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迁
- 作品数:69 被引量:222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困境与应对:试论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 2016年
- 近代以来,废科举兴学校,大中小学校皆有历史科,但与传统社会相比较,历史知识受重视之程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减弱。1920年代以来,时人关于中小学生历史程度之低,批评反思之声不绝于耳,对大学历史教育不满时有所见。历史教育之失败已成为时人普遍的共识,究其原因:首先,近代教育"重理轻文",历史知识被视为无足轻重,这是历史教育不振的根本原因;其次,历史课程标准制定不够完善,重知识轻伦理,详文化略政治,重事轻人,混淆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的界限;再次,历史教材编写出版,多系商业性质,杂凑乱拼,精品鲜见;最后,中小学历史教员缺乏专门人才,中文教员教中国史,英文教员讲外国史,成为中小学校相当普遍的现象。1930年代末,国共两党最高领袖有感于抗战需要,皆呼吁加强历史学习,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但两者所取得的成效截然不同。
- 李孝迁
-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中学历史教学法
- “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08年
- “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3-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建设项目“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2007年度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历史系承办。会议的筹备得到国际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会主席佐藤正幸(日本山梨大学)教授和秘书长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等国外学者的协助和支持。这是近年来国内在该专业领域举办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研讨会。
- 李孝迁
- 关键词:史学史研究
- “制造国民”: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被引量:15
- 2011年
- 现代意义上的"国民"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20世纪初历史教科书在定义"国民"这个新词汇以及描述国民所应该具备的功能和责任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出版的各类历史教科书对"国民"应具有"爱国"、"尚武"之特性,均普遍加以说明。但不同政治派别对"爱国"的指向理解很不相同,尤其革命派所倡导的爱国与官方所鼓吹之爱国,差异甚大。在清末救亡语境之下,新国民理想与"尚武"相结合,历史教科书尤为表彰那些开疆辟土之武人,乃至威武的巾帼英雄,因而,清季士人极力发掘传统资源中的"尚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人文道德价值取向,时常出现某种紧张关系。
- 李孝迁
- 关键词:晚清历史教科书
- 进化论与中国史家的思维方式
- 2016年
- 清季以来,西学东渐,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发生了重要转折。在中国史家的思想急剧转变过程中,进化论影响之下的思维构成了史家思想世界的底色。严复所译《天演论》在近代中国流传虽广,但对读书人史学观念发生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却是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以及教科书之类的文本。借助各种管道,与进化论有关的思想元素,传播与扩散到各个角落,成为无所不在的思维方式,或隐或显干预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以及行为选择。历史被视为犹如生物的机体,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一个阶段向上一个阶段不断爬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一条线性发展的轨迹。
- 李孝迁
- 关键词:思维方式进化论史家《天演论》西学东渐
- 观念旅行:《史学原论》在中国的接受
- 2019年
- 在全球历史学的专业化过程中,法人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原论》曾发挥重要的作用。“五四”前后,此书传入中国,借助各种途径,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史学原论》不仅作为当时各大学历史系史学研究法性质课程的教材,而且成为中国史家建构史学方法论体系的范本之一。胡适、梁启超、傅斯年等人的史学思想均有《史学原论》的烙印。
- 李孝迁
- 关键词:中国史学旅行方法论体系史学研究
- 民国时期中西交通史译著述评被引量:3
- 2012年
- 中亚探险旅行所产生的大量游记和考察报告,使这片原本令人陌生而神秘的地区在沟通古代东西文明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突然呈现于世人面前,促进中西交通史这一学科的诞生。
民国史坛积极建设中西交通史学科之时,亟须外人成果。欧美、日本学者从事中西交通史领域研究,比国内学者早近半个世纪,成绩卓著。若言整体研究水准,中外有高低之别,中国学者不仅落后于西人,且不及日人。
- 李孝迁
- 关键词:中西交通史民国时期译著日本学者探险旅行中国学者
- 刘师培论学观初探被引量:2
- 2002年
- 刘师培是近代学术史上一位有争议的学者。他一生论学宏富,各个领域均有诸多建树。作为治学的价值系统的“论学观”,显示了刘氏论学的独特性。家族背景及早年知识结构对刘氏论学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于其论学充满了矛盾。本文主要以刘氏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为考察对象,从“中西观”、“汉宋观”、“学术观”三个视角,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刘氏论学的基本特点。如同刘氏论政的善变性一样,其论学也存在多变性。主观想法与实际操作始终存有差距,这既是个案现象又是时代的产物。
- 李孝迁修彩波
- 关键词:刘师培学术观
- 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被引量:18
- 2004年
- 英国史家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与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科学化追求有相当关系。是书以探求历史如何成为一门科学为主旨 ,在 2 0世纪初年曾出现了四种中文译本 ,对当时新史学思潮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五四以后 ,巴克尔史学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介绍和探讨 ,而且《英国文明史》又被重新译刊 。
- 李孝迁
- 关键词:历史哲学地理环境
- 范文澜与郭沫若的隐秘论辩——以西周社会性质为中心被引量:5
- 2023年
- 范文澜主张西周封建论,郭沫若坚持西周奴隶说,他们是1950-1960年代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领航者。范郭皆陷事先预设的理论藩篱,前者从生产关系入手,后者看重生产力,分别从两条不同的路径出发,论证西周社会性质。他们都在各自的理论架构内找力证,导致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范与郭在论著中长期存在隐秘交锋,吸引了大量学者参与辩论,彼此间构成了一张交错的“对话网”。范郭论辩多由范氏挑起,而郭氏是被动的应战者。他们“你来我往”的隔空较量,不尽是纯学术的,但都高度克制,顾虑对手的感受,事后默默地删改敏感文字,仍属同一阵营内的“争鸣”性质。
- 李孝迁
- 关键词:古史分期彝族
- 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被引量:4
- 2006年
- 中文世界中最初的兰克形象,是经过日本史学界过滤而来的“客观”的科学史家。而至民国史坛,不论是鲁滨逊新史学派还是伯伦汉《史学方法论》,都把兰克描绘成史料考证面相的兰克,虽然在中文世界中出现过观念论或民族主义论这种“异端”兰克面孔,但都没有得到我国史学界的宣扬中国现代史学的专业化需要兰克史学中的史料辨析方法,同时乾嘉以来形成的汉学传统也需要借助“科学”的兰克而得以延续,以致“史料考证”的兰克形象在我国维持了很长时间。
- 李孝迁
- 关键词: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