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敏
- 作品数:29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阳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阳市社科联课题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网络信息技术对“两课”教育的作用
- 2003年
- 网络信息技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优化,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成为我们进行“两课”教育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大量商业化、平庸化文化材料对“两课”教育创新和合作精神相背离。因此,网络信息技术对“两课”教育的作用值得注意。
- 杜勇敏
-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教育
- 论独生代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独生子女在面对个性化与社会化冲突,以及计划性与市场性冲突等问题时,其中部分人群的调适过程出现诸多不适应,并相应给社会稳定带来若干宏观性、间接性影响,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的不良心理、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对社会稳定产生着直接的负面影响。为了规避独生代因素在社会稳定上的风险,应从宏观层面协调阶段性与系统性之间的矛盾,从中观层面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抓好个性与共性的调适。
- 杜勇敏丁胜
- 关键词:社会稳定
- 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有效治理的样本研究——基于贵州省册亨县弼佑镇秧佑村民族村寨实践考察
- 2018年
- 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秧佑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必然要与村支"两委"、新乡贤、产业能人、村民及人居环境、文化语境等内容和载体相结合;以政府全面统筹为核心、村支"两委"带领为基础,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家乡情怀和理想,主动作为,循序渐进,形成多元合力共治,持续运作和经营,实现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杜勇敏任健
- 关键词:乡村精英
- 传承教化 强化公德——贵阳市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分析
- 2011年
- 利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定量描述了贵阳市中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状况,表明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整体状况良好,对其深度影响的是社会风气,亟待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合作,实施引导和教化的方式,在公共领域发挥监督作用,甚至惩罚违规行为,以此,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内在环境的转变,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整体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
- 杜勇敏
- 关键词: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教化
- 论独生代因素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要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在一代独生子女(独生代)因素对我国社会就业的影响中,所发挥的缓解就业压力作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分析表明,独生代因素通过助推义务教育发展而大量减少提前就业人口、通过促进非义务教育发展而大量推迟新生劳动力的初次就业时间、通过加入就业问题族群而使大量适龄劳动力滞留于不就业状态,从而在客观上成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据此,文章从认识及实践的角度概括了相应的结论与启示。
- 杜勇敏
- 关键词:独生子女就业压力
-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独生子女人群作为中国人群中的社会群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继续存在并不断增多的同时,其父母老龄化逐渐呈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养老阶段。而现在出现独生子女家庭居家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设施缺乏,机构养老成本加重,社会保障存在缺陷等情况。在个人层面上要转变养老观念,社区层面上要加强社区服务,国家层面上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缓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困境。
- 杜勇敏
-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养老
- 科研管理与激活机制
- 2002年
-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根据入世后对西部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新认识 ,对科研管理者来说 ,必须树立大科技管理观 ,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通过激活机制改善科研管理。在学科结构调整中更好地组织、协调发展科研管理工作 ,促进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 ,凝聚和动员广大教师、科技人员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上 ,为他们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做好服务工作。
- 杜勇敏
- 关键词:科研管理入世高师院校学科结构
- 高校“一校两制”治理体系矛盾原因的实证分析——以G校“一校两制”为特例
- 2016年
- 通过对G校推行"一校两制"中企业职工现状、根因和集体行动策略建构的分析,探寻企业职工诉求的原因。G校一班子人坚持问题导向,依法依规,合理合情处置企业职工的诉求,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G校健康发展。
- 杜勇敏周贵发
- 关键词:一校两制集体行动
- 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管理路径的思考——以贵阳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例
- 通过促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在网络信息化过程中不断走上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管理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组织观念、党性修养质量不断提高,弱化大学生思想功利效应,从网络平台上指导大学生实践...
- 杜勇敏高蓬明
-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网络化
- 文献传递
-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被引量:3
- 2005年
-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再认识。和谐社会的宗旨在 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生,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 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 刘素萍杜勇敏
-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