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揭黎明

作品数:1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角膜
  • 10篇磨镶术
  • 10篇激光
  • 10篇角膜磨镶术
  • 8篇原位
  • 7篇激光原位
  • 6篇虹膜
  • 6篇虹膜识别
  • 5篇准分子
  • 5篇准分子激光
  • 5篇近视
  • 5篇分子
  • 4篇眼球旋转
  • 4篇原位角膜磨镶...
  • 4篇LASIK
  • 3篇屈光
  • 3篇准分子激光原...
  • 3篇准分子激光原...
  • 3篇准分子激光原...
  • 3篇激光原位角膜...

机构

  • 8篇厦门大学
  • 8篇厦门眼科中心
  • 2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18篇揭黎明
  • 9篇王骞
  • 7篇王骞
  • 7篇郑林
  • 6篇黎新
  • 2篇洪荣照
  • 1篇吴秀宝
  • 1篇王骞
  • 1篇洪清配
  • 1篇陈美珠
  • 1篇叶向彧
  • 1篇龚颂建

传媒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治疗老视
目的:探讨 CK 治疗老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方法:采用美国 Refracrec 公司 CK 治疗仪,年龄40岁以上老视+3.00D 以内,散光0.75以下,角膜周边6mm,厚度≥ 560μm。21人30眼,年龄...
王骞揭黎明郑林黎新
文献传递
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49例(90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49例(91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结果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83°±2.65°,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6°。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6眼(95.6%)多于对照组75眼(82.4%)(P〈0.01);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9±0.23)D低于对照组(-0.45±0.31)D(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40眼(44.4%)多于对照组26眼(28.6%)(P〈0.05);对照组斜轴散光明显增加。结论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
揭黎明王骞郑林
关键词:虹膜识别眼球旋转散光
LASIK后再近视的治疗被引量:7
2005年
揭黎明王骞洪荣照
关键词:LASIK近视LASEK随访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再近视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再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 (36眼)LASIK 后再近视的施行 LASEK。LASEK 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1.985=0.65)D,平均角...
揭黎明王骞郑林黎新
文献传递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研究
王骞揭黎明龚颂建洪清配吴秀宝陈美珠
该课题组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自1998年5年至2002年1月共完成LASIK2512例4468眼,其中资料完整随访6个月以上者1509例2734眼,术前术后已行远近视力、屈光间质、眼底检查、检影、...
关键词: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屈光不正
LASIK与CK手术治疗轻中度远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K)治疗轻中度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轻中度远视45例78只眼,等效球镜度+0.75DS—+3.00DS, 分为 LASIK 治疗组25例43只眼,平均...
王骞郑林揭黎明黎新
文献传递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目的:分析 CK 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特征及动态变化来评估 CK 疗效。方法:对21人30眼手术前、术后1月、术后 3月、术后6月分别行 Orbscan 检查。结果:术后角膜中央
揭黎明王骞郑林黎新
文献传递
应用OCT对LASIK术后两种角膜瓣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评估飞秒激光和微型板层角膜刀所制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瓣厚度及边切角(side—cutangle)。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10月至2010年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行LASIK术患者58例(116只眼),其中使用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组32例(64只眼),使用Bausch Lomb ZyoptixXP板层角膜刀组26例(52只眼),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应用OCT及相关软件测量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瓣上14个点位厚度,及0°、90°、180°、270°四个角膜瓣边缘的边切角。结果飞秒激光组制作的角膜瓣中央厚度均值为(104.8±7.2)μm,Zyoptix XP微型角膜刀组均值为(115.4±19.5)μm。两种制瓣方式所制角膜瓣皆为中间薄、周边厚、形状近似一凹透镜。但飞秒激光组所制角膜瓣均匀性明显高于微型角膜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飞秒激光组角膜瓣厚度偏差程度(实测值与预计值之差)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组(P〈0.05)。结论LASIK术中使用飞秒激光所制角膜瓣较ZyoptixXP机械板层角膜刀所制角膜瓣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角膜瓣均匀性更好。
郑林王骞揭黎明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眼前半段角膜
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再近视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再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36眼)LASIK后再近视患者施行LASEK。LASEK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1.98±0.65)D,平均角膜瓣下剩余基质厚度为(256±18.46)μm,LASEK平均切削深度为(36.58±11.24)μm。结果术后第6个月时裸眼视力为1.0以上者22眼(占61.1%),0.8以上者31眼(占86.1%),0.5以上者36眼(占100%),平均屈光度为(-0.18±0.53)D,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瓣haze 0级者29眼(占80.6%),0.5级者5眼(占13.9%),1级者2眼(占5.6%)。结论LASEK治疗LASIK后再近视安全有效,但更长期的效果有待继续随访。
揭黎明王骞洪荣照
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对比观察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05例(196只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04例(195只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结果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74±2.05)°,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6.5°。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1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未丢失;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181只眼,92.3%)多于对照组(167只眼,85.6%);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2±0.20)D低于对照组(-0.34±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试验组无散光眼(79只眼,40.3%)多于对照组(55只眼,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斜轴散光明显增加。结论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
揭黎明王骞郑林
关键词:虹膜识别眼球旋转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