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黄河下游支流铬污染沉积物中耐Cr(Ⅵ)真菌的分离及转化机制
- 2024年
- 【背景】黄河下游支流——蟒河因长期受重金属废水排放的影响,其沉积物存在以铬污染为主的重金属复合污染,污染区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群落。【目的】从该污染区的沉积物中筛选耐受和转化高浓度Cr(Ⅵ)污染的真菌,并对其Cr(Ⅵ)转化能力和机理进行探究。【方法】采用梯度培养法进行耐受和转化高浓度Cr(Ⅵ)污染真菌的筛选;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菌种鉴定;通过菌株不同组分对Cr(Ⅵ)的还原能力、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菌株转化Cr(Ⅵ)的机理进行探究。【结果】筛选得到2株真菌p18和p20耐受1000 mg/L Cr(Ⅵ),经鉴定分别为云南木霉(Trichoderma yunnanense)和环形镰刀菌(Fusarium annulatum)。2株菌在100 mg/L Cr(Ⅵ)培养120 h的Cr(Ⅵ)去除率分别达到79.40%和63.48%,Cr(Ⅵ)还原率分别为73.55%和50.94%;对积累铬能力的测定发现,500 mg/L Cr(Ⅵ)条件下p18和p20每克菌体干重积累铬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0.84 mg和6.98 mg。通过SEM菌体表征分析发现铬处理后的菌株p18和p20菌体表面附着铬颗粒;FTIR测定表明氨基、羟基、羰基、C–H和酰胺基参与了铬的吸附;通过XPS和XRD分析证实了菌体转化Cr(Ⅵ)生成Cr(OH)_(3),处于无定形和晶体之间。进一步测定菌体不同组分对Cr(Ⅵ)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Cr(Ⅵ)还原物质主要位于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secretion)。【结论】筛选得到的2株高耐Cr(Ⅵ)真菌T.yunnanense、F.annulatum对Cr(Ⅵ)具有高效的转化能力,为河流长期污染下重金属转化过程和污染修复提供依据。
- 王青青曹宇李欣雷曾祥朋王强王瑞民王瑞民杨清香
- 关键词:铬污染微生物修复
-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与发现被引量:2
- 2016年
- 环境污染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环境治理领域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是"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但是,目前,"环境微生物"教学仍然有很大改进的空间。建立在近几年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阐述新形势下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希望能对同行有一些有益的帮助。
- 王瑞飞张昊王强杨清香
-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教学实践环境污染治理
- 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优化番茄红素发酵培养基被引量:19
- 2019年
- 为了进一步提高三孢布拉霉高产突变株的番茄红素产量,本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了优化。比较不同碳源、氮源、植物油对番茄红素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和植物油。利用49组样本数据,建立以玉米粉、玉米浆、大豆油、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为输入变量,番茄红素体积产量为输出变量的BP神经网络,并以建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适应度函数,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寻优。经过优化,得出番茄红素最大预测产量为1.27 g/L,经验证,与实际产量误差在5%以内,较优化前提高了31.6%。此时,玉米粉、玉米浆干粉、大豆油、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1.2、8.93、26.5、1.39、0.46 g/L。因此,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是番茄红素发酵培养基优化的有力工具,番茄红素产量显著提高。
- 王强冯玲然余晓斌
- 关键词: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番茄红素三孢布拉霉
- 师范院校计算机普及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2000年
- 王强
- 关键词:教学模式计算机普及教育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
- 案例教学法在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5
- 2017年
- 结合发酵工程课程特点,采集、设计大量精品教学案例,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实践效果,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案例教学法在发酵工程课程中的应用及案例库的建设提供参考材料,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王强张昊王瑞飞杨清香
-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发酵工程教学改革
- 三孢布拉霉中类胡萝卜素增产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8年
- 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是目前工业化生产类胡萝卜素的主要微生物,其发酵产生的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延缓衰老等功效。然而目前三孢布拉霉产类胡萝卜产量低是制约发酵法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发酵的产量是现阶段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菌种选育、工艺优化等方面来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三孢布拉霉中类胡萝卜素产量提升的研究现状,期望能为现有的三孢布拉霉工业化生产类胡萝卜素模式提供借鉴。
- 陈玉龙王强杨清香付金菊
- 关键词:三孢布拉霉类胡萝卜素菌种选育增产
- 一株产红色素真菌的鉴定及其色素性质的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从染菌的平板中分离得到一株产水溶性红色素的真菌。该真菌的核糖体RNA基因的IT1-IT4序列与产紫踝节菌(Talaromyces purpurogenum)具有99%相似性,并在Neighbor-Joining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簇。菌株在发酵120 h时红色素产量最高,并且该色素为胞外次级代谢产物。光谱学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该色素在495 nm处具有最大吸收峰,由4种以上单色素组分组成,与目前常见的番茄红素、红曲红胺都不同;该色素对温度、光照和p H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易被氧化剂和还原剂降解。
- 付金菊王强陈玉龙杨清香
- 关键词:红色素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