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丽
- 作品数:20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论孔子仁学对幸福的理解
- 2013年
- 孔子之仁学思想对个人幸福的理解并没有把物欲与德性相对立,也没有否认个人幸福的主体基础和外部社会条件。仁学中对于幸福的获得与评价,是需要通过自我不断的学习过程、对利欲的合理理解以及超越的德性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并且对幸福的体验与获取是一个在人生当下不断践行的过程。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纯粹德性之福,也并非技术操作意义上对具体生活规则的总结,它是以追求"仁"性为基础的生活之路。或许可以这样说,孔子仁学对于幸福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以仁为内在基础而不断践行的生命过程,它既给予人超越的魅力,又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
- 洪晓丽
- 关键词:利欲道德
- 文庙与儒家文化的传播——以建水文庙为例被引量:7
- 2013年
- 文庙以其重要的教育和祭祀功能成为儒学在云南地域化的核心。作为地方官学(儒学)与孔子祭祀相结合的场所,文庙不仅在结构布局和祭祀制度方面蕴含着儒学的核心观念,更在庙学教育中宣扬儒学的价值理想。然而,文庙成为儒家文化在地方传播的媒介并非偶然,其教育与推广功能的发挥亦不是孤立的。只有与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背景、特殊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以及儒学自身的哲学特质相结合,文庙才能够发挥儒家文化传播媒介的核心作用。
- 洪晓丽
- 关键词:儒学文化传播
- 仁:作为道德本体的构成
- 孔子对仁只是因人而宜、随机指点,从没有做过概念性的说明。历史上对孔子的仁众说纷纭,但总是在仁的外围打转,对理解仁的内部本质却没有太大突破。直到近年来才有部分学者试图深入到内部来理解仁,例如,徐复观先生认为仁是一种多层次多...
- 洪晓丽
- 关键词:孔子动态过程
- 文献传递
- 也谈“思想之维”——“认识你自己”命题的历史哲学沉思
- 2013年
- 思想是人的属性,而"人总是他思想的奴隶"。思想作为生命的精神现象,使人在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同时,有了一个精神世界,有了"自我"的思想谱系,有了"认识你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的能力。一部人类思想史昭示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于求真,思想的理性贵在质疑,思想的生命重在信仰,信仰与自由同在。自由、尊严和幸福是历史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但富裕的"幸福危机",使人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本困境",它使人产生思想焦虑。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失范的社会风气呼唤精神救赎,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也呼唤思想的理性话语和学术守护。
- 武经伟洪晓丽文敏
- 关键词:认识你自己历史哲学
- 探讨基因隐私权研究中的责任伦理限制被引量:3
- 2007年
- 当科学可以从基因上揭示人与人的不同时,个体的隐私权就被提升到了基因层次。这就要求人类在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难题中,通过对自己力量的自愿驾驭而阻止人类自身的行为成为"祸害"。探讨基因隐私权的目的在于对基因这一遗传信息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进行自愿的事先的责任伦理限制。如果对基因遗传信息的解密不做任何限制,特别是不做自愿的、具有前瞻性的责任伦理的限制,就极有可能使基因组的研究在后基因组时代无法更完善、更恰当充分地用于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及安全,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增进人类的福祉为目的。
- 洪晓丽
- 关键词:基因隐私基因隐私权责任伦理
- 仁礼交互进路的早期儒家群己观念被引量:1
- 2019年
- 从仁礼交互的论域考察早期儒家"群""己"观的生成价值及其道德意蕴,有其独特价值。基于区分存有论基础上的以及行为实践意义的"己"之一体两面,作为主体自我认识之个体的"己"以及通过他者而认识的"己",都与"仁"的应然性价值直接相关;"群"作为类意义上的共同体,经由与仁之价值的内在关联,可以激发出人与世界的意义内涵;以"礼"作为通达己之内外的重要通道,可以表征群的共同体与个体自我价值的统一。在上述考察基础之上,儒家群己观念的传统畛域及其价值边界可以得到阐释。
- 洪晓丽
- 关键词:儒家共同体
- 心与成德:早期儒家心论模式的探索被引量:2
- 2021年
- “心”是理解儒家成德成人思想的关键概念。承接商周以来对人的身体和礼仪(社会性)的基本认识,早期儒者在认识“性”进而论辩“心”的思想进程中不断探求人的道德本质,逐渐形成了孟子以“心”论“性”以及荀子“心”以知“道”的成德进路。传统关于孟荀性善-恶之论与他们各自论“心”的立场关系密切,并且由于对心的功能的定位不同,带来二人理论主体中成德路径的不同。从“心”及其与“性”“德”三者交互的视角观看早期儒家在人性理论及成德路径上的差异,对于更加系统地把握儒家早期伦理思想及其对于儒家后学发展路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 洪晓丽
- 关键词:荀子
- 从伦理心境试析“仁”的道德结构被引量:1
- 2008年
- "仁"这一范畴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在《诗经.齐风》中即见"仁"字:"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尚书.金縢》中亦提到"仁":"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不过,以上文献中所说的"仁",似乎只是仪文美备的意思,而并不表现为价值领域中的一以贯之的理想和观念,到了孔子那里,仁发展出了新的结构内容,文章从伦理心境的角度对比解析仁的结构内容。
- 洪晓丽
- 关键词:道德结构
- 从古“仁”字到孔子的“仁学”——“仁”的原始与变迁及其道德性的构建被引量:4
- 2013年
- 孔子仁学的确立与三代以来仁字字义内涵变迁的过程有着密切关系。仁字在孔子之前已经出现并使用,但其道德性内涵并不明显。直至孔子,仁的道德内涵得到了丰富与拓展,逐步向表达人之道德性根据的概念范畴演进。前孔子时代的仁,从指涉人之美好气魄到多才多艺能事鬼神的能力再到与人的品质行为相关的评判标准等,历经多重内涵的发展。受了三代以来思想变迁的影响,仁经由孔子的转化和改造,终于确立了其道德本体性的地位,奠定了核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
- 洪晓丽
- 关键词:孔子道德本体
- 早期儒家“心”之意义构建的观念史线索
- 2022年
- 先秦时期的“心”观念伴随着早期中国思想对“人”的理解的不断深入而发展演变,并在与其他思想观念的交互中,形成了以“心”为主轴的一系列概念,它们继而又共同构成了认识“人”的思想基础。从早期儒学的发展看,“心”通过与“性”“情”“命”“气”等概念的交互发展,逐渐形成以孟荀为代表的两种意义系统,即“心”与“性”统一以成为人之本质;“心”与“性”分立以辨明人之本质。这两种进路其实都是“心”观念在战国中后期演化的表现和结果,深刻影响了之后儒学心—性论题的发展和现代儒学的反思、重构。
- 洪晓丽
- 关键词:早期儒家荀子观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