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淑均

作品数:37 被引量:329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植物
  • 5篇青藏高原
  • 5篇喀斯特森林
  • 4篇生境
  • 4篇青藏
  • 4篇群落
  • 4篇高寒草甸
  • 4篇草甸
  • 3篇凋落
  • 3篇读数
  • 3篇胸径
  • 3篇植被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生态因子
  • 3篇土壤
  • 3篇青藏高原东缘
  • 3篇种子
  • 3篇种子雨
  • 3篇木本
  • 3篇木本植物

机构

  • 31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兰州大学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5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济源职业技术...

作者

  • 37篇文淑均
  • 28篇黄甫昭
  • 26篇李先琨
  • 24篇向悟生
  • 24篇郭屹立
  • 24篇李冬兴
  • 24篇王斌
  • 18篇陆树华
  • 12篇丁涛
  • 5篇杜国祯
  • 4篇谭艳芳
  • 4篇何运林
  • 2篇曾丹娟
  • 2篇马涛
  • 2篇李伟
  • 1篇何彦龙
  • 1篇徐秀丽
  • 1篇武高林
  • 1篇吕仕洪
  • 1篇张世挺

传媒

  • 5篇生物多样性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广西植物
  • 2篇科学通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广西科学院学...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ha监测样地的树种组成与空间分布被引量:64
2014年
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northern tropical karst seasonal rain forest)是在我国热带北缘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之一。由于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及多样性的生境类型,同时受季风气候影响,该森林呈现群落结构多样、树种组成丰富、特有成分突出等特点。基于大型固定监测样地对该森林树种组成与空间分布进行的研究,是探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基础。我们于2011年底建立了广西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监测样地,依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定位并调查了样地内每一棵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结果表明:(1)样地内有监测树种223种,隶属于56科157属;独立个体总数为68,010株(含分枝为95,471株),平均胸径为4.84 cm;(2)树种科、属的区系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大戟科、马鞭草科、梧桐科等为优势科;(3)个体数最多的11个树种的个体数之和占到总个体数的51.64%,前58个树种的占90.19%;稀有种有75种,占总树种数的33.63%;(4)群落结构稳定且更新良好,主要优势种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形,无明显断层;(5)树种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us)等强耐旱型树种分布于山顶周围;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等树种分布于山坡中部;对叶榕(Ficus hispida)等喜湿耐荫型树种分布于山谷周围;(6)胸径>20 cm的个体较多分布在山坡中下部,极少分布在山顶周围;胸径10–20 cm的个体较均匀分布于整个样地;分枝和萌枝较多分布在山顶周围;(7)种–面积散点图在2–7 ha的取样面积下分化形成两条曲线,表明了树种数量组成在空间上具有强烈异质性。研究初步认为:强烈生境异质性及独特地质背景可能是影响该喀斯特森林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王斌黄俞淞李先琨向悟生丁涛黄甫昭陆树华韩文衡文淑均何兰军
关键词:区系分析种-面积曲线径级结构
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幼树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机制被引量:3
2023年
幼树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关系着森林的群落结构和生长动态。因此,开展幼树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潜在机制研究对森林群落动态至关重要。本文以广西弄岗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16年的调查数据,采用空间点格局和冗余分析方法对5年间样地内新增幼树(DBH≥1 cm)的个体数量、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子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年间样地内新增幼树共101种,占2011年调查物种的45.3%,幼树密度为196.5株/ha。新增幼树在0-7 m和10-16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16 m尺度以上主要呈随机分布。海拔是影响幼树更新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地形湿润度,而生物因子对幼树更新的影响较弱。幼树数量与海拔呈负相关,与地形湿润度呈正相关。成树个体与幼树更新中度正相关。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幼树更新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受多种影响因子协同作用,可能与种子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有关。
马瑞霞郭屹立李冬兴李冬兴向悟生王斌陆芳向悟生李健星黄甫昭李先琨
广西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林隙特征与空间分布被引量:7
2019年
林隙是森林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小尺度森林干扰形式,对促进森林更新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作用。对热带喀斯特森林的林隙干扰目前还了解不多。该文采用Worldview-3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对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m^2样地林隙干扰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解译到305个林隙,林隙的密度约为每公顷20个,林隙大小的变化范围为10~371 m^2,平均大小为52.3m^2,林隙面积占森林面积的10.6%;林隙在0~50 m尺度整体表现出聚集分布格局;林隙空间分布与大树(DBH≥10 cm)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与小树(DBH<10 cm)和枯立木无显著空间关联;不同生态因子对林隙的数量分布和基本结构影响不同,对林隙数量分布影响最显著的包括凹凸度、干旱度指数、丰富度,而坡向、海拔、丰富度对林隙大小有显著影响,海拔、岩石裸露度、地形湿润度指数、干旱度指数、多度等5个生态因子对林隙周长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隙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普遍存在,林隙的空间分布与特征存在着地形分异特征,是喀斯特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境条件与喀斯特森林自身生物学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向悟生李冬兴王斌李先琨郭屹立文淑均陆树华梁士楚
关键词:林隙生态因子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54种禾本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被引量:51
2006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54种禾本科植物的种子萌发特点。结果发现:在54种植物中,有43种植物种子萌发率都达到了50%,其中萌发率80%以上的物种有26种,60%~80%的有11种,40%~60%的有8种,20%~40%的有5种,小于20%的有4种;萌发开始时间为3~5d的植物有14种,6~8d的植物有29种,9~10d的植物有10种,大于10d的有1种;萌发持续时间为1~7d的植物有16种,8~14d的植物有28种,15~21d的有10种;达50%萌发率的时间为1~7d的植物有11种,8~14d的植物有27种,大于14d的植物有5种,萌发率一直没达到50%的植物有11种。这些植物显示了4种萌发类型: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萌发率大于50%的物种)和低萌型(萌发率小于50%的物种)。
卜海燕任青吉徐秀丽刘坤贾鹏文淑均孙大帅杜国祯
关键词:高寒草甸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
广西石漠化区优良骨架树种运用与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及试验示范
李先琨陆树华黄甫昭李冬兴谭艳芳王斌陈婷文淑均向悟生郭屹立
(1)项目背景与来源:中国西南岩溶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广西岩溶区是中国西南岩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岩溶区生态系统遭受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形式的干扰、破坏,甚至出现石漠化,严重影响生态广西建设...
关键词:
关键词: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
一种用于监测喀斯特森林树木径向生长的工具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监测喀斯特森林树木径向生长的工具,包括钢带和弹簧;所述钢带上设有第一通孔,在所述钢带一端的顶部设有条状缺口,所述钢带一端的端部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弹簧的一端初始时勾住所述第一通孔,其另一端勾住所述第...
向悟生王斌李冬兴李健星李先琨黄甫昭文淑均郭屹立
文献传递
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24年
为了解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养分限制状况,选取5种植被群落代表5个植被恢复阶段(分别为灌草丛阶段、灌丛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原生乔木林阶段),对各恢复阶段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优势种叶片和土壤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和全镁(Mg)含量及其比值随恢复进程波动变化。灌草丛阶段叶片C和P含量最高(469.84和1.21 g·kg^(-1)),且C∶K和N∶K最大(134.64和5.67);原生乔木林阶段叶片N、K和Mg含量最高(20.52、6.76和5.69 g·kg﹣1),且K∶P最大(5.83);次生乔木林阶段叶片Ca含量最高(34.05 g·kg^(-1)),且C∶P和N∶P最大(510.98和18.25);灌木林阶段叶片C∶N最大(34.61)。灌草丛阶段土壤C和N含量最高(114.25和4.26 g·kg^(-1)),且C∶N、C∶P、C∶K、N∶P和N∶K最大(27.00、170.98、13.75、6.37和0.52);原生乔木林阶段土壤P和Ca含量最高(1.03和6.42 g·kg^(-1));灌木林阶段土壤K含量最高(8.98 g·kg^(-1)),且K∶P最大(12.96);次生乔木林阶段土壤Mg含量最高(11.53 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片C含量与土壤C、N、P、Ca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叶片N、Mg含量与土壤K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叶片Ca含量与土壤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植被各恢复阶段植物生长均受磷限制,灌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氮限制,灌草丛阶段植物生长还受钾限制,因此,建议在该区域植被恢复和管理中适当增施有机肥。
罗婷黄甫昭李健星陆芳文淑均文淑均李先琨
关键词:漓江流域喀斯特地区
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木本植物萌生更新的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郭屹立文淑均王斌黄甫昭李冬兴蒋裕良张兴
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木本植物萌生更新的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31500342)。 桂西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是全球最为独特的热带喀斯特森林,是在热带北缘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岩基质...
关键词: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木本植物植被恢复技术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29
2019年
研究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生境代表性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生境下叶片δ13C值及水分利用效率(WUE),丰富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物种生态位分化及物种共存理论,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34.13‰^-29.69‰,平均值为(-31.40±1.19)‰,WUE的范围为9.08~58.76μmol·mol-1,均值为41.79μmol·mol-1,低于更高纬度的亚热带和暖温带森林,但高于更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和同一纬度的非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从洼地到山顶,随着干旱指数的增加,不同生境代表性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大;同一树种δ13C值和WUE也是从洼地到山顶逐渐增高.树种水分利用效率除了与气候等因子相关外,还与植物所处生境的地质背景、水分可利用性相关.同一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非喀斯特区、干旱生境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湿润生境,说明不同的水分利用效率是喀斯特地区植物适应不同生境、实现多物种共存的策略之一.
黄甫昭李冬兴李冬兴向悟生王斌文淑均向悟生李先琨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生境类型
基于植物资源经济学谱带理论的漓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修复技术研究
白坤栋莫凌徐广平吕仕洪顾大形赵志国刘铭向悟生陆树华文淑均王满莲王新桂郭伦发丁莉曾丹娟张德楠
根据桂财教【2013】55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植物资源经济学谱带理论的漓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修复技术研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承担,实施期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以植...
关键词:
关键词:生态系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