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
- 作品数:18 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腺癌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 2021年
- 晚期胰腺癌患者往往伴有中到重度疼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缩短生存期。早期的神经浸润是导致患者生存期短和中重度疼痛的主要原因,神经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炎性细胞的参与,不同程度地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随之分子通路中的疼痛信号物质和疼痛通道大量产生,导致患者重度疼痛。随着对各个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神经生长因子及受体通路、趋化因子、疼痛通道和非编码mRNA等都是潜在治疗的靶点。本文对胰腺癌疼痛机制进行总结,为后续机制的研究、治疗靶点的开发提供参考。
- 杨伟黄河
- 关键词:胰腺癌疼痛神经浸润治疗靶点
- 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质量控制
- 2005年
- 目的:改善计算机X线摄影(CR)的图像质量,提高CR系统的稳定性。方法:分析本科室CR图像密度不均匀的原因,测试本科室CR系统,再进行PMT(光电倍增管)校正。测试本地6家医院7台不同机型的CR系统,然后制成胶片并用密度仪分别检测其密度。结果:所有CR图像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误差。测试中密度误差小于0.5的有2台,占测试机器的29%,密度误差大干0.5有5台,占测试机器的71%。经PMT校正后本科室CR图像密度误差从0.51下降到0.12。结论:适时监测CR图像密度误差,及时进行PMT校正是保证CR系统稳定运行和提高CR图像质量的有效办法。
- 杨伟陈永新
- 关键词:计算机X线摄影光电倍增管图像质量控制CR图像质量CR系统PMT
- S-TOCE与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的DSA与CT表现初步探讨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节段性肝动脉碘油抗癌药物栓塞化疗 (S TOCE)与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的DSA与CT表现特点。方法 9例单结节小肝癌 ,接受S TOCE治疗 18次 ,平均 2次 /例 ,其间接受HIFU治疗 10次 ,平均 1次 /例。随访 6月~ 12月以上 ,观察其DSA和CT表现并计算肿瘤缩小率。结果 9例均获得肿瘤局部完全性充填性栓塞 ,肿瘤血管消失 ,碘油聚集致密 ,边缘清楚。本组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率均大于 2 0 % ,最好的一例达 80 %。结论 S TOCE与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 ,是一种最新的非手术切除的有效治疗方法 。
- 曾燕赵建农郭大静罗小平喻明宪杨伟何明菊
- 关键词:小肝癌高强度聚焦超声
- 右肾包膜动脉参与供血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像表现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肾包膜动脉(RRCA)参与供血的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价经RRCA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0年7月至2014年2月,23例发现有RRCA供血的PHC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并评价肿瘤影像特点、RRCA参与肿瘤供血情况及经RRCA行TACE的技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疗效等。结果肿瘤大小为(90.60±48.23)mm,3例位于V段,11例位于Ⅵ段,9例位于Ⅶ段;首次TACE时发现有RRCA供血8例,经RRCA行TACE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均无严重并发症;肿瘤整体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及恶化的患者分别为3例(13.0%)、10例(43.5%)、2例(8.7%)和8(34.8%),客观缓解率为56.5%。6个月、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6%、52.2%、21.7%和17.4%,中期生存时间为16.8个月。结论当肿瘤位于肝右叶且直径较大,或肿瘤直径虽小但位于肝裸区时,初次TACE时RRCA也可参与肿瘤供血;RRCA供血者行超选择TACE治疗技术操作成功率高、安全性高、疗效明显。
- 罗家敏罗小平刘曦何明菊杨伟
- 关键词:肝癌原发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 直肠钡剂排放技术在结肠双对比钡灌肠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提高结肠双对比钡灌肠检查(DCBE)中直肠-乙状结肠部位的双对比效果。方法对研究组连续267例患者,均采用我科设计的一次性结肠双对比检查用塑料袋及直肠钡剂排放技术进行DCBE。同时,随机抽取我们以往没有采用直肠钡剂排放技术的DCBE 300例作为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病例在直肠-乙状结肠区的双对比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直肠钡剂排放技术能有效地减少直肠-乙状结肠内的过多积钡;直肠和乙状结肠内有过多积钡的病例,研究组分别占4%和19%,对照组分别占65%和44%。(2)双对比造影X线片优良率,研究组平均为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结论在DCBE中采用直肠钡剂排放技术可显著提高直肠-乙状结肠部位的双对比效果,从而有利于该部位小病灶的检出及诊断。
- 淦伟李鼎寰赵建农杨伟
- 关键词:结肠钡灌肠检查
- 右侧膈下动脉起源及其在原发性肝癌中参与供血的影像特征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侧膈下动脉起源、解剖变异及其参与原发性肝癌供血特征,以期提高肝癌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发现有右侧膈下动脉供血的原发性肝癌167例,其中男性151例,女性16例,年龄28~83(52.19±11.70)岁。所有DSA图像清晰度满足研究需求,可以准确判断膈下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分析右侧膈下动脉的起源及右侧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特征。结果167例右侧膈下动脉起源可分为9型,以起源于腹主动脉及腹腔干为主,双侧膈下动脉可共干或分别起源;参与肝癌血供包括外侧支、前支、后支、心包膈角支,分别为35.3%(59/167)、70.7%(118/167)、33.5%(56/167)、6.0%(10/167),常见右侧膈下动脉前支及外侧支同时参与肿瘤供血,其中右侧膈下动脉为少量供血134例,为主要滋养动脉参与供血33例。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的直径、部位、治疗次数、性别、年龄与右侧膈下动脉参与肿瘤供血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膈下动脉起源、解剖形态变异较多,在原发性肝癌中参与供血发生率高,参与供血形态及范围各异。
- 青云罗小平刘曦何明菊杨伟
- 关键词:数字血管造影化疗栓塞血管
- 336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碘油用量及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导管位置与碘油用量的关系以及碘油用量对临床疗效、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采用肝固有动脉给药的病例86例及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的肝癌250例,并比较二者的疗效、副作用与碘油用量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肝癌大小 3—15cm,86例为肝固有动脉给药治疗 1~3次者,碘油用量 5—10ml/次,肿瘤明显缩小 20例(23%),2年生存 5例(6%)。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1~ 3次的 250例,碘油用量 15—40ml次,肿瘤明显缩小 163例(65%),2年生存 78例(31%)。结论:肝癌超选择性栓塞的碘油用量与疗效成正比,副反应随碘油用量轻微增高;固有肝动脉栓塞疗效较差、副作用大。
- 罗小平淦伟喻明宪杨伟沈霞
-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
- 网膜动脉参与原发性肝癌血供之影像特征及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大网膜动脉参与原发性肝癌血供的影像特征及完全性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2014年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发现大网膜动脉(omental artery,OA)参与原发性肝癌供血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OA参与肿瘤供血时的影像特征,评估OA完全性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36名患者于41次TACE治疗发现OA参与肿瘤供血。病灶均突破肝包膜,病灶位于肝S4、5段且于大网膜方向突破者13例(31.7%),位于肝S5、6段且向下方外生生长者18例(43.9%)。53支OA参与肿瘤供血,血管造影特征明显。49支OA(92.5%)成功超选择性插管并完全性栓塞,未发现严重并发症。mRECIST方法分析2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9例,病灶强化半径至少减小30%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3例,既未达到缓解也未达到进展标准者为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病灶强化半径至少增加30%为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4例,OA供血病灶栓塞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78.6%,肿瘤生长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5.7%。再次行TACE治疗15例,仅2例(13.3%)可见新生OA参与肿瘤供血。结论 OA多参与位于肝S4-6段,并突破肝包膜或侵犯大网膜的大肝癌供血,血管造影特征明显。完全性栓塞OA肿瘤供血支安全性高,疗效好。
- 王宇西罗小平刘曦何明菊杨伟
- 关键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治疗中的疗效评估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 :评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mass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HCC)合并门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81例MHC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TACE+HIFU组(患者接受TACE联合HIFU治疗,41例)和TACE组(患者仅接受TACE治疗,40例)。评估2组患者肿瘤瘤体、PVTT治疗有效率,分析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变化、术后不良反应、中位生存时间,以Pearson相关分析TACE术后行HIFU治疗的时间间隔与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评分的关系。结果 :TACE+HIFU组肿瘤瘤体、PVTT治疗有效率(58.5%;48.8%)明显高于TACE组(20.0%;1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3);TACE+HIFU组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较TACE组(4个月)延长(P=0.028);TACE+HIFU组术后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较术前提高,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并且优于TACE组术后评分(P=0.009)。2组患者在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没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TACE术后行HIFU治疗的时间间隔与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0.381,P=0.014)。结论:TACE+HIFU的联合治疗模式对MHCC合并PVTT患者可提高短期疗效,控制瘤体及PVTT进展,延缓生存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谌浩刘曦罗小平邝晓杨伟周崑
- 关键词:巨块型肝癌门脉癌栓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高强度聚焦超声
- 螺旋CT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采用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4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检查后约3天,遵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原则,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比较直肠癌患者在进展期阶段CT与病理分期的精确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分期各参数、直肠癌患者CRM相关的受累因素、直肠癌患者CRM和手术前CT预测的各参数及直肠癌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各病理结果的分析。结果:T2、T3、T4三期的检测准确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9591,P=0.0000);淋巴结分期检测的总体准确度为76.60%且灵敏度为65.52%,特异度为94.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743,P=0.0002);患者和CMR受累有明显相关因素为手术治疗方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而相关因素不明显的为距齿状线距离和肿瘤分化程度;术前CT预测的总体准确度为87.23%且灵敏度为76.92%,特异度为91.7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331,P=0.0000);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淋巴结分期无明显影响(χ~2=0.0038,P=0.9505)、对诊断肿瘤系膜侵犯无明显差异(χ~2=0.0689,P=0.7929);对诊断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结构无明显差异(χ~2=0.1389,P=0.7094)。结论: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采用螺旋CT检查,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 李斌杨伟罗银灯邓昊王钊王益
- 关键词:螺旋CT直肠癌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