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静

作品数:6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氮代谢
  • 2篇砂姜
  • 2篇砂姜黑土
  • 2篇小麦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方式
  • 2篇黑土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幼苗
  • 1篇砂姜黑土区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机构

  • 6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滑县农...

作者

  • 6篇王静
  • 4篇熊淑萍
  • 4篇马新明
  • 2篇王严峰
  • 2篇陈景玲
  • 2篇王谦
  • 2篇丁世杰
  • 2篇王小纯
  • 1篇吴明作
  • 1篇刘娟
  • 1篇卢中民
  • 1篇翟清云
  • 1篇袁远
  • 1篇寇渊博
  • 1篇赵勇
  • 1篇郭建彪
  • 1篇杨阳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归一化法的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预测模型被引量:30
2012年
为探讨基于归一化法的不同分蘖力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动态预测模型和参数特征,实现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的有效预测,以3个分蘖力不同的小麦品种(豫麦49-198、兰考矮早8和偃展4110)为材料,对3个密度(75、225和375万株/hm2)下的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成穗率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偃展4110)的干物质重均以375万株/hm2密度最高,而分蘖力高成穗率低的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以225万株/hm2最高。建立的基于相对干物质积累量和相对积温的干物质积累预测模型中最佳模型方程式为y=1.1435/(1+e0.2776-4.6558 x)1/0.1130,r=0.9927,可较好地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模拟。通过对小麦干物质积累模型的特征参数分析发现,干物质积累过程可划分为前、中和后期3个阶段,且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与最终干物质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对小麦干物质重的稳定和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娟熊淑萍杨阳翟清云王严峰王静马新明
关键词:小麦分蘖力干物质积累
基于叶绿素荧光的荆条灌丛对栓皮栎幼苗庇荫效应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叶绿素荧光这一光合作用的敏感指针,对比研究了荆条灌丛下和对照裸地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幼苗荧光参数在不同天气类型下的反映,同时也测定了栓皮栎幼苗的光曲线,得到了光饱和点和半饱和光强。结果表明,灌丛下与裸地的叶片Fv/Fm和Y(Ⅱ)、qL和qN、Y(NPQ)和Y(NO)等在晴天、多云、阴天下均有不同的反映,均表现出荆条灌丛的庇荫效应。结论:1)栓皮栎幼苗的光饱和点为1 942μmol·m-2·s-1,半饱和光强为235μmol·m-2·s-1,显现出栓皮栎并不具有对强光的特殊耐受力;2)晴天中午时段裸地叶片有明显的光抑制,但这种光抑制处于可逆的范围;3)Fv/Fm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反映出灌丛下栓皮栎幼苗叶片的光合活性高、光保护能力强,光合状况优于对照,荆条灌丛对栓皮栎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陈景玲王静王谦吴明作袁远赵勇
关键词:栓皮栎幼苗叶绿素荧光
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小麦氮代谢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为探求砂姜黑土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耕作方式,在大田条件下,比较分析了深松、旋耕和常规翻耕三种耕作方式下小麦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中间产物含量及氮素的积累、分配、转运和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氮含量则逐渐下降,在各时期深松处理的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旋耕和常规耕作处理,且在后期维持较高水平。深松处理通过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高转运以及花后氮素的高吸收、高贡献,获得成熟期较高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虽然旋耕处理的转运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较高,但其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花后吸收氮量较低,成熟期籽粒的氮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在三种耕作方式中最低,茎秆和穗轴+颖壳的分配比例反而最高。深松处理较其余二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产投比。因此,深松能有效促进砂姜黑土区小麦的氮素同化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王静王小纯熊淑萍马新明丁世杰郭建彪吴克远
关键词:耕作方式砂姜黑土小麦氮代谢氮素利用效率
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氮代谢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8
2014年
为明确砂姜黑土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耕作方式及施氮量最优组合,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深松、旋耕和常规耕作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0、120、225、330 kg·hm–2 4个施氮量为副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对小麦拔节后氮代谢、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深松方式配合中高氮处理的峰值在花后10天,而常规耕作和旋耕的4个施氮处理以及深松的低氮处理峰值多在开花期。与常规耕作和旋耕相比,深松耕作显著降低了10–40 cm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空隙度和根干质量,有利于中后期根系氮素吸收。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均以深松方式最高。3种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以深松方式配合330 kg·hm–2施氮量最高,而常规耕作和旋耕方式的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3种耕作方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以施氮225 kg·hm–2最高。因此,在砂姜黑土区宜采用深松耕作方式配合适宜的施氮量,以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根系氮素吸收,延长叶片功能期,达到产量与蛋白品质提升之目的。
熊淑萍王静王小纯丁世杰马新明
关键词:氮代谢施氮量蛋白质含量耕作方式
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及其有关气候因子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河南省2001—2010年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数据及安阳、许昌、周口、南阳等4个代表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域的1991—2010年逐日降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河南省近10 a来小麦玉米产量特点和近20 a来有关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历年来河南省除豫北区域外均表现为小麦产量高于玉米产量,且以豫东南麦玉两熟区产量差距最大;光合生产潜力表现为玉米产量潜力显著大于小麦,且以豫东南区域玉米产量潜力最大;积温随纬度升高,下降显著,其中,豫北区域小麦和玉米季的积温均无法满足晚熟品种的利用,豫东南两季均可完全满足中晚熟品种对积温的需求.日照时数则表现为随纬度升高逐渐升高,除豫北小麦季略有增加外,4个省辖市小麦玉米两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不利于二者产量潜力的发挥.降雨量表现为小麦季降雨量减少,且4个省辖市雨量均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玉米季除豫北外,降雨量呈增加趋势.
熊淑萍卢中民吴克远王严峰王静马新明
关键词:气候变化
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荆条孤立冠层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的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PCA)无损测定分析8株荆条(Vitex negundo L.)冠层叶面积指数LAIPCA(3.5 ~6.5)和天空开度(DIFN),通过LI-200SA传感器同步测定相应的光强透射率τ;同时利用收获法实测荆条冠层叶面积指数LAI收获法,对比分析LAIPCA与LAI收获法、DIFN与τ的相关性和偏差.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所测叶面积指数相关极显著(P <0.01);LAIPCA比LAI收获法平均偏高2.57%,表明LAI-2200用于荆条灌丛冠层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结果偏差较小.(2)LAI-2200PCA测定DIFN与辐射传感器测定冠层透光率τ相关极显著(P<0.01),说明LAI-2200 PCA可以替代收获法无损测定荆条孤立灌丛冠层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本文实现了用冠层分析仪对植物孤立冠层的分析,为林业生产和研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孤立植物冠层下光照分析和叶面积指数测定提供了简便方法.
陈景玲王静王谦贾长荣寇渊博
关键词:透光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