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锋

作品数:38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2篇音乐
  • 7篇宫调
  • 5篇音乐史
  • 5篇中国音乐
  • 5篇文化
  • 5篇乐史
  • 5篇国音
  • 4篇音乐学
  • 4篇字调
  • 4篇乐学
  • 3篇音乐实践
  • 3篇音乐史学
  • 3篇语言
  • 3篇元杂剧
  • 3篇杂剧
  • 3篇中国音乐史
  • 3篇戏曲
  • 3篇戏曲音乐
  • 3篇历史语言
  • 3篇宫调理论

机构

  • 33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33篇李宏锋
  • 2篇项阳
  • 2篇郭威
  • 2篇赵倩
  • 1篇冯卓慧
  • 1篇李春沐
  • 1篇都本玲
  • 1篇孙晨荟
  • 1篇银卓玛
  • 1篇施艺

传媒

  • 4篇音乐文化研究
  • 3篇中国音乐
  • 3篇星海音乐学院...
  • 3篇人民音乐
  • 3篇艺术学研究
  • 2篇音乐探索
  • 2篇南京艺术学院...
  • 2篇艺术评论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交响(西安音...
  • 1篇中国民族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音乐传播
  • 1篇中国非物质文...
  • 1篇音乐类非物质...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宋词曲调献疑一则(上)——兼论近古词曲音乐的断代与溯源
2022年
文章以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所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学习前辈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唱词的音韵特点、词曲组合关系、宫调结构、音阶应用等方面剖析该曲的音乐形态特征,重新审视作品的时代属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近古词曲音乐的断代维度和历史溯源等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立足特定时代宫调理论体系和曲牌原型的“曲调考证”与“历史语言音乐学”分析在深化近古词曲音乐形态研究与音乐风格史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李宏锋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笛色谱字调定位尺”小考被引量:2
2015年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收录的众多音乐文物中,有一件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传世清代"笛色谱字调定位尺"。该尺由紫檀木质地的一块木板和一个木条拼合而成,木板中间开有凹槽,木条嵌于木板槽内,可左右拉动。木板与木条上均刻有若干工尺谱字,可通过移动木条改变两行工尺谱字对应关系,实现工尺调名的迅速定位,方便定调与转调应用。本文拟结合传统音乐工尺调名体系的应用特点,以及明清相关宫调理论的演变情况,考察"笛色谱字调定位尺"的"字调""出调"名词含义,探讨该定位尺的设计原理、使用方法和乐学内涵,揭示这一宫调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工尺调名体系变迁及其与音乐实践的互动关系。
李宏锋
关键词:音乐考古
浑然天成 返璞归真——歌剧《玛纳斯》观感
2017年
2017年9月30日晚,由中央歌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玛纳斯》在北京天桥剧场隆重上演。该剧是本年度文化部民族歌剧扶持工程的重点剧目之一,中央歌剧院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与创作,如著名词作家、一级编剧王晓岭任编剧,著名作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任作曲,国家一级导演王延松任导演;
李宏锋
关键词:《玛纳斯》民族歌剧返璞归真中央歌剧院文化部
明代音乐图谱所见工尺唱名体系初探被引量:7
2012年
文章以明代音乐图谱文献及相关传统音乐遗存为基础,从音乐实践角度探讨当时工尺谱唱名体系的应用特点。通过对相关乐器音位及雅乐与俗乐曲谱的分析梳理,认为完善自宋代的以"合"为调首配黄钟的固定工尺唱名体系,在明代仍见施用;同时,以"尺"为调首的工尺唱名系统,则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始终贯穿于明代俗乐发展之中。明代俗乐实践中所用工尺唱名的主体,是以"正宫调(五字调)调名系统"为基础的固定唱名。工尺谱在发展历程中对不同唱名及调名体系的选择,是以其相应的主流乐器机制和音乐实践需要为基础和支撑的。
李宏锋
关键词:工尺谱
2020年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被引量:3
2021年
纵观2020年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序拓展、传统音乐类项目展演丰富多彩、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研究不断深化等特点。本报告拟从上述方面梳理、研讨,希望对今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镜鉴。
李宏锋冯卓慧孙晨荟李春沐都本玲施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音乐
宋词曲调献疑一则(下)——兼论近古词曲音乐的断代与溯源被引量:2
2022年
文章以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所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学习前辈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唱词的音韵特点、词曲组合关系、宫调结构、音阶应用等方面剖析该曲的音乐形态特征,重新审视作品的时代属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近古词曲音乐的断代维度和历史溯源等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立足特定时代宫调理论体系和曲牌原型的“曲调考证”与“历史语言音乐学”分析在深化近古词曲音乐形态研究与音乐风格史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李宏锋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笛色谱字调定位尺'小考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收录的众多音乐文物中,有一件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传世清代"笛色谱字调定位尺"。该尺由紫檀木质地的一块木板和一个木条拼合而成,木板中间开有凹槽,木...
李宏锋
关键词:音乐实践
管色十二律位系统的旋宫实践与音律结构——系列研究之一:“阴阳旋宫”的音律结构与律制模型被引量:2
2019年
管色乐器及其音乐表现,是传统器乐独奏艺术与笙管乐、丝竹乐等乐种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管色乐器的形制特征、演奏技法和音律结构等,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宫调乃至创曲理论。本文为“管色十二律位系统的旋宫实践与音律结构”系列研究之一,首先聚焦笛、箫、管子等传统管色乐器的“阴阳旋宫”实践,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演奏技法与音律数据的梳理归纳分析,从理论上揭示管色乐器以“按孔音位”为基础、以“十二律位”为统率、以“阴阳旋宫十八律”为特质的律调理论规范,阐明其与唐宋俗乐二十八调理论的渊源,及其在音乐历史形态发展中的融通与流变,为传统音乐理论的继承与阐扬提供参考。
李宏锋
传统与现代的绚丽交响——听张千一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随感被引量:1
2021年
当代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资助项目,2021年又入选"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活动名录"。本文以此次"优秀剧目网络演播活动"为契机,就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以及《大河之北》在传统音乐发掘、创新技法拓展等方面的实践展开探讨,认为《大河之北》在河北传统音乐素材借鉴、传统音乐语法提炼和审美理念继承,以及曲体结构、和声调性语言、配器色彩创新运用等方面,都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大河之北》是近年来民族管弦乐领域收获的成功之作,也是以河北文化为主题的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文艺领域缺少"高原""高峰"之作的当下,作曲家的创作如何破解时代命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以自身才华坚守艺术理想,进而为广大民众奉献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力作,张千一的这部民族管弦乐《大河之北》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李宏锋
关键词:音乐评论民族管弦乐
海纳百川:试论中国音乐文化的包容性被引量:1
2023年
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纵观中国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部中国音乐史就是一部中国音乐文化交流史。无论是中原与边疆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
李宏锋
关键词:中国音乐文化音乐文化交流中国音乐史交流史边疆地区包容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