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丹
-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53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探讨钙素原(PCT)检测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53例CNS感染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SF)PCT,20例非感染性疾病作为对照。结果化脑组血清PCT阳性率(100%)明显高于病脑组(8.0%)、结脑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脑组脑脊液PCT阳性率76.9%,病脑组及结脑组阳性率均为0;化脑组血清PCT与脑脊液PCT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向变化关系。血清PCT检测诊断化脑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以PCT≥2.0ng/ml为阈值),脑脊液PCT检测以上各值分别为76.9%、100%、100%、95.2%(以PCT≥0.5ng/ml为阈值)。结论血清及脑脊液PCT检测可作为化脑鉴别于病脑及结脑的一项灵敏指标,可用于辅助指导儿童CNS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治。
- 潘丹丹孙明明越敏刘庭英谢迪
- 关键词:降钙素原血清脑脊液儿童
- 儿童孤独症3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艾戎潘丹丹孙明明
-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发育障碍性疾病社会交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流行病学调查婴幼儿时期
- 5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电解质分析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血清电解质变化。方法 用贝克曼CX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5 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电解质 ,并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结果 HIE组血清Na+ 、Cl-、Ca2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t分别为 4.6 6 4,5 .875 ,4.36 3 ,P均 <0 .0 1)。HIE的轻度与重度血清Na+ 、Cl-、Ca2 + 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t分别为 4.175 ,3 .431,3 .2 0 3 ,P均 <0 .0 1)。结论 了解患儿电解质情况 ,可以指导对HIE的合理治疗。
- 赵兰叶晓芬潘丹丹
-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电解质分析
- 应用开塞露对儿童急性腹痛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被引量:4
- 2006年
- 潘丹丹
- 关键词:开塞露儿童急腹症
- 采用小儿头皮针行胸骨骨髓穿刺的探讨
- 2001年
- 金皎张涛张力王鉴潘丹丹张惠
- 关键词:头皮穿刺术骨髓
- 极化液治疗危重病患儿应激性高血糖的效果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极化液治疗儿童应激性高血糖的疗效。方法应激性高血糖患儿30例随机分成极化液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极化液降糖,对照组仅将葡萄糖输入量严格控制在4mg/(kg.min)以下。监测二组患儿治疗前、入院8~12h、第2、3天血糖。同时应用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进行病情评估。结果入院时、入院8~12h、第2、3天血糖值,治疗组分别为(20.7±5.02)、(11.98±3.13)、(7.55±1.94)、(5.12±1.04)mmol/L,对照组分别为(19.16±4.49)、(14.89±3.42)、(10.7±2.63)、(5.95±1.33)mmol/L。与入院时血糖比较,治疗组血糖下降较快;8~12h及第2天二组血糖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a<0.01);第3天,二组血糖下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二组入院时危重状态及极危重状态各分别为7和8例;第2天,治疗组3例仍为危重状态,其余转为非危重,转安率为80%;对照组尚有7例危重,2例极危重,转安率为40%,二组转安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3天,治疗组均转为非危重,对照组尚有2例危重状态、1例极危重状态。二组转安率分别为100%、80%,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极化液治疗儿童应激性高血糖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利于疾病恢复。
- 潘丹丹何志旭赵兰肖群
- 关键词:极化液
-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30例分析
- 2002年
- 潘丹丹袁艺夏吉美
- 关键词:新生儿消化道出血
- 心理干预对婴幼儿就医依从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就医依从性的影响,提高儿童就医依从性。方法:50例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所有患儿既往有就医经历并有恐惧就医、拒绝就医表现;在原发病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教授家长心理干预方法,即对孩子说的话,包括平日身体健康时、将要就医时、正在就医时和就医结束后;对照组不加干涉;观察两组患儿复诊时就医依从性改善情况,同时对患儿疾病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依从性改善率为96%,对照组为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愈时间比较,治疗组(5.48±1.66)d,对照组(9.44±3.5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恰当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儿童就医依从性,有利于疾病恢复。
- 潘丹丹艾戎童雪涛鲁承熙
- 关键词:心理疗法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