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林 作品数:30 被引量:138 H指数:6 供职机构: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机械工程 更多>>
骨膜缺如对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骨膜缺如对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骨缺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54例下肢节段性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观察干骺端截骨处骨膜分布情况分为两组。骨膜缺如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3~57岁,平均(38.20±9.90 )岁;股骨3例,胫骨7例;非感染性骨缺损4例,感染性骨缺损6例;节段性骨缺损范围4.0~14.0 cm,平均(6.85±2.87)cm。骨膜正常组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38.90±10.10)岁;股骨9例,胫骨35例;非感染性骨缺损12例,感染性骨缺损32例;节段性骨缺损范围4.0~9.0 cm ,平均(6.09±1.54)c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骨搬移过程中疼痛进行评价。使用牵开指数、骨愈合指数、外固定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牵张成骨愈合及矿化情况。应用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系统评估肢体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28.50±5.70 )个月。两组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均得到满意的修复,肢体恢复原有长度,骨缺损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骨膜缺如组牵开指数[(12.29±1.04)d/cm ]、骨愈合指数[(39.00± 3.96)d/cm ]、外固定指数[(51.25±3.69)d/cm ]、VAS评分[(3.30±1.77)分]分别与骨膜正常组[(11.67±0.96)d/cm、(38.07± 4.22)d/cm、(49.74±4.25)d/cm、(3.36±1.66)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骨膜缺如组,优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10/10);骨膜正常组,优3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7.7%(43/4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骨膜缺如组:钉道感染1例,对接点愈合不良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2/10)。骨膜正常组:钉道感染2例,肢体力线不良3例,对接点愈合不良6例,足下垂畸形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2/44 )。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 )。结论干骺� 李朋 刘栋 王兆林 王志刚 杜刚强 袁昊龙 蒋昇源 宫智浩 张锴关键词:下肢 骨膜 伊利扎罗夫技术 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23例疗效分析 2008年 曹卫友 乔媛媛 王兆林关键词:腕管综合征 外科手术 人工并指的选择及应用 被引量:3 2006年 朱晓东 岳斌 刘永涛 王兆林 刘颖 刘栋 孙胜房关键词:手外伤 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髓炎伴跟骨畸形1例 被引量:3 2017年 跟骨由于软组织覆盖少,对抗感染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感染,常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而发展为骨髓炎,治疗较为棘手。目前,治疗跟骨骨髓炎的方法有跟骨部分截骨、游离皮瓣、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重建等,但可能发生术后功能受限、供区损伤、移植失败及跟骨畸形不能纠正等问题。 杜刚强 张锴 刘栋 王兆林 李朋 付繁刚关键词:跟骨骨髓炎 ILIZAROV 牵张成骨 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MIPO技术治疗的31例复杂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17例患者采用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治疗(牵引器组),男12例,女5例;年龄(50.8±14.7)岁;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8例,Ⅵ型9例。14例患者不使用撑开器而使用手法牵引辅助治疗(手法组),男9例,女5例;年龄(48.9±9.5)岁;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6例,Ⅵ型8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及胫骨近端内侧角等数据。结果牵引器组和手法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牵引器组和手法组患者分别获平均9.8、10.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牵引器组与手法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7.8±40.8)、(174.1±66.8)min,出血量分别为(115.6±41.7)、(184.3±91.4)mL,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器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6.1°±9.3°、胫骨近端内侧角为87.8°±1.4°、后倾角为8.7°±3.8°、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6.5±2.9)分,手法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4.7°±8.9°、胫骨近端内侧角为86.9°±2.1°、后倾角为9.8°±4.1°、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6±3.2)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未见力线丢失。结论与传统手法复位相比,使用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辅助MIPO技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便于骨折块复位。 袁昊龙 王志刚 贾龙 王兆林 张锴 杜刚强 李朋 蒋昇源 宫智浩关键词:膝关节 牵引器 胫骨平台骨折 新型股骨撑开复位装置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股骨撑开复位装置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股骨骨折撑开复位装置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的85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64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36.6岁。骨折AO分型:32-A型32例,32-B型40例,32-C型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5d(1-16d)。股骨上段骨折26例,股骨中段骨折57例,股骨中段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8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骨折闭合复位,术中未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05.5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25.8s,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9.2mL。85例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其余83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7.8周(4-12周)。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肢体短缩〉10mm及旋转成角〉15。畸形发生,无侧方及前后成角〉10。畸形发生。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在新型股骨撑开复位装置的辅助下,比较容易实现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避免了应用牵引床复位的不便及潜在并发症。 王志刚 王兆林 刘栋 张德刚 贾龙 张锴 张德春 马明亮 杜刚强关键词:髓内 骨钉 3D打印体表定位系统在创伤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对3D打印体表定位系统在医学生复杂创伤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将50名医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试验组采用引导学生应用软件重建复杂骨折的三维模型,模拟复位过程,设计个体化体表导板,打印骨折模型及导板模型,术前模拟置钉的教学方法。结果试验组学生对骨科专业兴趣、复杂骨折的理解程度、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及学科前沿掌握能力这四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对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打印体表定位系统能让本科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复杂骨折的微创治疗过程,在临床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德刚 孙建云 王兆林 刘栋 张德春关键词:体表定位 传统教学法 创伤骨科 复杂骨折 骶髂螺钉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4年 Tile C型骨盆骨折同时具有旋转不稳定和垂直不稳定,是一种严重的骨盆骨折。笔者自2009年9月—2014年4月采用骶髂螺钉联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 Tile C 型骨盆骨折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王兆林 迟晓华 祁坤福 张锴 张德刚关键词:骨盆骨折 外固定 螺钉 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2017年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选取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存活期>24 h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7例应用DCO技术进行治疗作为DCO组,20例应用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技术进行治疗作为ETC组。其中,DCO组中7例股骨骨折以外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20例一期行外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方法治疗;ETC组中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统计所有患者的IS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ETC组相比较,DCO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将DCO技术应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能降低创伤后的二次打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张德刚 张锴 王志刚 王兆林 刘栋关键词:骨科损伤控制 股骨骨折 严重多发伤 三种植入物固定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8 2019年 背景:临床上常用螺钉和张力带固定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由于冈上肌和冈下肌对大结节的牵拉,容易使骨折块向上向后移位,造成复位丢失、肩峰撞击和外旋障碍等并发症,这2种固定强度有限,不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容易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目的:对钩状钢板、螺钉和张力带固定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确定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最佳固定方式。方法:取30具保留冈上肌的新鲜猪(购于当地屠宰场)肱骨,建立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模型,随机分3组,每组10具标本,分别采用钩状钢板、螺钉及张力带技术固定大结节骨折块,牵拉冈上肌,记录3组大结节移位3,5mm及固定完全失效所需力的大小。结果与结论:①钩状钢板固定组产生3,5mm位移所需的力分别为(510±114),(932±159)N,螺钉固定组产生3,5mm位移所需的力分别为(170±57),(284±82)N,张力带固定组产生3,5mm位移所需的力分别为(98±48),(158±72)N;相同位移下,钩状钢板固定组所需的力大于螺钉固定组、张力带固定组(P<0.05);②钩状钢板固定组平均失效负荷明显大于螺钉固定组、张力带固定组[(1050±286),(470±108),(285±89)N,P<0.05];③结果表明相比螺钉及张力带固定,钩状钢板固定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为临床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张德刚 孙建云 王兆林 刘栋 张新军关键词:肱骨大结节骨折 钩状钢板 张力带 生物力学测试 冈上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