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君健

作品数:127 被引量:774H指数:15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6篇艺术
  • 35篇文化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6篇电影
  • 26篇纪录片
  • 14篇文化
  • 13篇新闻
  • 13篇人类学
  • 12篇影视
  • 12篇中国电影
  • 9篇视听
  • 8篇媒介
  • 7篇电影创作
  • 7篇影视人类学
  • 7篇节目
  • 6篇叙事
  • 6篇影像
  • 6篇现实主义
  • 5篇摄影
  • 5篇题材
  • 4篇导演
  • 4篇人类学纪录片
  • 4篇视觉人类学

机构

  • 119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传媒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央电视台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澳门科技大学
  • 1篇之江实验室

作者

  • 119篇梁君健
  • 17篇尹鸿
  • 11篇雷建军
  • 5篇张梓轩
  • 2篇赵琳琳
  • 2篇詹正茂
  • 2篇沙垚
  • 1篇张小琴
  • 1篇武楠
  • 1篇何苏六
  • 1篇樊启鹏

传媒

  • 17篇当代电影
  • 10篇中国电视
  • 7篇现代传播(中...
  • 6篇电影艺术
  • 5篇民族艺术
  • 4篇电视研究
  • 4篇南方电视学刊
  • 4篇中国新闻传播...
  • 3篇新闻与写作
  • 3篇新闻记者
  • 3篇民族艺术研究
  • 3篇中国文艺评论
  • 3篇现代视听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新闻大学
  • 2篇新闻界
  • 2篇中国出版
  • 1篇人民论坛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年份

  • 8篇2024
  • 9篇2023
  • 14篇2022
  • 13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14篇2018
  • 11篇2017
  • 13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4
1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与地方之间:“二战”期间我国大后方新闻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被引量:1
2021年
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大后方的新闻纪录片放映活动在国内和国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了广泛开展。在吸取欧美诸国战时宣传经验、融入盟国宣传体系的基础上,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将大量海外引进的新闻纪录片用于军事训练和唤起国内民众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支持上来。同时,出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跨文化理解的目标,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也抓住了"二战"所提供的参与全球传播的机遇,通过新闻纪录片的制作与放映向海外传播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与自身的现代化发展。这些将全球和本土相结合的观念,展示出"二战"情境下国际传播在中国的本土价值,以及电影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梁君健
关键词:新闻纪录片格里尔逊
从凝视到扫摄:手机摄影与旅游情境中观看方式的转变被引量:19
2020年
"旅游凝视"代表了现代旅游实践过程中在特定观看方式之下生成的我—他关系,以及这对关系背后的知识生产、权力控制和身份认同。拍照手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组关系,形塑了新的观看方式和视觉实践形态。本文以"百度地图"和"携程旅游"两款手机应用为案例,针对用户分享的关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外滩"及"黄山风景区"的静态手机图片展开内容和视觉话语分析。本文发现,在旅游情境和手机应用的可供性的基础上,手机拍照本身的技术特征和实践属性呈现出一种可以被称为"扫摄"的具身性的视觉话语形式和观看方式,来帮助个体记录和呈现自己的实时体验。具身性的特征连同视觉文本生产的便捷性,打破了传统凝视关系所依据的个体与对象之间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控制,也改变了风景约定俗成的意义和现代旅游业的差异性机制。
梁君健陈凯宁
关键词:旅行话语形式观看方式
因袭与重塑: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视听语言特征研究——以三大央媒两会短视频报道为例被引量:28
2017年
新闻的视听语言在移动传播中呈现何种特征,是探究移动时代传播规律的重要议题。以往研究中,一类范式为从美学或行业规则的角度对新闻视听语言的意味或效果进行解读;另一类为实证范式,多以小样本被试参与实验或以抽样调查得出的收视数据作为依据。本研究突破上述局限,在大数据背景下获取实际观看数据,对视听文本与观看数据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电视新闻生产的惯性尚在移动平台延续,而由于移动媒体的特有性质,奠定于电影时代、在电视新闻时代被认为对受众意味着具有吸引力,或者彰显新闻专业性的大部分视听语言要素,对移动端的实际收视并不具有正面效果。
张梓轩梁君健
关键词:视听语言两会
技术话语与数字新闻学理论的本土特征被引量:3
2023年
本文基于社会-认知话语理论与元新闻话语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考察了中国官方话语对于技术的表述。研究认为,与西方数字新闻学理论相比,中国数字新闻学领域的国家话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技术议题,分别是技术乐观主义、技术辩证法和技术领导权。在上述议题中,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及政治语境对元新闻话语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因而,中国本土的数字新闻学理论不仅需要考察技术给新闻业带来何种延续与变革,更应重点关注中国在过往的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历史经验会如何形塑人们对技术的认知,进而影响到技术在新闻的实践领域和知识领域所扮演的角色。
梁君健杜珂
关键词:话语分析
控制、关系、符号:关于镜头媒介属性与传播效果的技术史考察
2017年
长期以来,镜头被视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共享的一套稳定的表意机制。然而,近些年来的社交短视频对这种表意机制带来了显著冲击,也引发了对于镜头在新技术和新环境中的媒介属性和传播效果的争论。本文对电影诞生以来镜头的使用与效果展开技术史的考察,尝试为理解上述争论提供历史的语境和视角。本文将媒介属性理解为基于特定使用方式下的一种建构。虽然镜头的光学原理提供了对于现实的精确复制的'初始属性',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创作实践中,镜头被特定的使用方式建构出其他的媒介属性,并发挥了特定的功能。这包括了对观者注意力进行有效控制,征用日常社会生活经验并为观者和拍摄对象建立特定关系,以及通过蒙太奇等方式发展的符号功能。而当下所发生的技术和传播变革对镜头的媒介属性和传播效果的改变,同样可以放在上述框架中来理解,镜头的不同属性在新技术和新语境中仍体现出历史的延续性。
梁君健
关键词:视听语言蒙太奇
建构大众电影的叙事范式--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电影类型演变被引量:18
2018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类型电影形成了武侠动作、城市喜剧和青春爱情这三大最具中国特色的范式,并发展出军事动作这一正在崛起的新范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类型电影与外部的产业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丰富互动:一方面,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使得类型电影作为一种"电影产品"的属性逐渐得到认可;另一方面,类型电影通过一种"范式"整合了大众对现实、变化、身份的认知、焦虑和期许,并提供了想象性的危机解决方案。如何应对文化过敏期、完成价值整合,则是当下类型电影步入新时代所面临的核心挑战。
尹鸿梁君健
关键词:电影类型大众电影武打动作
情感实践的内部性与外部性:现实主义主流电视剧的影视弹幕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影视剧弹幕为个体围绕大众产品的情感实践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成为强化视听媒介产品的互动性和消费性的普遍手段,促进了现实主义主流电视剧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在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弹幕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情感建构和情感表达,主要通过外部性和内部性两个机制促成观众情感的表达与互动:通过真实的共情与共鸣,使观众得到情感的积累与宣泄,并引发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弹幕表达中丰富的情感实践方式为我们理解新主流影视剧的情感特征和传播规律提供了重要启示。
梁君健龙娉如
关键词:情感表达现实主义
基于数据的中国纪录电影发行研究——以《二十二》为例
2018年
2017年纪录电影《二十二》的1.7亿票房极大提高了中国纪录片票房的深度。本文基于相关数据,辅以对发行团队的深度访谈,探究了这部纪录电影所采取的发行策略及其有效性。《二十二》的发行团队在精准定位分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票务的技术环境,将好口碑转化为高网售,从而成功地说服影院提高排片。这一案例中的网售率指标对今后的纪录电影和其他小众电影的发行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梁君健王静
关键词:纪录电影电影发行
[左耳] 国产青春片的困境与方向
<正>编剧:饶雪漫导演:苏有朋摄影:赵非主演:陈都灵欧豪马思纯杨洋类型:爱情自2013年开始,暑期档的成型,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生代崛起、电影创作新力量凸显、小镇青年成为主流观影群体,以及IP转化热潮,均...
梁君健
文献传递
秒表可以测出重量吗?——基于民族志方法论的新闻社会学再思考被引量:5
2018年
1970年代的新闻社会学研究正式将民族志方法引入新闻传播学领域。然而,很少得到探讨的是,这种方法是否能够真正回答新闻社会学的理论旨趣。本文以塔奇曼和甘斯的新闻社会学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民族志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其与主要研究结论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民族志与媒介社会学的研究结论之间的配合并非天衣无缝。在某些方面,它提供了精彩可信的分析,但在另一些方面,它和结论之间存在着鸿沟,甚至在一些核心论证过程中是缺位的;并且,当研究视角和结论与传播政治经济学发生重叠时,往往也是民族志方法缺位最显著的时候。民族志方法的有限效果和缺位,来自于研究方法和理论旨趣之间的相互决定规则;它带来的威胁则是,民族志方法在某些时候会被政治经济学的结构所裹挟,成为这一学派自证的一种策略性工具。不过,方法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提供了走出自我论证的机遇。新闻社会学对民族志方法的使用带来了对新闻传播现象的新认识,并较早尝试了对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融合。
梁君健
关键词:民族志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