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弘
- 作品数:55 被引量:22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 黄脊竹蝗5个地理种群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摘要对湖南桃江、广东广宁、广西桂林、重庆永昌、四川长宁等5个黄脊竹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地理种群线粒体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经Clustal X同源排序后得506 bp序列。对获得的序列分析表明,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2.0%,37.7%,17.6%,12.6%,其中保守位点数504个,变异位点数2个,自裔位点2个,所有碱基转换总数为1,颠换总数为1。利用MEGA4.0软件重建系统发生树,发现其中这5个黄脊竹蝗种群分化程度很低。从而可以说明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单一。
- 姜石生贺一原朱道弘曹元清
- 关键词:黄脊竹蝗地理种群
- 花椒凤蝶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试验初报被引量:3
- 2007年
- 通过人工饲养和野外调查研究总结出了花椒凤蝶在甘肃陇南花椒主产区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 任志勇朱道弘王洪建
- 关键词:花椒凤蝶生物学特性
- 向川安瘿蜂和寄生性长尾小蜂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被引量:1
- 2013年
- Wolbachia是一类胞质遗传共生菌,能调控被其感染宿主的生殖方式。以向川安瘿蜂虫瘿中获得的向川安瘿蜂和其寄生的长尾小蜂为材料,使用Wolbachia的wsp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向川安瘿蜂和长尾小蜂Wolbachia的wsp特异片段,以邻位相连法构建Wolbachia的wsp基因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向川安瘿蜂和长尾小蜂均感染了Wolbachia;因二者感染Wolbacia的株系Wa和Wb的wsp序列差异大,不能认定在寄生的长尾小蜂和宿主向川安瘿蜂间存在Wolbachia的水平传播。
- 杨筱慧朱道弘刘志伟苏成元
- 关键词:长尾小蜂WOLBACHIAWSP基因
- ftsZ基因和16SrDNA特异引物检测栗瘿蜂体内Wolbachia感染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应用Wolbachia的ftsZ基因和16SrDNA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法检测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Yasumastu)6个地理种群(河北保定、山东泰安、甘肃陇南、湖南株洲、湖南怀化、福建福州)体内Wolbachia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野外采集的6个地理种群全为雌性个体;湖南株洲、福建福州两个地理种群体内有Wolbachia感染,感染率分别为25.0%和87.9%,其余4个地理种群未发现Wolbachia的感染.
- 贺一原朱道弘赵吕权
- 关键词:WOLBACHIA栗瘿蜂
- 中华稻蝗不同地理种群杂交子代的滞育率被引量:8
- 2008年
- 为弄清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卵滞育的遗传特征,调查中华稻蝗济宁、泗洪及株洲3个地理种群卵滞育的地理变异及亲本对杂交子代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的株洲种群仅部分卵进入滞育,滞育率较低,而纬度较高的济宁、泗洪种群的卵滞育率达100%。说明不同地理种群的中华稻蝗卵滞育率存在着地理变异。将完全滞育的济宁、泗洪种群与滞育率较低的株洲种群的雌雄成虫进行正反杂交,济宁与株洲种群、泗洪与株洲种群的子代均有部分卵为非滞育卵,与株洲种群的滞育特征相似。但不管是以株洲种群为父本,还是为母本,杂交子代的滞育率均显著高于株洲种群,而与完全滞育的济宁、泗洪种群更为接近,说明中华稻蝗卵滞育的发生受雌雄基因的共同作用,但滞育程度与滞育率高的亲本的关联性更大。
- 谭荣鹤朱道弘阳艳萍
- 关键词:中华稻蝗地理种群滞育杂交
- 小悍蟋若虫发育的光周期反应模式被引量:1
- 2008年
- 对小悍蟋若虫发育的光周期反应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5℃条件下,小悍蟋若虫发育明显受光周期的影响,长日条件下的若虫发育明显快于短日条件下的若虫发育.当若虫先于LD 12∶12 h条件下发育后转移至LD 14∶10 h、LD 16∶8 h,能够显著促进若虫发育,反方向的转移则会抑制若虫发育.但LD 14∶10 h与LD 16∶8 h之间的光周期变化对小悍蟋若虫发育几乎不起影响.变化光周期对小悍蟋若虫发育的影响与光周期变化的时间、变化方向及低龄若虫感受的光周期类型有关.
- 赵吕权朱道弘
- 关键词:昆虫学光周期滞育
- 环境因素对长颚斗蟋翅型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0年
- 长颚斗蟋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比较长颚斗蟋不同翅型成虫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其短翅型成虫除翅已明显退化外,与长翅型成虫并无其他形态差异。为探究环境因素与长颚斗蟋翅型分化的关系,就光周期、温度及密度对其翅型分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光周期会抑制其长翅型的形成,而LD16∶8h的长光周期则促进长翅个体的分化,但非自然条件的长光周期及全明或全暗条件与上述结论并不一致。变化光周期亦会影响其翅型分化,而随着改变光周期的时间及方向的不同,影响作用亦不相同。在孵化后第20天及40天经历光周期的趋长变化会促进其长翅化;而在孵化后第20天经历光周期的趋短变化则会抑制其长翅化,第30天转移却有促进作用。此外,低温(20℃)条件诱导长颚斗蟋短翅化,高温(25℃,30℃)则促进长翅型的分化。单独饲养时,LD12∶12h与LD16∶8h条件下的若虫均羽化为短翅型成虫,当密度增加至2或5头/容器时,成虫的长翅率均明显增加,说明高密度亦是长翅型个体出现的重要诱因。
- 曾杨朱道弘赵吕权
- 关键词:光周期温度
- 细胞质共生微生物Wolbachia对节肢动物生殖的特殊影响被引量:3
- 2003年
- Wolbachia是Hertige和Wolbach于1924年发现的一类以节肢动物、线虫等为宿主的细胞质共生微生物,具杆状和球状两种形态,通过雌虫传递给子代.Wolbachia并不直接关联宿主的营养,而是对宿主进行"生殖操作".介绍了关于Wolbachia引起宿主胞质不亲和、诱导孤雌生殖、引起雌性化及杀雄现象的研究进展.
- 朱道弘
- 关键词:WOLBACHIA节肢动物生殖雌性化孤雌生殖
- 长颚斗蟋长翅和短翅型雄成虫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配差异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翅多型雄虫在繁殖方面的能量投入与雌虫相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雄虫飞行与繁殖权衡的生理机制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翅二型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雄成虫在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方面是否存在飞行与繁殖的权衡关系。【方法】选取长颚斗蟋V.aspersus头幅相近的长翅和短翅型雄成虫,对羽化后7 d内两型雄成虫的体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两型雄成虫虫体及飞行和繁殖器官内蛋白质、总脂和糖原含量。【结果】长颚斗蟋V.aspersus长翅雄成虫在羽化后前7 d内体重保持不变,而短翅雄成虫的体重显著增加。羽化当日长、短翅雄成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6.5±2.7和42.3±1.9 mg,二者差异显著,且长翅雄成虫羽化后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速率明显高于短翅雄成虫;而羽化当日两型雄成虫体内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羽化后第5和7天短翅雄成虫体内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成虫羽化后7 d内长翅雄成虫飞行肌内蛋白质和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短翅雄成虫,羽化当日两型雄成虫附腺内的蛋白质与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从第3天开始,短翅雄成虫附腺内蛋白质和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结论】结果说明翅二型长颚斗蟋V.aspersus雄成虫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方面存在飞行与繁殖的权衡关系。
- 曾杨张斌贺一原赵鑫朱道弘
- 关键词:营养物质体重飞行肌
- 四种瘿蜂体内Wolbachia感染的PCR检测及感染株系的wsp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Wolbachia为节肢动物等的细胞质共生细菌,能对宿主的繁殖模式进行调控,包括诱导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雌性化及雄性致死。本文采集了分布于美国的4种瘿蜂,利用Wolbachia的wsp基因特异性引物,对其Wolbachia的感染进行了PCR检测,证实了栎结瘤瘿蜂Callirhytis punctata Bassett和摇鼓栎瘿蜂Dryocosmus palustris Osten Sacken体内具Wolbachia共生,感染率分别为60%和36%。栎结瘤瘿蜂和摇鼓栎瘿蜂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564 bp和561 bp。 栎结瘤瘿蜂与摇鼓栎瘿蜂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的一致性为94%。栎结瘤瘿蜂与同为栎瘿蜂族的Andricus solitarius (strain 1)和Neuroterus macropterus,及客瘿蜂族的Synergus crassicorni的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与其他瘿蜂Wolbachia的wsp基因的序列一致性介于79 -99%之间。在NJ系统发育树中,栎结瘤瘿蜂与栎瘿蜂族的A. solitaries (strain 1),N. macropterus和B. pallida,以及客瘿蜂族的S. crassicornis的Wolbachia同属一分支,而摇鼓栎瘿蜂与栎瘿蜂族的麦氏安瘿蜂的Wolbachia聚集在同一分支。除客瘿蜂族的Ceroptres cerri感染的Wolbachia属于B群之外,其他瘿蜂感染的Wolbachia均属于A群。此外,本文采集的栎结瘤瘿蜂和摇鼓栎瘿蜂营有性生殖,说明Wolbachia的共生并不诱导其营产雌孤雌生殖。
- 赵玲朱道弘刘志伟杨筱慧
- 关键词:WOLBACHIAWSP基因PCR系统发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