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志华

作品数:62 被引量:611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1篇滑坡
  • 16篇地质
  • 14篇地震
  • 12篇青藏高原
  • 11篇地质灾害
  • 11篇古滑坡
  • 10篇发育
  • 10篇发育特征
  • 9篇地震滑坡
  • 8篇断裂带
  • 8篇青藏
  • 8篇裂带
  • 7篇工程地质
  • 5篇应力
  • 5篇三轴剪切
  • 5篇三轴剪切试验
  • 5篇剪切试验
  • 5篇NEWMAR...
  • 4篇地应力
  • 4篇青藏高原东缘

机构

  • 58篇中国地质科学...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地质调查...
  • 8篇国土资源部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铁二院工程...
  • 5篇中国地质环境...
  • 4篇四川省地质调...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天津市测绘院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川建勘...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国家铁路...
  • 1篇基康仪器股份...

作者

  • 62篇杨志华
  • 48篇郭长宝
  • 37篇吴瑞安
  • 22篇张永双
  • 7篇姚鑫
  • 7篇兰恒星
  • 6篇杜国梁
  • 5篇孙炜锋
  • 5篇张绪教
  • 4篇杨志华
  • 3篇李郎平
  • 3篇王献礼
  • 3篇陈亮
  • 2篇何元宵
  • 2篇孟文
  • 2篇刘洪江
  • 2篇魏昌利
  • 2篇张瑛
  • 2篇孙萍
  • 2篇蒋良文

传媒

  • 7篇地质通报
  • 6篇现代地质
  • 6篇地质力学学报
  • 5篇工程地质学报
  • 5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18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6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松潘上窑沟古滑坡复活特征及危险性预测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和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古滑坡复活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工程设施和城镇安全。以青藏高原东缘松潘县上窑沟古滑坡为例,在剖析古滑坡复活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滑坡的破坏范围和失稳概率,并采用DAN^(3D)软件模拟研究了滑坡运动过程和堆积范围,开展了古滑坡复活的危险性预测评价。结果表明:(1)受坡脚浸润侵蚀和强降雨的影响,上窑沟古滑坡前缘局部H1已经复活,呈现出多级序、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目前地表宏观变形迹象清晰,存在进一步失稳可能;(2)H1在20 a一遇的10 d连阴雨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失稳概率达99.12%,而后部的H2在100 a一遇10 d连阴雨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失稳概率达96.36%,可能和前部H1发生连续失稳下滑;(3)仅前缘局部H1失稳时,滑体最远运移距离约350 m,堆积体前缘不会抵达居民区;(4)当后部H2和前部H1连续失稳时,滑体最远运移距离达550 m,沟口居民区的排导槽首端至国道G213间半径约150 m的扇形区遭受滑坡–碎屑流的危险性大。
吴瑞安张永双郭长宝杨志华任三绍陈鹏
关键词:古滑坡失稳概率青藏高原东缘
一种LS-D-Newmark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装置以及处理设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LS‑D‑Newmark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装置以及处理设备,用于在利用Newmark模型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的预测处理时,加入历史地震滑坡密度因子,进一步提高对于地震滑坡危险性的预测精度。方法包括:获...
郭长宝李彩虹闫怡秋张绪教杨志华吴瑞安
甘肃舟曲南峪江顶崖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机理被引量:38
2019年
江顶崖古滑坡位于甘肃舟曲白龙江左岸,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坪定—化马断裂带从区内通过,造成地层岩性极为破碎,古滑坡发育,且复活特征明显。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江顶崖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复活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41×106~49×106m3,为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位于坪定—化马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内。根据滑坡不同位置和坡体结构特征,将江顶崖古滑坡共划分为古滑坡崩塌区、滑坡岩体变形区、古滑坡堆积区等3个大区,以及4个古滑坡复活区等7个区域,坡体内断错陡坎和拉裂缝极为发育。江顶崖古滑坡的中部复活区是主要变形和破坏区,1991年和2018年的复活区均位于该区域内,2018年复活滑坡体体积为480×104~550×104m3,为缓慢滑动的牵引式滑坡。江顶崖古滑坡复活机理复杂,在断裂活动和地震作用下形成的破碎岩土体和斜坡结构特征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内因,强降雨作用增加了坡体自重并弱化了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在暴雨期形成的强烈河流侵蚀作用进一步切割坡脚,从而诱发滑坡的复活;因此,江顶崖古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古滑坡复活案例。目前江顶崖古滑坡区域内的4个滑坡复活区仍处于蠕滑状态,在强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下极可能再次发生复活,并造成堵江和毁坏国道等灾害事件。
郭长宝任三绍李雪张永双杨志华吴瑞安金继军
青藏高原大型深层蠕滑型滑坡变形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3
2022年
大型深层蠕滑型滑坡在青藏高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岷江等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区极为发育,具有规模大、滑带深、渐进变形破坏显著等特点,按照滑坡空间结构主要有后缘洼地蠕滑型、顺层基岩蠕滑型和厚层松散堆积物蠕滑型等3种类型,往往表现为长期蠕滑-间歇性复活-整体滑动.通过梳理大型深层蠕滑型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滑带土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地下水渗流场特征与降雨诱发滑坡滞后性以及渐进变形破坏机制和动态稳定性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3个关键科学问题与4个主要研究方向.建议加强深层滑带土在渗流场-应力场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工程地质力学特性研究、加强剖析滑坡岩土体的非均质渗透特性及地下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不同雨强和历时条件下降雨有效入渗机理,研究大型深层蠕滑型滑坡的降水入渗响应过程和降水诱发滑坡变形的滞后性,提出基于渐进变形破坏的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为地质灾害早期判识和综合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郭长宝闫怡秋张永双吴瑞安吴瑞安李雪杨志华张怡颖吴中康刘吉鑫
关键词:蠕滑滑带土动态稳定性
应用于大型滑坡稳定性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的装置、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大型滑坡稳定性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的装置、方法,属于地质灾害中的试验测试技术领域,包括框架工作平台、模型箱、降雨机构、土水压力机构、位移图像采集机构、滑坡坡度控制机构、数据自动采集分析机构,土水压力机构...
郭长宝张永双杨志华张继勋吴瑞安任三绍金继军郭国庆沈亚麒
文献传递
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调查工程主要进展与成果被引量:24
2020年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由于其位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在铁路规划建设中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区域性活动断裂与断错影响、地质灾害、高地应力及其引起的岩爆和大变形、高温热害、断裂带高压水与涌水突泥、高陡边坡稳定性等。为满足技术支撑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要,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地质调查工程”,聚焦制约川藏铁路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对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支撑作用。2019年主要完成铁路沿线1∶5万区域地质调查1350 km 2、1∶5万地质灾害调查5000 km 2,建设6口大地热流地质参数井、8个地温监测站,完成地应力测量20孔,编制完成11份地质调查专报,提出的大渡河大桥段、理塘车站段、毛垭坝盆地段等线路优化建议/防灾建议被采纳;首次将1∶5000大比例尺航空物探技术引入复杂山地铁路工程勘察,创新形成千米级超长水平钻孔定向取心钻进技术,实现500 m深的水平孔地应力测量突破等。该工程通过2019年调查研究,全力提升了铁路沿线地质调查程度与精度,并创新了复杂艰险山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与探测技术、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理论与减灾关键技术,有效支撑服务了川藏铁路规划建设。
郭长宝王保弟王保弟刘建康张永双马剑飞马剑飞铁永波韩冰马鑫李雪孟文孟文杨志华吴瑞安
关键词:区域地质地质灾害地应力
西藏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23年
高位远程滑坡指剪出口高、滑动距离长、体积大和速度快的滑坡,具有强动能、强烈碎屑化-流体化、铲刮效应等特征,滑坡及其诱发的灾害链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路桥基础设施、水利水电工程等危害巨大。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2000年西藏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滑坡启滑机制、体积、运动速度、堰塞湖体积、溃坝机制等,进一步揭示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西藏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该滑坡具有溯源侵蚀复发型的周期性启滑机制。基于GIS与高精度DEM进一步核算了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体积,认为滑源区崩滑体体积约9225×10^(4)m^(3),滑坡堆积体体积约为2.81×10^(8)~3.06×10^(8)m^(3),其中堆积体体积与国内外研究的认识基本一致。易贡滑坡崩滑源区还发育2个潜在失稳区,潜在崩滑体方量约1.86×10^(8)m^(3),一旦失稳可能再次形成滑坡-堵江-溃坝灾害链,危害巨大,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易贡高位远程滑坡潜在崩滑体稳定性研究、灾害链流域性影响范围预测和监测预警等建议,对于指导该区正在规划建设的铁路、水利水电等重大工程建设和城镇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袁浩郭长宝吴瑞安吴瑞安杨志华
关键词:灾害链
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灾害区域预警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松散堆积物,导致震后触发泥石流的极端降雨量比震前显著降低.在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震后触发泥石流灾害的区域降雨阈值及其地域差异性,震后触发泥石流的72小时雨量分布特征为:映秀-汶川一带为75~100mm,茂县-北川一带以100—160mm为主,上述区域外围及平武-青川一带为160~200mm;在龙门山前的雁门-茶坝、龙门山后山的禹里-平武之间为200mm以上.综合考虑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降雨等因素,建立了地震扰动区泥石流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完成了龙门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然后采用年最大72小时降雨量为主要触发因素,开展了震后5年的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价及区域预警研究,提出泥石流的区域危险性是动态变化的,高危险区主要随降雨量和松散堆积物空间分布而变化,为震后泥石流灾害气象预警和防范等提供了依据.
张永双姚鑫郭长宝李凌婧杨志华杜国梁
关键词:泥石流
金沙江上游特米古滑坡堰塞湖形成与溃决时间讨论被引量:2
2022年
开展古滑坡堰塞湖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可以揭示古灾害地质环境效应,重建区域构造历史活动序列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特米古滑坡发育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段,滑坡堆积地貌和堰塞湖相沉积物保存较好,是研究区内古地质环境的良好载体。在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现场调查和地质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特米古滑坡发育特征、堰塞湖形成时间与溃决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特米古滑坡是特大型岩质历史堵江滑坡,滑坡堰塞湖实际形成时间应该远早于2.15 ka BP,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溃决,完全溃决时间大约为1.08 ka BP,堰塞湖稳定保存时间大于1.07 ka。金沙江巴塘段大型堵江滑坡群并非由单次地质事件形成,而是由金沙江断裂带多次强烈地震诱发。
吴瑞安张永双张永双杨志华郭长宝任三绍杨志华
关键词:古滑坡湖相沉积
川西岷江松潘段第四纪与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松潘段第四纪盆地的形态和地貌演化过程,漳腊盆地和斗鸡台盆地形成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初,西侧控盆断裂为东倾正断层,东侧为西倾逆断层,盆地为断块发生西降东升的翘板式断块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称之为"翘板式箕状盆地"。松潘段岷江河谷地貌呈现出宽谷和窄谷交替出现的特点,岷江干流及其支流中发育多处湖相地层,沉积特征表现为堰塞湖。岷江上游松潘段最多发育6级阶地,以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为主,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时期。阶地级数具有分段性特点,不同区段阶地阶面宽窄不一,受区内新构造活动控制明显。岷江上游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向差异掀斜抬升的特点,红桥关以上整体为构造隆升区,至少具有3次构造隆升,岷江上游斗鸡台盆地构造隆升强度整体上大于漳腊盆地。在尕米寺地区可能发生了6次构造抬升,红桥关一带构造抬升明显要强于漳腊盆地。
韩建恩郭长宝郭长宝吴瑞安胥彪胥彪
关键词:岷江上游河流阶地新构造运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