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利擎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废水
  • 2篇单胞菌
  • 2篇镀镍
  • 2篇镀镍废水
  • 2篇诱变
  • 2篇诱变育种
  • 2篇育种
  • 2篇生物法
  • 2篇重金属废水
  • 2篇微生物法
  • 2篇离子
  • 2篇金属废水
  • 2篇净化处理
  • 2篇净化处理方法
  • 2篇净化率
  • 1篇等离子体
  • 1篇低温等离子体
  • 1篇生物膜

机构

  • 5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杨利擎
  • 4篇刘旭光
  • 4篇贾虎生
  • 4篇李兰松
  • 3篇杨永珍
  • 3篇曹秋芬
  • 1篇李彦威

传媒

  • 1篇化工学报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一种镀镍废水的净化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镀镍废水的净化处理方法,是采用微生物法,先模拟配制镀镍水,培养微生物菌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并富集纯化,然后用菌株与镀镍废水混合、振荡净化处理镀镍废水中的重金属,处理净化率为98.5%,达到了国标规定的中水标...
刘旭光李兰松杨永珍贾虎生曹秋芬杨利擎
文献传递
吸附重金属菌株的筛选、诱变及固定化研究
重金属污水是对环境污染最严重,也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本文采用微生物吸附法处理重金属污水。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法相比,该方法能有效地处理低浓度重金属污水,且无二次污染。从汾河中筛选分离出四株对Ni、Zn、Cu和Cr(Ⅵ)...
杨利擎
关键词:重金属污水诱变育种微生物膜
文献传递
铜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其对Cu^(2+)的吸附性能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出铜抗性细菌BX,经鉴定该菌为产碱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考察了细菌BX对环境的适应性,讨论了pH、初始Cu2+浓度等对其吸附铜离子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特性,并以多孔陶瓷为载体对其进行固定化。结果表明,该菌对Cu2+和NaCl的抗性浓度分别为7mol·L-1和7.5%,可生长于pH4.0~11.0、15~50℃的环境中;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5、温度30℃、起始Cu2+浓度100mg·L-1,在该条件下,Cu2+吸附率达85.84%,吸附量为128.74mg·g-1;其对Cu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采用曝气挂膜法将细菌固定于多孔陶瓷上,形成的菌膜对50mg·L-1铜离子的吸附率达92.53%。表明细菌BX对Cu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含Cu2+废水的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兰松杨永珍贾虎生杨利擎曹秋芬刘旭光
关键词:铜离子废水处理生物吸附
低温等离子体对镍吸附细菌B8的诱变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射频低温等离子体对吸附镍细菌B8进行诱变,并测试突变体对镍离子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对细菌B8诱变的最佳条件是以N2为载气,诱变时间为3min,诱变功率为50~65w,载气气压为20Pa;通过对该诱变条件下的突变体进行筛选,得到了对镍的吸附能力较强的突变体Ni12,其对镍离子的吸附量达到了136.7mg·g^(-1)(干菌体),比出发菌株B8提高了11.7%,且五代内可稳定遗传;对其机理进行讨论发现胞外聚合物为吸附镍离子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探讨以多孔陶瓷为载体,采用微生物曝气挂膜法固定突变体Ni12,对含镍离子的溶液进行处理,其吸附率可达86%;经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Ni12为Pseudomonas cedrina。射频低温等离子体对细菌B8的诱变效率高,突变体Ni12对镍离子有较强的吸附性,可稳定遗传,对含镍废水的处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兰松杨利擎刘旭光贾虎生李彦威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镍离子挂膜
一种镀镍废水的净化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镀镍废水的净化处理方法,是采用微生物法,先模拟配制镀镍水,培养微生物菌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并富集纯化,然后用菌株与镀镍废水混合、振荡净化处理镀镍废水中的重金属,处理净化率为98.5%,达到了国标规定的中水标...
刘旭光李兰松杨永珍贾虎生曹秋芬杨利擎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