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符淙斌

作品数:135 被引量:5,783H指数:4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3篇天文地球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5篇水利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6篇气候
  • 21篇季风
  • 20篇气候变化
  • 19篇全球变化
  • 19篇干旱
  • 13篇区域气候
  • 12篇植被
  • 12篇气候模式
  • 11篇降水
  • 10篇东亚季风
  • 10篇遥感
  • 10篇干旱化
  • 9篇生态系统
  • 8篇气溶胶
  • 8篇区域气候模式
  • 8篇半干旱
  • 7篇干旱区
  • 6篇夏季
  • 6篇可持续发展
  • 5篇地表

机构

  • 1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2篇南京大学
  • 2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杭州市环境监...
  • 1篇国家发展和改...

作者

  • 133篇符淙斌
  • 15篇叶笃正
  • 15篇马柱国
  • 15篇温刚
  • 11篇延晓冬
  • 9篇董文杰
  • 7篇苏炳凯
  • 7篇张佳华
  • 6篇张仁健
  • 6篇郭维栋
  • 5篇吴涧
  • 5篇魏和林
  • 5篇严中伟
  • 4篇安芷生
  • 4篇赵天保
  • 4篇王长耀
  • 4篇季劲钧
  • 3篇赵得明
  • 3篇赵鸣
  • 3篇徐忠峰

传媒

  • 25篇大气科学
  • 13篇地球科学进展
  • 13篇气候与环境研...
  • 11篇科学通报
  • 6篇气象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气象科学
  • 2篇科技导报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科学中国人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测绘学报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 9篇2007
  • 7篇2006
  • 12篇2005
  • 5篇2004
  • 5篇2003
1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纬度涛动——全球热带的甚低频振荡现象被引量:7
1989年
本文在论证所谓“北方涛动”存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现象与经典的“南方涛动”的关系和它们的性质,提出了”低纬度涛动”的概念。 研究发现,这两类振荡在低频域内具有相同的振荡频率,处于同一振荡系统内。实质上反映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低纬地区三个主要活动中心——赤道低压和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化之间的联系。 这个振荡系统,在气压场上表现为,横跨赤道南北各约30个纬距的东西向的“跷跷板”(seesaw)现象,且有以赤道为界的两个分量,即南方涛动和北方涛动。在温度、湿度场和低层大气稳定度场上,主要表现为热带太平洋上高温、高湿和强不稳定与低温,低湿和弱不稳定的交替出现;在云量场上表现为主要对流区的东西向位移;在海面温度场上为赤道太平洋增暖和降温的交替出现。它们之间通过热力和动力过程耦合起来,组成了全球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的振荡,这是低纬度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称它为“低纬度涛动”。 分析表明,它的振荡周期平均约为40个月。为区别于40—60天的热带低频振荡,这一年际尺度的振荡可称为“甚低频振荡”。 作者用全球热带海平面气压第一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定义“低纬度涛动指数”,它能客观地同时描写气压场上振荡的两个分量,以及温度、湿度。
符淙斌叶笃正
关键词:热带
全文增补中
WRF模式对中国城市和半干旱地区气象要素的模拟检验和对比分析被引量:22
2011年
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 v3.2)对2006年中国地区1、4、7、10月4个月(分别对应冬、春、夏、秋)近地层气象要素进行模拟。并利用通榆、榆中和上海站的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的模拟出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但是,各个季节的模拟效果并不相同。在半干旱的通榆和榆中两站,有关要素秋季的模拟最好,夏季较差。在上海站,夏秋两季比较差,冬春两季较好。对温度的模拟,上海站4个季节都偏低,通榆站夏季偏低,冬季偏高。对风速的模拟,通榆和榆中两站(通榆秋季除外)都偏低,上海站(夏季除外)都偏高。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通榆站夏季感热通量偏大,潜热通量偏小,榆中站夏季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值都偏大。
董俊玲韩志伟张仁健符淙斌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数值模拟
利用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研究中国东部生态系统对东亚季风的响应被引量:13
2002年
利用遥感信息反演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研究区域尺度的植被生态系统季节和年际变化对东亚季风的响应。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植被生态系统与东亚季风气候呈显著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相关,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随着东亚季风从春季到秋季的由南向北的推进过程,植被生态系统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年际尺度上,高的LAI出现于强的东亚季风年,而低的LAI值则与弱的东亚季风年相对应,证明中国东部季风区呈现出季风驱动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而且LAI可显示这一强的信号。
张佳华符淙斌
关键词:遥感反演东亚季风叶面积指数气候变化
近50年阿留申低压地区凝结加热的变化被引量:6
2006年
利用1948-2003年NCEP再分析凝结加热率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地区整层凝结加热的季节演变,着重研究了阿留申低压地区(30-50°N,160-210°E)凝结加热的长期变化,探讨了它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可能的反馈。研究表明:冬季阿留申低压地区上空存在较强的凝结加热,它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处凝结加热的垂直分布不均匀可引起大气环流热力适应,从而可能有利于阿留申低压的加强;该处凝结加热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明显的阶段性转折,70年代末以后增强,它可能对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形成反馈,从而有利于阿留申低压在70年代末以后加强。作者进一步讨论了该处凝结加热发生这种阶段性转折的原因和传播机制。
钱诚符淙斌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阿留申低压
RIEMS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选择Kuo-anthes(KA)和Grell(GCC)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1991年5~8月敏感性试验,重点考察了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中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对于200hPa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来说,采用GCC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较采用KA对流参数化方案,RIEMS模式模拟的结果更加接近观测;2)不管模式采用哪种参数化方案,RIEMS模式都能模拟出850hPa上的水汽输送和流场,但模式模拟的水汽输送都比观测强;3)不管是采用GCC方案还是KA方案RIEMS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但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模式模拟的温度较观测偏低,对长江以北地区模式模拟的温度偏高。而采用GCC方案模式模拟的温度更加接近观测,并且对大部分地区温度偏差在-1.65~1.5℃;4)对于降水来说,采用GCC方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雨带季节性移动,但模拟的雨带较观测的偏北,大约为1~2纬度。尽管GCC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RIEMS模式中模拟中国地区降水更加接近观测,但由于积云对流参数化在不同水平分辨率下影响模式模拟的效果,因此对利用RIEMS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应考虑不同水平分辨下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适用范围。
熊喆符淙斌
关键词:积云对流参数化
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对1997/1998年夏季中国两个极端气候事件模拟能力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 Modeling System Version 2.0)是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在RIEMS1.0基础上发展的区域气候模式。为了检验RIEMS2.0对短期气候的模拟能力,利用降水和气温(2 m)观测资料检验RIESM2.0不同物理过程和初始条件集合模拟1997/1998年夏季中国华北地区高温干旱和长江流域洪涝两个连续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连续积分时间(1997年3月1日—1998年8月31日)共18个月),比较模拟和观测的1997/1998年夏季降水和气温。集合模拟结果表明RIEMS2.0能很好模拟1997/1998年夏季降水和气温及其两年差值分布;模拟和观测的日降水和平均气温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是降水模拟总体高估,干旱和江淮及江南区气温模拟偏高而半干旱和湿润区气温模拟偏低。在不同物理过程集合模拟中,虽然集合平均距平相关系数(ACC)和均方根误差(RMSE)并不是优于所有集合成员值,但集合模拟能减小模式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拟精度。不同显式水汽方案和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气温模拟效果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湿润区一致性最好。因此,RIEMS2.0模拟能揭示1997/1998年两个连续极端气候事件夏季降水和气温空间分布,反映不同子区域降水和气温分布特征,各集合成员的模拟结果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物理过程可以提高模式对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
赵得明符淙斌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区域气候模式
全球变化学被引量:1
1991年
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系统是如何工作,如何运转的;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符淙斌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1 引言本文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对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和适应研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研究方面,包括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有序人类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和以全球变化的区域...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
文献传递
中国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依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卷》[1]的概述,主要从天气学理论与预报技术、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学,以及综合探测技术与外场观测试验等方面,分析气象科学发展的背景、现状和社会需求,指出气象科学发展中需要了解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并制定中国气象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目标和确定重点研究领域,其中特别强调了与中国区域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密切的气象科学问题,并在气象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手段的改进、全球气候系统观测的实施、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周秀骥吴国雄郑国光符淙斌徐祥德
关键词:气象事业气象科学技术
REGCM2和SUCROS模式的双向耦合模拟试验被引量:1
2003年
文中利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和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的作物生长过程模式SUCROS在中国东部平原进行了作物 大气双向耦合的模拟试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双向耦合模拟试验 (R/S)能较好地描述大气和农作物间动态的基于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R/S模拟试验不仅能真实合理地反映植物叶面积指数的逐日变化特征 ,更好地描述中国东部平原的陆面物理过程 ,而且改善了REGCM2对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和地面温度的数值模拟。该项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气候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宋帅符淙斌周林王汉杰
关键词:气候模式生态模式气候系统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