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琳琳

作品数:30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8篇梗死
  • 6篇通气
  • 6篇脑梗死患者
  • 6篇机械通气
  • 6篇疾病
  • 6篇大面积脑梗死
  • 5篇神经疾病
  • 5篇脑死
  • 5篇脑死亡
  • 5篇脑死亡判定
  • 4篇机械通气患者
  • 4篇MESH
  • 3篇预后
  • 3篇重症
  • 2篇电图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机构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8篇范琳琳
  • 23篇宿英英
  • 19篇张艳
  • 15篇高岱佺
  • 12篇陈卫碧
  • 11篇叶红
  • 11篇张运周
  • 7篇田飞
  • 7篇刘刚
  • 4篇刘刚
  • 3篇吕颖
  • 3篇曾小雁
  • 3篇常红
  • 2篇王淼
  • 2篇曹闻亚
  • 2篇李苗
  • 1篇张子斌
  • 1篇薛青
  • 1篇陶伟
  • 1篇黄朝阳

传媒

  • 4篇中国脑血管病...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卒中肺炎共识小组的推荐意见被引量:17
2016年
背景和目的下呼吸道感染常并发于卒中并对转归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并发于卒中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公认的专业术语或诊断金标准,这导致临床诊疗和研究受到影响。本共识旨在提出急性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标准化术语和可操作性诊断标准。方法对多个文献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经过证据回顾和2轮讨论,最后于2014年9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共识会议,经75%以上共识小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共识。结果达成的共识如下:(1)推荐使用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 )作为卒中发病后7 d内发生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专业术语。(2)提议对 SAP 使用经过改良的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诊断标准:①很可能的 SAP:符合 CDC 诊断标准,但复查或动态监测胸部 X 片仍缺乏典型改变;②确诊的 SAP:符合 CDC 诊断标准,且胸部 X 片有典型改变。(3)关于白细胞计数或 C反应蛋白在 SAP 诊断中的作用证据有限。(4)其他生物学标记物(如降钙素原)的证据不足。结论提议根据 CDC 诊断标准对 SAP 的术语和诊断制定可操作性的共识标准,需要在卒中患者中进行前瞻性研究来确定其信度、效度以及对医生行为(包括抗生素选择)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Craig J. SmithAmit K KishoreAndy VailAngel ChamorroJavier GarauStephen J. HopkinsMario Di NapoliLalit KalraPeter LanghorneJoan MontanerChristine RoffeAnthony G. RuddPippa J. TyrreUDiederik van de PeekMark WoodheadAndreas Meisel范琳琳宿英英
关键词:反应蛋白肺炎呼吸道感染卒中
神经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间接能量测定与经验能量估算比较
曾小雁宿英英刘刚高岱佺范琳琳张艳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大面积脑梗死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22例。按发病6个月生存与否或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5~6分,11例)。分析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22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为(7.4±3.1)h,降温速度(0.66±0.40)℃/h;维持低温中位数时间24.0(20.5~72.0)h,最大温度偏差中位数0.2(0.1~2.0)℃,最大温度偏差≤0.3℃时长占维持低温时长的比率平均〉90%,15例患者低温过程中最大温度偏差≤0.3℃;恢复常温时间(36.0±13.9)h,复温速度(0.09±0.05)℃/h。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各项温度相关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例发生低温操作技术实施意外(盐水腔破裂);4例患者发生低温仪器运转意外(6例次),其中3次电源松动和1次机器停止运转的持续时间长,并引起体温波动,幅度为0.4~0.7℃。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低温操作意外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较好,但仍需提前做好低温治疗方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处理预案,以保证低温治疗顺利实施。
宿英英范琳琳叶红张艳张运周高岱佺陈卫碧吕颖
关键词: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
神经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影响因素
范琳琳宿英英张艳张运周叶红高岱佺陈卫碧
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时实现早期幽门后喂养的流程优化研究
2024年
目的优化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时实现早期幽门后喂养的护理流程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连续入住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科ICU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53例首发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2019年1月—2020年5月的25例患者,实验组为2020年6月—2021年12月的28例患者。实验组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鼻肠管置入成功率、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总耗时及血管内低温治疗启动耗时。结果实验组的鼻肠管置入成功率为85.7%,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总耗时(48.84±19.12)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鼻肠管置入时鼻咽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管内低温启动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期间实现早期幽门后喂养的优化流程可确保血管内低温治疗按时启动,有效缩短鼻肠管置管耗时,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曹闻亚常红李苗范琳琳田飞刘刚
神经疾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被引量:7
2012年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是神经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因此,如何有效预防HAP应成为神经内科医生关注的重点。HAP的危险因素众多,如高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体位、口咽部细菌定植、机械通气、肠内营养、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等。明确HAP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防护,可减少HAP发生并改善患者预后。
范琳琳宿英英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肺炎
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合并甲状腺危象一例
2022年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缺血性卒中的少见危险因素,其可能导致心房颤动和血管狭窄、闭塞、畸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在某些诱因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发生罕见且致死性的甲状腺危象,使病情更加复杂、凶险。作者报道1例40岁急性脑梗死女性患者,既往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8年,血管评估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血栓弹力图提示高凝状态,经急诊血管内治疗后头部CT显示左侧半球大面积脑梗死、脑组织肿胀、侧脑室受压,部分对比剂外渗、少量渗血,病因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卒中。同时,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未规范化治疗,且存在多种诱因,病程中突发高热、窦性心动过速、意识障碍加重,确诊甲状腺危象。经过低温脑保护、渗透治疗、抗凝、抗感染、营养支持、甲状腺危象综合治疗等措施后病情明显好转。目前,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缺血性卒中合并甲状腺危象的报道较少,作者报道该例危重患者,并对甲状腺危象的早期识别和治疗进行探讨。
范琳琳于彦彩张静雯田飞张艳宿英英
关键词:脑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
脑死亡判定质控指标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通过脑死亡判定质控指标的建立与应用,提高脑死亡判定质量。方法(1)基于《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建立脑死亡判定技术质量控制指标;(2)经2017年-2020年“医院-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三级质控管理体系质控,对脑死亡病例进行质控指标分析。结果各项核心质控指标的符合率或合格率逐年提高并达到90%以上;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实施率大幅度提升,从46.10%提升至94.90%;复评次数合格率从72.40%增加至92.50%。结论通过质控指标的建立与应用,可以量化脑死亡判定质控质量。质控指标需要持续改进,以推动脑死亡判定规范化进程。
宿英英刘刚张艳陈卫碧田飞范琳琳俞越黄丹赵国光
关键词:脑死亡判定质控指标
以癫痫持续状态和脑出血为特征的胶质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6岁,主诉“发作性肢体抽搐、持续性意识障碍23小时”于2021年7月8日入住神经内科监护病房。入院23 h前(2021-07-07,18:40),患者散步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呼之不应、双眼向右上方凝视,伴口角歪斜、流涎,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并向后摔倒,路人紧急搀扶其平躺于地,约3 min抽搐缓解,但意识未恢复,无大小便失禁。10 min后抽搐症状再发,性质同前,共发作3次,间期意识未恢复.
范琳琳田飞
关键词:脑出血癫痫持续状态胶质母细胞瘤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于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其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109)和无效组(n=221);同时根据溶栓后90 d的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n=76)和预后良好组(n=254)。收集和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等,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无效及短期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330例患者资料,其中早期有效221例(66.97%);无效109例(33.03%)。330例患者48 h内神经功能持续性恶化26例(7.88%),2例血小板减少(0.61%);无颅内出血、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过敏等并发症。330例患者中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为0~1分为254例(76.97%);mRS评分>1分为76例(23.03%)。无效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长于有效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有效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较长、HDL-C低表达是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前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HDL-C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前NIHSS评分较高、HDL-C低表达是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具有一定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可影响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治疗前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短期预后的因素,HDL-C是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和短期获得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陈娜杨海华吴海威范琳琳
关键词:静脉溶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