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权涛

作品数:28 被引量:194H指数:9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动脉瘤
  • 19篇颅内
  • 14篇颅内动脉
  • 14篇颅内动脉瘤
  • 11篇栓塞
  • 9篇动脉
  • 8篇血管
  • 8篇疗效
  • 6篇预后
  • 6篇介入
  • 5篇弹簧圈
  • 5篇栓塞治疗
  • 4篇出血
  • 3篇缺血
  • 3篇蛛网膜
  • 3篇蛛网膜下
  • 3篇蛛网膜下腔
  • 3篇蛛网膜下腔出...
  • 3篇网膜
  • 3篇下腔出血

机构

  • 23篇郑州大学第一...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作者

  • 28篇权涛
  • 21篇徐浩文
  • 21篇管生
  • 12篇郭新宾
  • 10篇王子博
  • 8篇刘朝
  • 6篇陈振
  • 6篇李冬冬
  • 5篇韩凯昊
  • 5篇范锋
  • 4篇罗斌
  • 4篇张炘
  • 4篇龙霄翱
  • 3篇闫保君
  • 3篇段传志
  • 3篇何旭英
  • 2篇李西锋
  • 2篇李铁林
  • 1篇汪求精
  • 1篇王林玉

传媒

  • 11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状况与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及重度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脑DSA检查的90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CTA、常规DSA疑有单侧A1段缺如患者作压迫对侧颈动脉(压颈)造影,判断A1段是否真正缺如,同时分析其中6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结果 905例患者经CTA或常规DSA检查有40例表现为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压颈造影后真正缺如30例,10例为重度发育不良。6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单侧A1缺如16例,重度发育不良4例,轻中度发育不良7例。所有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其中可解脱式弹簧圈单纯栓塞39例,支架辅助栓塞29例;16例A1段缺如和4例重度发育不良患者中有13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56例(82.3%),瘤颈残留10例(14.7%),瘤腔残留2例(3%)。术后48例获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例(6.3%)明显复发,其中2例成功接受再次栓塞治疗。结论对CTA和常规DSA造影疑有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压颈造影能够鉴别A1段是否真正缺如。单侧A1段缺如及重度发育不良的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应确保前交通动脉及双侧A2段通畅,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有一定帮助。
刘兵辉管生郭新宾徐浩文刘朝王子博权涛陈振李冬冬
关键词:大脑前动脉缺如前交通动脉瘤
14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短期转归不良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43例CVST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出院时转归良好患者118例,转归不良患者25例.与转归良好组比较,转归不良组患者癫痫发生率、血清D-二聚体水平、出血性脑卒中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昏迷、失语、血清D-二聚体水平、出血性脑卒中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为3.175 μg/mL时,其预测CVST短期转归不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0%和85.6%. 结论 癫痫、昏迷、失语、血清D-二聚体水平、出血性脑卒中是CVST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凯宋波方慧权涛赵璐高远许予明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预后
高分辨MRI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CAW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接受钆剂增强HRMRI检测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8例,其中有症状患者13例(警示性头痛8例,患侧动眼神经麻痹5例),无症状患者15例。2名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确定是否出现CAWE。结果检测发现28例患者31枚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根据Kappa一致性检验,2名影像科医师诊断CAWE结果有较高一致性(Kappa=0.7427,95%CI:0.51-0.98)。13例有症状患者14枚动脉瘤中11枚(11/14,78.6%)出现CAWE,15例无症状患者17枚动脉瘤中5枚(5/17。29.4%)出现CAWE,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结论钆剂增强HRMRI检测显示有症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CAWE明显较无症状患者多见,提示动脉瘤未来破裂的可能性较高。
付其昌管生郭新宾权涛
关键词:症状性无症状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串联病变机械取栓治疗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预后,评价串联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3家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79例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串联病变患者20例,单处病变159例。比较分析不同病变组间基线特征、再通率、治疗策略、并发症及90 d预后,评估影响串联病变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总成功再通率为96.6%(173/179),90 d预后良好率为43.6%(78/179)。串联病变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处病变组[(87.0±13.0)min对(67.0±15.0)min,P<0.0001]。串联病变组、单处病变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0.0%、46.5%(P=0.030)。支架植入和替罗非班应用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 d死亡风险。结论机械取栓能有效改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脑卒中预后,但串联病变手术难度较高,手术时间较长,患者预后较差。
韩熙成韩凯昊付晓杰徐浩文闫保君权涛赵岩江管生
关键词:机械取栓预后椎基底动脉
支架"摆尾"技术辅助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观察
2024年
目的初步观察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fPCA的PCoA宽颈动脉瘤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是否达到技术成功以及操作相关并发症的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并择期复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神经功能状态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以Raymond分级评价。结果14例患者全部获得技术成功,均未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6 d因呼吸衰竭死亡;另13例患者中,出院时mRS 0分11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6个月随访时,13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11例患者完成DSA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7(5,10)个月;结果显示,PCoA均开放良好,未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8例,Ⅱ级3例。另2例患者仅复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初步观察发现,采用支架"摆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伴有fPCA的PCoA宽颈动脉瘤的手术并发症较少,且可有效栓塞动脉瘤。
韩凯昊郭新宾刘烁陈振权涛范锋徐浩文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
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初步探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临床前期试验,共纳入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完成Repath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描述性分析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6个月动脉瘤闭塞率。结果 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3个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共植入11枚Repath血流导向装置,Repath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除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外无器械及责任血管相关不良事件,9例患者完成6个月影像学随访,动脉瘤闭塞率75%(9/12动脉瘤)。结论血流导向装置Repath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仍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付晓杰徐浩文权涛郭新宾袁永杰刘朝王子博管生
关键词: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弹簧圈介入栓塞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再通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行机械再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评价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01-2019-07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行机械再通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分析2组的临床数据与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共1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再通成功率(mTICI≥2b)为86.4%(95/110),预后良好率(mRS≤2)48.2%(53/110)。2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从发病至股动脉穿刺及手术时间、术后即刻再通效果(mTICI分级)及合并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00、0.000、0.037、0.007、0.025、0.001),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有较高的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高龄、入院高NIHSS评分、高血压史、从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以及手术时间长、术后即刻再通效果和症状性脑出血与预后不良相关。
孟飞龙徐浩文权涛袁永杰王子博高飞管生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非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分析
2022年
目的评价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相对于颈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将患者分为颈内动脉瘤组和非颈内动脉瘤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短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采用PED置入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DSA随访,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效果(完全闭合、近似闭合、未愈合及好转,好转为完全闭合和近似闭合)。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127个动脉瘤)行PED介入治疗,PED置入成功率为100.0%;其中颈内动脉瘤组87例(89个动脉瘤),非颈内动脉瘤组38例[38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动脉5例(A1段1例,A2段3例,A3段1例)、大脑中动脉15例(M1段14例、M2段1例)、前交通动脉3例、椎动脉V4段10例、基底动脉5例]。颈内动脉瘤组与非颈内动脉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3.4%(3/89)比0]、缺血并发症发生率[3.4%(3/89)比2.6%(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4、1.000)。共有68例患者(共68个动脉瘤)进行了DSA随访检查,包括颈内动脉组50例,非颈内动脉组18例;其中51个动脉瘤完全闭合,动脉瘤闭合率为75.0%(51/68)。两组短期随访中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80.0%(40/50)比11/18,P=0.204])及好转率[92.0%(46/50)比14/18,P=0.2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内动脉瘤组相比,PED治疗非颈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部位的动脉瘤)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促进动脉瘤愈合同样安全且有效。
范锋郭新宾徐浩文权涛袁永杰魏森李冬冬张松付宇管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安全性短期疗效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愈合良好率、被覆盖旁路血管受累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进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围手术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发生率2.4%。在5~18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mRS评分1分,其他患者均为0分。动脉瘤愈合良好率75.0%,被覆盖旁路分支血管的狭窄率和闭塞率分别为34.1%和6.8%,但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被覆盖的旁路分支血管可能发生无症状性的狭窄或闭塞,需要长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唐国强付晓杰韩凯昊权涛袁永杰方松徐浩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并发症预后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缺血并发症病因分析与防治(附48例报告)被引量:30
2017年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病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10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中确诊的48例缺血并发症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缺血并发症相关因素、治疗方案及可能的预防方法,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48例缺血并发症发生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痉挛/微栓子清除障碍(19例)、血栓栓塞(16例)、栓塞治疗影响瘤囊或附近穿支或远端血流(6例)、术中低血压(4例)、脑水肿(3例),经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痉挛、升压药物及血管内介入等综合治疗后3个月随访,34例(70.8%)mRS评分≤2(未遗留严重后遗症),14例(29.2%)>2(预后不良)。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发生缺血的病因复杂,需要介入围术期个体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痉挛等管理。对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可通过介入补救处理及提高技术水平有效预防。
张彦冰管生郭新宾徐浩文权涛陈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梗死缺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