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慧

作品数:101 被引量:899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21篇天文地球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9篇岩溶
  • 43篇土壤
  • 32篇岩溶区
  • 13篇
  • 12篇有机碳
  • 12篇植被
  • 12篇石漠化
  • 8篇土地利用
  • 8篇土壤有机
  • 8篇不同土地利用
  • 7篇碳循环
  • 7篇土地利用方式
  • 7篇土壤有机碳
  • 7篇不同土地利用...
  • 6篇岩溶生态
  • 6篇岩溶生态系统
  • 6篇碎屑
  • 6篇碎屑岩
  • 5篇地下河
  • 4篇断陷

机构

  • 95篇中国地质科学...
  • 26篇联合国教科文...
  • 15篇广西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环境管理...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桂林理工大学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青岛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国家地质实验...
  • 2篇广西大学
  • 2篇赣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国土资源...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贵州大学

作者

  • 100篇杨慧
  • 54篇曹建华
  • 20篇黄芬
  • 20篇张春来
  • 16篇张连凯
  • 12篇朱同彬
  • 8篇王培
  • 8篇于奭
  • 7篇蒲俊兵
  • 6篇吴夏
  • 6篇梁毅
  • 6篇白冰
  • 5篇李建鸿
  • 5篇李亮
  • 5篇梁建宏
  • 4篇黄奇波
  • 4篇申宏岗
  • 4篇黄玉清
  • 4篇李光超
  • 4篇肖琼

传媒

  • 12篇中国岩溶
  • 6篇南方农业学报
  • 4篇中国水土保持
  • 4篇地学前缘
  • 4篇地球与环境
  • 3篇广西植物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广西科学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Journa...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岩溶水文地质...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6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溶碳汇原理、过程与计量
2024年
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由陆地生物碳循环(植物光合作用驱动)和岩溶碳循环(碳酸盐岩溶解风化驱动)两部分组成。岩溶碳循环与陆地生物碳循环存在协同作用,岩溶碳循环过程对陆地淡水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岩溶碳汇主要发生在岩溶和生物紧密联系的植物根系土壤岩石相互融合的表层岩溶带,在快速交互的地下水系统和地表水系统中发生迁移转化过程。当前流域岩溶碳汇计量存在至少3个方面的问题:(1)全岩溶流域中来源于碳酸盐岩的碳和来源于大气/土壤中的碳比例不清;(2)部分岩溶流域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溶解产生碳汇的量如何区分;(3)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生产的内源有机碳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外源有机碳的贡献大小如何。建议岩溶碳汇计算要以流域为单元,通过确定流域边界,查明地质结构,分析土地覆被配置,揭示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影响的主控因子,建立反演和正演模型,估算流域岩溶和生物碳汇的贡献,填补岩溶碳汇服务价值评估的空白。
曹建华杨慧杨慧张春来黄芬朱同彬张春来袁道先
关键词:模型构建
亚热带季风区边缘坡立谷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外源水的增汇效应:以广西马山县清波河流域为例
2024年
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促进了岩溶碳汇的发生,受外源水补给的边缘坡立谷是岩溶区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强烈的区域,对该区不同类型水的水化学特征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岩溶固碳作用规律的认识。本文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主要离子比值等多种方法,对亚热带典型边缘坡立谷的河流水化学特征、成因及其碳汇效应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边缘坡立谷的河水类型主要有外源水、外源水补给的地表河、外源水补给岩溶地下河和岩溶地下水等,其总离子浓度呈递增趋势,岩溶地下水的Ca 2+浓度平均值为91.06 mg/L,分别是外源水补给地下河水、外源水补给地表水和外源水的2.3、4.3和12.4倍,其中外源水补给的地表河水化学离子浓度变化较大;(2)外源水进入岩溶区后,Ca 2+和HCO-3浓度逐渐升高,方解石饱和指数逐渐偏正。在亚热带季风区大量降雨导致的水循环加快的情况下,外源水对碳酸盐岩具有较强的侵蚀性;但外源水无论以补给岩溶地下河还是以地表水进入岩溶区后,其与碳酸盐岩的反应时间或接触面积不足,影响了岩溶碳汇增汇的提升。
张春来杨慧杨慧黄芬朱同彬
关键词:水化学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耐旱性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3年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有积极的影响,在改善植物水分代谢和提高植物耐旱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AMF与植物水分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从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与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水力导度、渗透调节、内源激素和抗氧化系统等方面说明AMF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从4个方面介绍了AMF提高植物耐旱性的机理:1)菌丝网络增加植物根系吸收范围;2)增强植物保水能力和抗氧化能力;3)稳定和改善土壤团聚体;4)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并提出今后研究需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张中峰张金池黄玉清杨慧罗亚进罗艾滢
关键词:菌根耐旱性水分代谢干旱胁迫
西南岩溶小流域水体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2024年
微量元素在岩溶区资源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选择我国典型峰丛洼地区岩溶地下河为例,解译水体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岩溶空间结构和岩溶水文等方面的指示意义。毛村地下河流域水体中Sr、Cr、Ni、Co和Mn等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溶解。强降水条件可驱动深层水,弱降水条件驱动能力差。微量元素ρ(Ni)/ρ(Co)、ρ(Sr)/ρ(Ca^(2+))和ρ(Sr)/ρ(Mg^(2+))的时空变化,指示LLS和BY子系统内岩溶发育差,SGY至MC岩溶发育程度较高。ρ(Sr)/ρ(Ca^(2+))和ρ(Sr)随ρ(SiO_(2))的变化斜率值可作为指示岩溶发育程度的指标,均随着岩溶作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ρ(Sr)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层岩性特征密切相关,可将岩溶流域按照地质背景分为非岩溶区、非岩溶区岩溶区过渡带和岩溶区。基于非岩溶区至岩溶区ρ(Sr)的变化特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旱季SGY、SWQ、LLS和BY泉水接收岩溶区补给的平均比例分别为51.50%、50.46%、65.48%和22.16%。微量元素可指示岩溶发育程度和定量计算岩溶水源比例,为解决岩溶区复杂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指导。
吴庆黄芬郭永丽肖琼肖琼杨慧孙平安
关键词:微量元素岩溶地下河岩溶发育
岩溶区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分析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岩溶区碳循环的特点和规律。以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差异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地覆被方式以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12.53~39.33 g·kg^(-1)),灌丛次之(8.48~27.99 g·kg^(-1)),果园最低(8.40~18.61 g·kg^(-1)),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总有机碳不仅在0~20 cm差异显著,而且在40~70 cm土层也有明显差异(P<0.05);各土地覆被方式0~100 cm各层土壤均以>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果园土壤>2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在0~90cm土层显著低于森林和灌丛(P<0.05)。(2)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2 mm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森林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为12.32~39.88 g·kg^(-1),在0~100 cm各层均显著高于灌丛和果园,并且灌丛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在0~30 cm和40~90 cm土层也显著高于果园(P<0.05)。另外,果园土壤<0.25 mm微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含量明显高于>0.25 mm大团聚体,然而森林0~100 cm土层和灌丛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3种土地覆被方式,>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均高于<0.25 mm微团聚体;森林、灌丛和果园0.25~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40.31%~67.76%,41.99%~59.38%和48.72%~68.18%,是贡献率最高的团聚体;不同土地覆被方式之间>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差异最为显著,森林土壤明显高于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中果园土壤<0.25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相对较高,其0.053~0.25 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为13.08%~26.98%,仅次于0.25~2 mm大团聚体。
王浩王浩姚昕杨慧李敦杰丁玲玉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覆被土壤有机碳团聚体
浸提用水对测定土壤pH值的影响被引量:18
2008年
探讨了电位法测定土壤pH过程中,浸提用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溶质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水土比对土壤pH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实验用水偏酸性对酸性土测定有影响,对中性和碱性土基本无影响;碱性土的测定最易产生误差。
张敏谢运球冯英梅杨慧周莉
关键词:土壤PH浸提
广西岩溶区芒果园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究广西岩溶区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以及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质背景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岩溶区土壤养分循环规律及指导科学施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百色市田阳县芒果生产基地选择典型岩溶样地,采集洼地、洼地—坡地过渡带、坡地和垭口等不同地貌部位表层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及相关土壤元素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岩溶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24、2.31和0.70 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7.43、26.11和3.44。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坡地最高,洼地最低;全磷含量以垭口最高,从洼地、洼地—坡地过渡带和坡地呈降低趋势;C∶N、C∶P和N∶P总体上表现为坡地>洼地—坡地过渡带>洼地>垭口。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阳离子交换量(CEC)、pH、含水率、容重及全钙含量对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特征具有很好的解释。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钙是有机碳和全氮的重要影响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化学计量与CEC、全镉的相关性受钙制约;有效态元素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化学计量的相关性受pH和钙的制约较小。【结论】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受地貌部位影响,且土壤中全钙含量是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区农业生产上应选择元素有效性高的化肥施入,特别是磷元素,根据果树生长阶段需肥特点进行针对性补充。
刘翔张连凯黄超徐灿马一奇杨慧
关键词:化学计量峰丛洼地
一种原位无扰动土壤气体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检测仪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位无扰动土壤气体测量装置,包括管状外壳,所述管状外壳底端设有刀口竖直向下的U型铲,所述管状外壳上设有进气孔,所述管状外壳顶部内壁设有螺纹连接装置,所述管状外壳内部设有内部...
黄芬丁梦凯杨慧吴夏张春来曹建华
文献传递
一种水-气界面CO<Sub>2</Sub>通量的测算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气界面CO<Sub>2</Sub>通量的测算系统和方法,所述测算系统预设有多个运算模型,基于目标水域内水面下方的水环境参数和目标水域内水面上方的大气参数判断并确定调用的运算模型,执行相应运算得到计算结...
李建鸿于奭张陶蒲俊兵肖琼杨慧张勇
一种石灰石溶解反应生产螺旋藻的生产系统及工艺方法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石灰石溶解反应生产螺旋藻的工艺方法及其生产系统,工艺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S1:使用二氧化碳原料和冷却水,经接触反应制取碳酸溶液;S2:将碳酸溶液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溶液...
杨慧李志雄马洋张连凯曹建华张春来杨金江姚瑞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