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俊江

作品数:67 被引量:54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南海北部
  • 11篇地震
  • 11篇俯冲
  • 9篇断裂带
  • 8篇地壳
  • 8篇地壳结构
  • 8篇盆地
  • 7篇地质
  • 7篇南海西北部
  • 6篇地块
  • 6篇微板块
  • 6篇活动性
  • 6篇海底
  • 5篇洋中脊
  • 5篇震源
  • 5篇裂带
  • 5篇滨海断裂带
  • 4篇震源机制
  • 4篇剖面
  • 4篇莺歌海

机构

  • 41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中国海洋大学
  • 17篇教育部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冶金地质...
  • 2篇伊利诺伊大学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7篇朱俊江
  • 27篇李三忠
  • 22篇丘学林
  • 21篇詹文欢
  • 19篇索艳慧
  • 17篇孙宗勋
  • 13篇郭玲莉
  • 11篇赵明辉
  • 10篇徐辉龙
  • 10篇唐诚
  • 10篇王鹏程
  • 8篇戴黎明
  • 8篇孙龙涛
  • 6篇夏少红
  • 6篇刘博
  • 6篇刘博
  • 5篇姜素华
  • 5篇孙金龙
  • 5篇汪刚
  • 4篇周洁

传媒

  • 14篇大地构造与成...
  • 7篇热带海洋学报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地学前缘
  • 3篇华南地震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海洋通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10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SH-CL38站位的粒度特征及沉积记录被引量:2
2021年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发育众多海底峡谷,其物质来源、地貌形态、水动力条件、沉积过程复杂,海底滑坡和浊流频发。虽然通过地球物理(多波束和反射地震等)能够识别出数米至百米的滑坡体,但对于浅层海底重力流、浊流和异重流等沉积体系的高分辨率识别还受到很多限制。本研究以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峡谷群12号峡谷脊部下游的SH-CL38站位岩芯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粒度测试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将该站位岩芯划分为3个层段:第Ⅰ层段(0~285 cm)、第Ⅱ层段(285~615 cm)以及第Ⅲ层段(615~800 cm)。其中第Ⅱ层段的粒度参数、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于其他层段,这表明该层段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发生了突变。而且第Ⅱ层段的285~505 cm和505~615 cm具有明显不同的概率累积曲线特征,粒度数据也分布在C-M图上不同的区域。基于此,我们认为该站位的异常沉积层是受深水沉积作用和末次冰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285~505 cm层段发育浊流沉积,而505~615 cm层段可能是浊流或重力流引发的沉积物失稳。
陈唯赵彦彦李三忠唐智能杨俊魏浩天吴佳庆朱俊江朱俊江董涛张广璐杨丹丹孙国静
关键词:粒度分析浊流神狐海域南海北部
南沙群岛永暑礁岩体稳定性评价被引量:7
2003年
永暑礁表层为松散的生物砂砾堆积,表层以下为礁灰岩,夹有2个沉积间断面。礁体呈岩盆结构,从外向内胶结程度依次降低。在综合研究了永暑礁自然环境特征、地层岩性以及岩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永暑礁整体稳定性良好,不会发生整体倾覆的现象,浅层土体也不会发生剪切、滑移等工程地质问题。并利用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对永暑礁礁体地基与边坡在不同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与破坏的过程及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在外部应力作用下,珊瑚礁内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局部出现应力集中,边坡出现拉应力。200kPa的荷载使礁体边坡产生的水平位移小于1cm,岩体边坡仍是稳定的,但最大垂直位移达到1 8cm,有可能出现珊瑚砂的整体剪切破坏。
孙宗勋詹文欢朱俊江
关键词:南沙群岛永暑礁岩体
南海海盆俯冲消亡机制:马尼拉海沟俯冲起始的启示
2023年
马尼拉俯冲带作为南海东部唯一的汇聚边界,其构造特征对于探索南海的俯冲起始机制及深化理解南海海盆从陆缘张裂、海底扩张及俯冲消亡的演化全过程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层析成像数据表明,南海海盆的原始范围从现今的马尼拉海沟向东仍可延伸400~500km,但前人对南海初始俯冲时间存在争议,并对其俯冲起始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横跨马尼拉俯冲带地震剖面资料、火成岩的年龄及平衡剖面结果,本文对其分段特征及初始俯冲时间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限定。研究发现,分布于菲律宾岛的锆石年龄数据主要集中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时期,且平衡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盆在中中新世就已经开始俯冲消减。因此,马尼拉俯冲带的初始俯冲时间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且由南向北变新。结合南海周缘新生代板块重建结果,马尼拉俯冲带新生代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古新世-早中新世,马尼拉俯冲带作为一条大型走滑断裂带或俯冲带边界存在;(2)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在多个板块汇聚背景下,受澳大利亚板块的快速北向运动、太平洋板块的NWW向俯冲及菲律宾海板块NWW向漂移与北巴拉望微陆块(民都洛)发生碰撞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菲律宾海盆西缘大型走滑边界开始触发马尼拉俯冲带的形成,南海开始收缩消亡;(3)晚中新世-早更新世,随着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北西运动,马尼拉俯冲带的北端进入碰撞造山阶段,而南部则仍处于洋壳俯冲状态。这个过程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海沟-增生楔-弧前盆地(北吕宋海槽和西吕宋海槽)-火山弧(吕宋火山弧)的地貌组合。总之,南海消亡是被动消亡,因为马尼拉俯冲带属于太平洋板块动力系统,是诱发式被动俯冲所致;与苏门答腊-班达俯冲带属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动力系统的主动俯冲不同,但两者形态上构成了一个东南亚�
占华旺索艳慧朱俊江朱俊江王鹏程李三忠周洁王鹏程
关键词:菲律宾海板块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和三维地壳结构研究
丘学林赵明辉夏少红朱俊江叶春明刘再峰
南海北部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试验在中国属于初步的尝试,课题组通过实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正确识别出Pg、PmP、Pn等深部地震相,发现固定地震台站能记录到气枪信号的最远距离达250公里以上,这在国际上都鲜有报道。通过对观测...
关键词:
关键词:滨海断裂带地震探测
莺歌海盆地断裂活动与地质灾害分析被引量:4
2004年
莺歌海盆地是南海西北部海域地质灾害类型较齐全的地区之一。根据野外调查资料,本文简要地分析了该区的活动断裂和地质灾害类型。区内活动断裂主要走向呈NW向,该方向的活动断裂主要有红河断裂带、中央拗陷东部断裂带和中央拗陷西部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在地震资料上显示为一倾向SW的正断层,表现为明显的重力梯级带和磁异常分界带,NE向断裂带分布于盆地中部,在重磁异常上表现为明显的异常带,在北部表现为被NW向的断裂切割。莺歌海盆地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活动、泥底辟构造、滑坡与崩塌等。同时,还对该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
詹文欢孙宗勋朱俊江孙龙涛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莺歌海盆地
南海西北部壳体新构造运动及其演化模式被引量:2
2001年
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部壳体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穿过莺歌海盆地和西沙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解释。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南海西北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曾经历复杂的动力学演变过程,从中生代到新生代,本区在周缘岩石圈壳体作用下,经历挤压、拉张、复杂应力调整和现代挤压收缩四个演化阶段。
詹文欢朱俊江孙宗勋唐诚丘学林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壳体地壳结构地貌岩石圈
俯冲带俯冲通道的正反演模拟
在太平洋边缘的中哥斯达黎加俯冲带,有一棱镜体形状的异常体存在上驮板块和俯冲岩石圈之间,距离向陆方向的变形前锋大约25 km。这个异常体在以前的反射地震数据中被称为"巨大棱镜体"。早期研究未能弄清其来源和速度结构。因此,2...
朱俊江丘学林赵明辉孙宗勋Kopp Heidrun
关键词:地震波速度俯冲带广角地震海底地震仪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地球物理调查
通过对南海北部多道地震数据的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掀斜断块带组成,从南海北部北西到南东方向跨越110公里的范围.南海东北部MCS2001地震剖面展示了大约为225公里...
朱俊江Heidrun Kopp丘学林
关键词:热流分布
文献传递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被引量:10
2022年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李三忠索艳慧索艳慧王光增周洁姜兆霞刘金平刘丽军刘永江刘金平姜素华程昊皞王鹏程朱俊江姜素华董昊刘琳王鹏程
关键词:古特提斯洋
深潜器海试选址的土质地貌与水文气象特征
丘学林王东晓卢博赵明辉刘钦燕宏波高荣珍朱俊江黄韶健徐洪周李赶先陈华
该课题属863项目“7000m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研究”下属子课题,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在离国内港口尽可能近处找到能够满足7000m载人潜水器海试要求的1000m左右(±200m),3500~4000m和6800~7100m水...
关键词:
关键词:海试水文气象深潜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