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敦国
- 作品数:32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墨菲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及对现代民主社会的多元激进规划
- 2016年
- 尚塔尔·墨菲认为,自由主义已经成为现代民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为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强调同一性而排斥差异和特殊,不能把握和阐明现代民主社会的冲突、对抗及其不可化约与不可消除性。在墨菲看来,应当构建一种新的政治观念,以便对现代民主社会进行多元和激进的规划。应当拒斥普遍主义而捍卫多元主义,提倡一种与多元主义相适应的共同体观念和公民身份观念;应当用多元和激进的民主观代替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民主观,并把民主从政治民主扩展到经济和社会领域,强调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统一。
- 石敦国
- 关键词:多元主义自由主义民主观
-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经济意识重构
- 经济意识来源于经济生活,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生活.经济转型必然导致经济意识的解构与重构.经济意识的重构又是经济转型的意识条件.该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性以及由经济转型导致的经济意识重构的机制,提出重构经济意...
- 石敦国
- 关键词:经济意识经济转型
- 文献传递
- 关于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
- 2005年
- 如果我们从根本性质上认定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革命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那么,存在论革命何以被归结为历史观的变革,生产劳动如何进入马克思的存在论视域,政治经济学批判如何本质地关涉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完善与发挥,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在存在论境域中理解把握马克思学说的关键。
- 石敦国
- 关键词:存在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
- 近三十年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呈现五个阶段
- 2007年
-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近年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为基础,十分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术创新,尤其是注重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理论探讨,力求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现编发该院部分教师文稿,希望能推进该院学术讨论进一步深入。
- 石敦国朱广荣
-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对形而上学之谜的解答被引量:1
- 2008年
- 以抽象性、超感性和神秘主义为本质的形而上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哲学之谜。马克思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或实践,看到了感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但是人在发展物质生产从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本质的同时,又由于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而沦为非社会的存在,沦为非存在。所以人又要否定感性,到超感性领域去寻求想象的实在性。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根源。只有消除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重建社会化的个人,重建感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克服形而上学和类似的意识形态。
- 石敦国王慧星
- 关键词:感性
- 辩证的现代性与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被引量:3
- 2011年
- 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分为辩护性的现代性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因为现代性本身具有肯定和否定的两重性。现代性为人类提供了文明成就,也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我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是在现代性境域中得以可能的,现代性是我国传统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条件。我国与现代性是批判地相遇的,并且与现代性始终处于批判关系中。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属于现代性问题范畴。我们应当以作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功能,促成对现代性的世界历史性批判,把我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 石敦国
-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
- 人的存在与和谐——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初探被引量:4
- 2005年
- 以主客对立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和谐观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和谐与人性和谐的理论诉求,是在和谐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的主要误区。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出发,从现实历史的前提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和谐观。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的存在的自然对象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存在的社会性则是社会的和谐的根据和基础。同时,和谐又具有历史性和辩证性,因为人的存在是历史性的。面对当代普遍的不和谐的世界经验,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有可能给我们提供重构和谐社会的现实道路。
- 石敦国朱广荣
- 关键词:社会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及其对形而上学之谜的解答
- 以抽象性、超感性和神秘主义为本质的形而上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哲学之谜。马克思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或实践,看到了感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但是人在发展物质生产从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本质的同时,又由于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而沦为非社会的存...
- 石敦国
- 关键词:感性形而上学
- 文献传递
-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求解被引量:4
- 2010年
- 人与自然或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对于传统认识论来说,它是一个难解之谜,因为传统认识论把它局限在单纯的认识领域,把认识和实践抽象地割裂开来。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认识之所以是可能的,人与自然或思维与存在之所以具有同一性,因为人的存在方式即实践本身就是这种同一。这样,认识必然是在实践中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必然是认识着的实践。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历史性分离导致了认识和实践的抽象割裂,并产生了知识的异化和知识对人的统治。只有消灭自发的分工,才能重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变抽象认识论为实践认识论。
- 石敦国唐忠宝
- 政治价值体系的沿革:从传统到现代被引量:2
- 2009年
- 我国政治价值体系的变迁经历了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价值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多元的政治价值体系、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一元主导的政治价值体系、清末民国时期多元的政治价值体系和时下的儒家传统权威主义政治价值与西方传播而来的政治价值并存的二元结构的政治价值体系5个阶段过程。政治价值体系的沿革具有历史时代性、规律性和方向性特点。政治价值的竞争和冲突促成了政治价值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而新阶级的产生和利益结构的分化则成为政治价值体系变迁的主要原因。
- 温广磊石敦国
- 关键词:政治价值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