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狄刚

作品数:72 被引量:2,202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 3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9篇盆地
  • 29篇油气
  • 26篇塔里木盆地
  • 23篇源岩
  • 21篇烃源
  • 19篇地球化
  • 19篇地球化学
  • 19篇烃源岩
  • 17篇油源
  • 17篇勘探
  • 14篇海相
  • 13篇油气勘探
  • 13篇油源对比
  • 10篇准噶尔盆地
  • 9篇生物标志
  • 8篇地球化学特征
  • 8篇化学特征
  • 7篇地质
  • 7篇油田
  • 7篇有机质

机构

  • 70篇中国石油天然...
  • 14篇中国石油勘探...
  • 1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1篇浙江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青海石油管理...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塔里木石油勘...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72篇梁狄刚
  • 30篇陈建平
  • 24篇张水昌
  • 20篇邓春萍
  • 14篇王绪龙
  • 13篇赵喆
  • 12篇王飞宇
  • 10篇倪云燕
  • 9篇钟宁宁
  • 8篇张宝民
  • 7篇孙永革
  • 6篇靳涛
  • 6篇边立曾
  • 6篇杨海波
  • 5篇王汇彤
  • 5篇赵孟军
  • 5篇朱扬明
  • 5篇宋孚庆
  • 5篇苏爱国
  • 4篇张大江

传媒

  • 10篇石油勘探与开...
  • 9篇石油学报
  • 7篇地质学报
  • 6篇海相油气地质
  • 6篇勘探家(石油...
  • 4篇天然气工业
  • 4篇地球化学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沉积学报
  • 3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石油科技论坛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一届中国石...
  • 1篇首届找矿突破...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8篇2004
  • 8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8篇2000
  • 6篇1999
  • 2篇1998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叠合盆地多烃源层混源油定量判析——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彩南油田为例被引量:51
2004年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彩南油田东块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形成的混合原油。选择典型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进行人工三元混合配比模拟实验表明,混合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的变化与混入量呈直线关系,而Pr/Ph值、β-胡萝卜烷、甾烷与萜烷等各种生物标志物相对比值参数均呈不同的曲线关系变化。通过人工混合配比实验创建的三角形图版判别验证,彩南油田原油中侏罗系的平均贡献为65%左右,二叠系和三叠系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0%和15%左右。按照彩南油田原油全油碳同位素以及各类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变化范围判别,侏罗系烃源岩的贡献为55%~70%左右,三叠系和二叠系均为10%~30%左右。
陈建平邓春萍梁狄刚王绪龙宋孚庆薛新克靳涛钟宁宁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混源油侏罗系三叠系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生成与分布规律——典型油藏油源解剖与原油分布规律被引量:35
2016年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发育40多个背斜构造、5套有效烃源岩,大多数背斜构造发现了油气或存在油气苗,原油性质呈现多样性变化,长期以来对该地区不同构造原油的来源存在多种观点。在南缘地区典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的基础上,选择了南缘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背斜构造油藏,对其原油油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南缘地区绝大多数背斜构造油藏原油为单一烃源来源,不同时代烃源岩生成原油混合现象并不普遍,只有少数油藏存在混源油。不同区域背斜构造原油油源存在较大差异,原油来源严格受控于有效烃源岩的分布:二叠系来源的原油主要分布于南缘中部以东的山前构造,侏罗系来源的原油主要分布于南缘西部及南缘东部构造,白垩系来源的原油仅分布于南缘中部构造,古近系来源的原油仅分布于南缘西部构造;齐古油田侏罗系油藏原油为二叠系与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的贡献约占50%。
陈建平王绪龙邓春萍赵喆倪云燕孙永革杨海波王汇彤梁狄刚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源对比油藏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
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被引量:110
2016年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丰富,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为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腹部绝大多数原油与西北缘原油相似,但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伽马蜡烷等有差异,来源于不同凹陷的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少量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以C_(19)、C_(20)为主,藿烷丰富而伽马蜡烷极低,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为第四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东部存在5种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与腹部地区绝大多数原油十分相似,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索组成轻,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来源于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混合类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贡献平均分别为20%、15%和65%。南缘存在4类典型原油,为第二、第四、第五和第六类原油,其中第二、第四类分别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丰富,来源于白垩系湖相烃源岩;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原油,碳同位素组成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V"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来源于古近系湖相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有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前两类主要来源于二叠
陈建平王绪龙邓春萍梁狄刚张越迁赵喆倪云燕支东明杨海波王屿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原油油气源油气系统
华北地区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有机质成熟度与找油远景被引量:63
1985年
华北地区广泛发育着厚达6000—14000m的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地表各类油苗达42处之多。早在50年代我国石油工作者就对这些油苗作过详细的地质调查。70年代冀中地区发现古潜山型新生古储的油藏后,对华北地区能否找到古生古储油藏的问题,立即引起了我国广大石油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关注。那么华北地区这套年代古老(10-14亿年)的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如何?目前处于演化的那一阶段?华北地区能否在碳酸盐岩中找到油藏,这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
刘宝泉梁狄刚方杰贾蓉芬傅家谟
关键词:元古界碳酸盐岩有机质
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及其天然气勘探潜力(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天然气资源潜力被引量:30
2018年
四川盆地二叠系发育中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和上二叠统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两套烃源岩,由于其热演化程度高,造成对烃源岩原始生烃潜力及天然气资源潜力认识不清。为此,通过研究该盆地内探井及盆地周缘剖面大量二叠系烃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随成熟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二叠系烃源岩的原始生烃潜力以及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排烃量、干酪根与原油裂解生成天然气的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上二叠统龙潭组泥岩和碳质泥岩总有机碳含量高、原始生烃潜力大,是二叠系中最主要的油气烃源岩,龙潭组煤层也是非常重要的气源岩,上二叠统大隆组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也很高,是四川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源岩,中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与原始生烃潜力低,是次要的油气源岩;(2)二叠系烃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原油3 290×10~8 t,生成天然气420×10^(12) m^3,龙潭组烃源岩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贡献率分别为80%和85%;(3)二叠系烃源岩形成的古油藏原油资源量为580×10~8 t,原油裂解气资源量为4.45×10^(12) m^3,干酪根直接生成的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10×10^(12) m^3,天然气资源总量可达6.55×10^(12) m^3,其中原油裂解气占70%。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北部和中部—东南部是二叠系的两个生烃中心,也是最有利的二叠系油气成藏和天然气勘探区域,古油藏是最具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勘探目标。
陈建平李伟李伟李伟倪云燕邓春萍戴鑫
关键词:四川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天然气资源潜力有利勘探区
我国南方高、过成熟区海相油源对比问题
本文介绍了我国南方古生界海相烃源岩高成熟(R0>1.3%)、过成熟(R0>2%)区的分布很广,其中古油藏沥青和油苗十分丰富,研究指出,三芳甾烷在高、过成熟条件下仍能区分开不同层系、不同岩性(泥岩、灰岩)的烃源岩,且不受成...
梁狄刚陈建平
关键词:烃源岩油源对比古生界
文献传递
塔里木盆地两套海相有效烃源层——Ⅰ.有机质性质、发育环境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31
2001年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发育了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两套有效烃源岩。寒武系烃源岩以灰质硅质泥岩/页岩、泥灰岩、泥晶灰岩/云岩为主,赋存在欠补偿盆地相和蒸发泻湖相中,水体的分层使表层水生长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底层水缺氧,因而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保存条件是寒武系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中上奥陶统源岩以泥质泥晶灰岩、灰质泥岩、页岩为主,主要发育在台缘斜坡相和半闭塞-闭塞海湾相中;台缘斜坡灰泥丘相有机质的富集可能与上升洋流引起的生物高生产力有关。由于斜坡环境水体透光性好且底流携带的营养物充足,导致水体中既有Tasman-ceae、G.prisca等浮游藻类的大量繁殖,又有底栖叶状植物(宏观藻)的广泛发育,从而形成高TOC含量的海相Ⅱ-Ⅲ血型有机质。
张水昌张保民王飞宇梁狄刚何忠华赵孟军边立曾
关键词:烃源岩中上奥陶统塔里木盆地
中—上奥陶统: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油源层被引量:44
2000年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存在中—下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两套有效烃源层。前者 R。已达2.0%以上,只能作为有效气源岩;后者成熟度适中且有一定分布范围,是塔里木盆地最现实的烃源层,可分为三段,其中以上奥陶统中部的印干组和良里塔格组最具重要意义。对盆地中海相原油与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抽提物中甲基甾垸、三芳甲基甾烷及降胆甾烷的分布进行直观对比,表明原油与中—上奥陶统存在亲缘关系,而与寒武系无明显相关。全盆地所有钻遇的寒武系岩样,C_(27)—C_(28)—C_(29)甾烷碳数分布呈“斜线”型或反“L”型,而绝大部分中一上奥陶统岩样则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所分析的储层沥青的甾烷碳数分布与上述寒武系岩样一致,说明寒武系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上确曾生过油。包括塔中4、轮南、桑塔木和东河塘等在内的工业性油田产出的油,其甾烷碳数都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只有极少数的油样呈“斜线”或反“L”型分布,因此塔里木盆地的原油主要与中—上奥陶统相关,而与寒武系相关极少。运用C_7温度参数评价原油成熟度,结果为塔里木盆地主要油区原油的形成温度在117~133℃之间,对应的 R。值为0.78%~0.92%,只相当于中等成熟阶段,可以推断它们不可能源于寒武系,只能源于奥陶系。
张水昌张宝民王飞宇梁狄刚何忠华
关键词:油源岩海相地层油源对比奥陶纪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岩时代判识被引量:32
2003年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各油田60余个原油样品轻烃、饱和烃和芳烃组成的基础上,全面揭示了两地区原油的标志性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源岩分析资料,应用断代生物标志物建立了识别原油源岩时代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北缘各油田原油Mango轻烃参数K_1值波动在1.1上下,富含甲基环已烷和甲苯;正烷烃呈奇偶优势分布,姥鲛烷优势显著;反映侏罗系淡水湖沼相沉积有机质特征。西部原油K_1值大多在1.2以上,轻烃中富含异构支链化合物;正烷烃系列呈奇碳优势(C_(11)~C(17))和偶碳优势(C_(18)~C_(28))双重分布模式,强植烷优势;C_(28)甾烷相对含量高(>30%);脱羟基维生素E系列化合物丰富,5,7,8-三甲基-/8-甲基-MTTC比值大都低于10;表征古近系—新近系咸水湖相有机质性质。奥利烷和C_(26)降胆甾烷是区分侏罗系和古近系—新近系油源油的有效断代生物标志物。侏罗系原油无奥利烷,24-/(24-+27-)降胆甾烷比值小于0.25;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含有奥利烷,24-/(24-+27-)降胆甾烷比值高于0.6。
朱扬明苏爱国梁狄刚程克明彭德华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原油地球化学饱和烃
分子化石与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被引量:94
2002年
分析了甾烷类“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塔里木盆地某些特定地质年代岩石中的分布特征并藉此为“指纹”进行油源对比.分子化石的分布受成熟作用、运移作用、相分馏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不是任何一个与生源环境有关的分子化石参数都可作为油源对比的指纹.甲藻甾烷(C_(30))、4-甲基-24-乙基胆甾烷(C_(30))及其芳构化甾烷、24-降胆甾烷(C_(26))及C_(28)甾烷等来源于沟鞭藻和硅藻等生物的分子化石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岩石抽提物中普遍存在,并且在不同层系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除塔东2井产自寒武系地层中的重油等少数几个油样与寒武系抽提物有可比性之外,在塔中、塔北隆起上的海相原油中,这些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与上奥陶统抽提物之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意味着中、上奥陶统生油岩可能是这些海相原油的主要生源。
张水昌梁狄刚黎茂稳肖中尧何忠华
关键词:分子化石沟鞭藻塔里木盆地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