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欣 作品数:4 被引量:37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应用近场速度记录快速估算川滇地区中强地震强度 2020年 采用Wu等(2004)提出的地震强度测定方法,应用近场速度波形记录,测定地震参数Mew,实现了川滇地区中强地震(MW≥5.7)强度近实时快速测定。Mew是一个与矩震级MW对接的地震参数,与传统的应用振幅测定震级的方法相比,不会存在震级饱和问题,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的矩震级MW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解决了应用近场波形资料和矩张量反演方法求取大地震矩震级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为区域中强地震速报提供近实时矩震级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地震速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强震加速度数据的应用奠定基础。 梁姗姗 梁建宏 邹立晔 王晓欣 赵博 刘敬光 徐志国关键词:地震速报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参数测定 被引量:6 2014年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48.3秒(北京时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36.10°N,82.50°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12 km.此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侧,靠近西昆仑山区域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震中位于新疆与西藏交界的无人区,平均海拔5100m,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3月21日于田县境内也曾发生过一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仅相距96 km. 王晓欣 刘瑞丰 邹立晔 袁菲 陈宏峰 陈运泰 张立文 梁建宏关键词:矩震级 面波震级 震源机制 USGS地震目录中4~5级震源深度异常地震可靠性初步研究:以南北地震带若干地震为例 被引量:27 2015年 在南北地震带地区,USGS全球地震目录中存在一些震源深度大于30km的地震.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否可靠,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孕震机制、岩石圈强度和构造演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北地震带2012年发生的5个4~5级地震为例,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数据,基于sPL深度震相、短周期瑞利面波以及CAP等独立方法测定了其震源深度.结果表明:sPL深度震相和CAP方法给出的震源深度比较一致,差别小于2~3km,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震源深度;短周期瑞利面波及其与P波振幅比也确定了地震震源深度较浅的特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宁夏会宁4.7级、云南富民4.8级和四川会东4.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8~12km左右,仍为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USGS地震目录给出的30km甚至更深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偏差;对于四川隆昌4.6和4.9级地震,本文给出的震源深度为1~2km,属于极浅源地震,USGS地震目录给出的10km和35km的震源深度结果尚需进一步改进. 李志伟 黄志斌 王晓欣 韩立波 陈伟文 包丰关键词:震源深度 利用非线性台阵叠加方法快速追踪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9地震破裂能量中心运动轨迹 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应用一种非线性台阵叠加方法,通过对地震记录瞬时相位信号的延迟叠加来估计信号间的一致性程度,用于在震后快速追踪大地震破裂能量中心相对于震中运动轨迹.基于此方法,文中利用欧洲地震台网不同频率段的数据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9地震的破裂轨迹进行了追踪,并对成像结果的不确定程度进行了估计,且通过理论地震图计算,验证了该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事件为东南向发展的单侧破裂,破裂尺度至少达到120 km.整个破裂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破裂在震中附近释放小部分能量;第二阶段破裂向东南方向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沿断层倾向辐射频率变化的现象,相对更高频的能量辐射在更深处发生;第三阶段破裂继续向东南方向发展,不同频段得到的能量中心运动轨迹趋于一致,这可能提示了滑移范围的逐渐变窄.同时,推断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的更深部(断层深度大于等于20 km处)也存在破裂的可能. 王晓欣 丁志峰 马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