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彦
-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溪沙蚕(Namalycastis abiuma)的生态分布及气候响应被引量:3
- 2009年
- 根据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3条断面10个取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14个季度监测获得的溪沙蚕[Namalycastis abiuma(Mller)]密度和生物量数据,阐述了溪沙蚕数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溪沙蚕栖息密度、生物量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溪沙蚕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均值大小顺序均是:2005年>2006年>2007年>2004年。溪沙蚕密度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而溪沙蚕生物量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溪沙蚕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不同断面或取样站之间数量差别很大,有红树林的取样站溪沙蚕密度高,没有红树林的取样站溪沙蚕密度很低。相关分析表明,溪沙蚕密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中的总有机质、中值粒径、硫化物等参数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溪沙蚕2004年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为最低值,2005年到2007年逐年下降,与降雨量的减少趋势是一致的,但溪沙蚕的密度、生物量与降雨量、气温、光照时数、相对湿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可见,红树林湿地是溪沙蚕喜好栖息的生境,溪沙蚕对降雨量等气候因子的响应不显著。
- 傅素晶蔡立哲梁俊彦周细平林和山黄昆徐华林
- 关键词:红树林湿地气候响应
-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0
- 2008年
- 2004年1月、4月、7月和10月4个航次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22个取样站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和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的比值(P/B).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为9.68[g(AFDM)/(m2.a)],其中位于鼓浪屿附近海域的次级生产力最高,为25.42[g(AFDM)/(m2.a)],这是因为该海域出现了大量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而位于九龙江口海域的底质为砂且受疏浚的扰动,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其年次级生产力最低,为0.31[g(AFDM)/(m2.a)].厦门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P/B值为1.43,其中P/B值最高的出现在九龙江口海域,为2.50;最低出现在西海域,为1.26.在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在夏季,达17.17[g(AFDM)/(m2.a)],最低出现在冬季,为3.45[g(AFDM)/(m2.a)];P/B值最高的是春季,为1.89,最低的是夏季,为1.22.通过估算得出,厦门海域每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大约为3.8×103t去灰干质量,或是2.1×104t鲜质量.
- 周细平蔡立哲梁俊彦傅素晶林和山黄昆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厦门海域次级生产力P/B值
-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被引量:21
- 2008年
-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 梁俊彦蔡立哲周细平杨洁刘炜明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深沪湾
- 深沪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初步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2006年1、4月和2008年8月共3个季节在深沪湾潮下带10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各个季节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采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深沪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0.599g(AFDW)/(m2.a)和1.561.深沪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为湾顶>湾中>湾口.与2000年以来我国近海港湾和河口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深沪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特点是栖息丰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低,但种类多样性指数较高.这些特征与深沪湾面积小、水动力强和沙质沉积物等环境因素有关.
- 林和山蔡立哲梁俊彦周细平傅素晶
-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潮下带深沪湾
- 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两个优势种的发现及其数量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根据2004年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获得的4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以及历史资料,发现软体动物双壳纲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是厦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局部、季节性优势种;环节动物多毛纲的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是局部优势、周年常见种。春季和夏季,光滑河蓝蛤在鼓浪屿附近海域的密度分别为1098.8个/m2和1720.0个/m2,夏季,在曾厝安附近海域的密度为3773.3个/m2,均占所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50%以上,而冬季和秋季,很少采集到光滑河蓝蛤。夏季和秋季,昆士兰稚齿虫在鼓浪屿附近海域的密度分别为871.3个/m2和232.5个/m2;从季度平均值看,昆士兰稚齿虫密度和生物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第三,冬季最低;昆士兰稚齿虫的优势度没有光滑河蓝蛤高,但在整个厦门海域均有一定的密度和生物量。本研究分析了光滑河蓝蛤、昆士兰稚齿虫数量与有机质、硫化物含量、水动力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杨洁蔡立哲梁俊彦周细平金亮陈志鸿
- 关键词:厦门海域优势种
-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环境效应研究
- 选取国际湿地公约保护对象、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重点保护对象、我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岛—福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于2005-2007年对福田红树林区观鸟屋、凤塘河口和沙嘴码头三条断面(A、H...
- 梁俊彦
- 关键词: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动物群落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