)在非洲大陆,四个季节的纬向收支和净收支均减小,纬向水汽的变化主导着净水汽的变化;与年变化特征不同的是,春、夏季的经向收支减少;(5)近几十年来,在亚洲大陆东部和非洲大陆,伴随着各季及年降水的减少,同期净水汽收支和可降水量也随着减少,且相关显著。在北美大陆,伴随着各季及年降水的增加,同期净收支也随着增加,且相关也较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大陆的可降水量与降水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蒋贤玲马柱国巩远发
关键词:水汽收支降水可降水量干湿变化
2012—2021年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利用2012—2021年海南岛32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ERA5高分辨率资料,统计分析了海南岛近10 a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合成分析法探讨了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每年约为422.3次,占短时强降水的8%。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季节和日变化明显,多发生在4—10月的午后(14:00—19:00),8月站次最多,近10 a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站次最多为11次,出现在海南岛西北部。极端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为每年62.1次。午后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平均降水强度较大,均值为67.8 mm·h^(-1),峰值为111.5 mm·h^(-1)。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年、暖季(4—9月)的空间分布有两个高发地区,为海南岛西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暖季的天气系统是影响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逐月空间分布差异与海陆风、地形均有密切关系,各月触发条件不同,7—8月极端短时强降水相对较多。
石娟蒋贤玲蒋贤玲郑艳
关键词:环流背景海陆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