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武 作品数:9 被引量:208 H指数:7 供职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宿州市沱河段水质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宿州市沱河段沿岸实地调查,以沱河东关闸断面为采样点,分时段采集样品,并以沱河东关闸断面2004—2009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对水质污染物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监测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采用单因子评价,基于直观图解、线性趋势分析和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探究了沱河水质污染的年内及年际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年内水质变化显著,DO,NH3—N和TP在冬季含量偏高,TN和COD在春、秋季含量较高,BOD在夏季含量偏高。(2)年际变化方面,BOD,NH3—N和TN均呈显著下降趋势,COD呈不明显下降趋势,DO和TP无明显变化趋势。总体来说,宿州市沱河段水质状况处于不断改善之中。 季定民 张勃 黄淑玲 张建香 杨尚武 周丹关键词:河流污染 水质变化 基于SPEI陇东地区近50a干旱化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甘肃陇东地区50a平均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方法、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功率谱分析、新的干旱监测指标SPEI分析了陇东地区近50a来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陇东地区的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0S以来干旱趋势显著。持续干旱事件次数增多和持续干旱累积时间变长,以春夏连旱、伏秋连旱发生的次数增多为显著特征。干旱发生的周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表现不一致,随着时间尺度的变长,干旱出现的周期也在变长。干旱发生频率不断增强,尤其是在1990S以来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近50a来干旱频率较高的区域在环县西北部和六盘山以西静宁,从年代际变化来分析,发生的干旱高频区向中南部和东部转移。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资料比对发现SPEI在陇东地区有很好的适用性。 张耀宗 张勃 任培贵 王东 赵一飞 杨尚武关键词:气象干旱 1960-2012年甘肃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被引量:29 2014年 基于甘肃黄土高原区12个测站1960-2012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对该区近53a四季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区近53a的四季均呈干旱化趋势,以秋季最为突出,春季次之。经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检验,秋旱最显著的地方是兰州、靖远及环县;春旱最明显的地方是崆峒、庆阳和西峰;冬季有变湿的趋向,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空间分布上,甘肃黄土高原区腹部比边缘区发生干旱的频率高,山地比谷地发生干旱的频率高。陇中地区夏旱频发,陇东地区冬旱频繁。干旱变幅最大的地方是研究区西北的乌鞘岭和东北的子午岭。近53a研究区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呈增长趋势,近10a来尤为显著。中度干旱发生频次的增长速度比极端干旱事件增长的快,但没有极端干旱事件显著。 马琼 张勃 王东 张耀宗 季定民 杨尚武关键词:干旱 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SPEI法的陇东地区近50a干旱化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2015年 选取陇东地区近50 a平均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方法、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功率谱分析、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等方法分析了陇东地区近50 a来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显示:近50 a来陇东地区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趋势显著。持续干旱事件次数增多,持续干旱累积时间增长,以春夏连旱、伏秋连旱的次数增多为显著特征。发生干旱的周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表现不一致,随着时间尺度的增长,干旱出现的周期也在变长。干旱发生频率不断加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显著上升。近50 a来干旱频率较高的区域在环县西北部和六盘山以西静宁等地,干旱高频区逐步向中南部和东部转移。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和历史资料比对,证明SPEI在陇东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 张勃 张耀宗 任培贵 王东 赵一飞 杨尚武关键词:气象干旱 1961~2010年中国大陆地面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014年 利用1961~2010年全国大陆地面468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Jones等提出的计算区域平均气候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全国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处理,采用线性趋势、反距离加权插值、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分析了我国大陆地面近50a来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差、年极端温度差、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温度差、年极端温度差、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别存在14、26、14、14、25、16、26、25和25a左右的变化主周期;在0.05的置信度水平下,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温度差、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发生突变,其分别在1996、1981、1997、1975、1983和1982年发生突变,其余要素均未发生突变。分析还发现,各气候要素的变化主周期分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突变时间也存在一定联系。 周丹 张勃 李小亚 季定民 杨尚武关键词:年平均气温 日照时数 距平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a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84 2014年 基于陕西省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指数值,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揭示了陕西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0年以来的近20 a;陕西省在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全省以20世纪9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干旱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干旱发生强度分布呈现出关中最强、陕南次之、陕北最弱的特点。 周丹 张勃 任培贵 张春玲 杨尚武 季定民关键词:气象干旱 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 被引量:8 2014年 分析了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比重法,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次18个指标对该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指标的评价分值,评价了近10a来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的总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转变符合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和21.5%,而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却直线下降。 周丹 张勃 张春玲 安美玲 杨尚武 季定民关键词: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 1998—2011年甘肃河东地区NDVI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2014年 基于1998—2011年的SPOT VGT-NDVI数据,运用最大化均值法、提取植被覆盖度法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对甘肃河东地区连续14 a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河东地区植被南多北少。在时间上,整体植被呈缓慢上升趋势,增速为0.028·(10a)-1。其中,前4 a NDVI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392下降到2001年0.314;后10 a 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330上升到2011年的0.378。在空间上,陇南山区中北部、陇中高原南部植被呈增加趋势;而陇东高原东南部、甘南草原区则有所下降。 杨尚武 张勃 赵一飞 王强 季定民 周丹关键词:NDVI 植被覆盖度 基于SPOT NDVI的甘肃河东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1 2014年 基于1998—2011年SPOT NDVI和年均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植被覆盖度法、趋势分析法及相关分析法对甘肃河东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东地区植被覆盖度南高北低,依次为陇南山区>甘南高原>陇东高原>陇中高原;近14年来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分别为陇南山区0.050 10 a-1、甘南高原0.009 10 a-1、陇东高原0.039 10 a-1、陇中高原0.023 10 a-1;植被覆盖轻度改善面积占37.20%,基本不变占59.75%,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稳中有所上升;河东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各异,其中54.59%的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45.41%区域呈正相关;87.86%的地区植被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12.14%区域呈负相关;植被NDVI与降水正相关面积明显大于气温,说明降水是研究区植被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 杨尚武 张勃关键词:NDVI 植被覆盖 气候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