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亮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湿地
  • 2篇酸酶
  • 2篇土壤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磷酸酶
  • 2篇酶活性
  • 2篇白洋淀湿地
  • 1篇低山丘陵
  • 1篇低山丘陵区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杂物
  • 1篇生物反应
  • 1篇生物反应器
  • 1篇生物反应器处...
  • 1篇生物降解
  • 1篇适配
  • 1篇水泵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王亮
  • 3篇王为东
  • 3篇聂大刚
  • 3篇尹澄清
  • 2篇董慧峪
  • 2篇强志民
  • 1篇邓红兵
  • 1篇吴钢
  • 1篇李云岚
  • 1篇严岩
  • 1篇戴武刚
  • 1篇刘平
  • 1篇刘楠
  • 1篇丁福俊
  • 1篇刘畅
  • 1篇胡春明
  • 1篇李昆
  • 1篇尤立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湿地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水生态监测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生态监测装置。水生态监测装置,包括:船体;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船体的底部;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第一凹槽的顶部内壁上;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活动安装在第二凹槽内,第一螺杆的底端贯穿第一凹槽;...
胡春明王亮刘畅刘平尤立张汶海佟宇晨李昆
文献传递
连续流间隙曝气前缺氧生物反应器处理分散污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2018年
针对一种用于小流量分散型污水处理的连续流间隙曝气前缺氧生物反应器进行生产性试验.在持续近1年的运行监测和工况优化过程中,考察了不同曝气时间比、混合液回流比、水力停留时间(HRT)等组合工况下该生物反应器去除COD、氮、磷的效果.结果表明,反应器可以维持高的污泥浓度,进而高效去除污水中的COD.脱氮效率可通过调节工艺运行参数来提高:在进水流量一定时,减少曝气时间比(即增加停曝时长);在曝气强度一定时,调低混合液回流比;当进水流量升高时,同时增加曝气时间比与循环时长.当反应器达到稳态运行后,在水温17.4~28.6℃、曝气时间比0.5、曝气阶段平均溶氧浓度约1.0 mg·L^(-1)、总HRT 16.6 h、混合液回流比1.5条件下,COD、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90%、70%~80%、>80%,出水COD、NH_4^+-N、TN指标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出水TP指标满足一级B排放标准.
王亮董慧峪董慧峪强志民
关键词:分散式污水处理间歇曝气
白洋淀湿地磷酸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09年
测定了白洋淀湿地岸边带土壤磷酸酶活性,分析了水位波动、温度变化、营养底物等主要湿地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以揭示湿地生物净化作用机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湿地岸边带土壤磷酸酶与水位和温度的关联分别为0.633和0.619,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受季节水位波动和温度变化影响显著;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磷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地区的磷酸酶活性季节波动较大,反映了湿地中含磷酸酯有机物降解受营养底物驱动;通过对主要环境因子和磷酸酶活性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了表征湿地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而根据主要湿地环境因子对湿地生物净化能力进行推断和评估。
聂大刚王亮尹澄清王为东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磷酸酶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回归模型
低山丘陵区沟壑水土保持三维梯级治理开发模式
邓红兵丁福俊戴武刚吴钢严岩王亮刘楠李云岚
该课题系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来源于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是目前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面积的成果推广,使成果进一步熟化、完善。同...
关键词:
关键词:水土保持沟壑
白洋淀湿地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与污染物关系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选择白洋淀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a)湿地内部参与有机物质转化的磷酸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来认识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及其在湿地净化污染物过程所发挥的作用。2007年3—7月,在白洋淀芦苇湿地中进行逐月定期采样,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湿地岸边带土壤中磷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自上而下有明显的递减规律,而且β-葡萄糖苷酶活性递减率大于磷酸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垂直变化规律不明显;在水平方向,磷酸酶活性能较好地表征湿地土壤的污染和自净能力:酶活性高是对湿地土壤的高污染物浓度及可利用营养物质的积极响应;脲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α=0.05,n=18;α=0.05,n=59),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和0.640;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α=0.01,n=23),相关系数为0.597。
聂大刚王亮尹澄清王为东
关键词:湿地土壤酶活性脲酶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
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水化学动态及其净化功能研究被引量:29
2010年
于2007年3月—11月对富营养化湖泊—白洋淀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温度、溶解氧(DO)、叶绿素、总磷(TP)及其他水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var.bai-yangdiansis)型水陆交错带对营养物质具有强烈的截留作用,可以达到净化白洋淀水体的效果。从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看,污染较重的府河河口区域其水体TP、化学需氧量(CODCr)含量明显高于污染较轻的湖泊中心区域,空间梯度上呈逐步递减趋势。根据水体盐度、总溶解性固体、TP及DO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采样点分为3类:I区、污染较重河口区域;II区、中间过渡缓冲区域;III区、污染较轻中心区域。I区其水体DO含量明显低于III区,而水体盐度则明显高于III区。通过调查发现:在8月份,白洋淀水体DO含量突然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与DO(P=0.046)及温度(P<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叶绿素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8月份左右可能是白洋淀藻类爆发的危险时期。
王为东王亮聂大刚尹澄清
关键词:芦苇湿地截留作用叶绿素稳态转换
活性污泥工艺中微量污染物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活性污泥工艺对微量污染物的去除已成为近年研究热点,对削减微量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微量污染物在活性污泥工艺中通过微生物代谢和共代谢作用被降解,其降解途径受氧化还原等基本工况条件影响。探讨了以微量污染物为碳源的异养降解、脱氮过程共代谢降解、厌氧降解等降解机制及研究进展,从降解路径、参与微生物及酶、中间产物等角度,对不同代谢过程中微量污染物的降解进行解析。好氧异养代谢和硝化过程共代谢对微量污染物降解贡献较大,缺氧反硝化过程及厌氧代谢过程能降解少量好氧过程难以降解的微量污染物。未来应从优化工艺组合及构建降解模型的角度着手,研究微量污染物在活性污泥工艺中的降解动力学、中间产物及生物毒性。
王亮董慧峪董慧峪
关键词:微量污染物生物降解降解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