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7例分析
- 1989年
- 本文报告以特殊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7例,占138例观察病例的12.3%.由于这些病人首发症状不典型或在病程中表现特殊,易引起误诊.
- 徐世荣胡咸白玉芝
- 关键词:慢粒粒细胞肉瘤绿色瘤髓外造血白血病细胞浸润静脉穿刺部位
- 急性白血病患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改变被引量:9
- 1995年
- 急性白血病患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改变张学军,徐世荣,姚尔固,尹济群我们检测了8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1检测对象1.1患者...
- 张学军徐世荣姚尔固尹济群
- 关键词:白血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G6PD
- 以全反式维甲酸为主的联合分化诱导方案治疗2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 1992年
- 目前全反式维甲酸(RA)已成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有效药物之一,并广为应用。自1988年以来,我院血研室采用以RA为主的联合分化诱导方案治疗28例APL,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近期和远期疗效报道如下。
- 董作仁潘崚徐世荣张瑞欣顾素琴姚尔固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分化诱导疗效分析有效药物APL
- VAD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1993年
- 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对于急非淋以柔红霉素联用阿糖胞苷(DA)方案已成为现今急非淋诱导分化的标准方案,国内已较多应用,我院1990年以来采用 DA 改良方案 HAD(7+7+3)治疗急非淋,经临床观察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林凤茹姚尔固徐世荣刘润生周红罗建民
- 关键词:白血病VAD方案
- 冷凝集素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例
- 1993年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可分为三型:温抗体型AIHA;冷凝集素型AIHA及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冷凝集素型AIHA是一种少见的AIHA,现将我们收治的4例附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内科血液组于1989~1990年共收治Coomb’s试验阳性的冷凝集素型AIHA4例。男1例,
- 潘峻徐世荣曾文蒋茹武宪敏
- 关键词:自身免疫冷凝集素溶血性贫血
- 基因扩增技术检测急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 1993年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IgH重排产生的CDR-Ⅱ序列,检测23例急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发生IgH重排,其中4例出现两种基因扩增产物。6例完全缓解的患者,3例检出异常重排的IgH基因,并先后复发。本文应用Southern blot法和PCR进行了对照性研究。
- 董作仁李栋梁徐世荣潘峻张瑞欣李贵彬姜玲玲温振坤魏素珍姚尔固
- 关键词: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聚合酶链反应
- 急性白血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被引量:5
- 1995年
- 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以阐明糖代谢障碍机制及其对治疗的影响。14例治疗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呈糖尿病曲线,胰岛素和C肽释放延迟,治疗后6例恢复正常。5例治疗前糖耐量减低,胰岛素和C肽释放减少,治疗后恢复。5例治疗前的OGTT等正常,治疗后糖耐量减低,胰岛素和C肽释放减少。16例治疗前后OGTT等正常。50例抗胰岛素抗体阴性。47例检测了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
- 林凤茹姚尔固徐世荣刘凤珍卫俊萍赵占胜黄振国楚水仓刘东刚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胰岛细胞功能放射免疫检测
- 基因扩增技术检测急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 1993年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IgH重排产生的CDR—Ⅲ序列,检测了23例急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20例发生IgH重排,其中4例出现两种基因扩增产物。6例完全缓解的患者,3例检出异常重排的IgH基因,并先后复发。本文还用Southern blot法与PCR进行了对照性研究。
- 董作仁李栋梁徐世荣潘凌张瑞欣李贵彬姜玲玲温进坤魏素珍姚尔固
- 关键词:白血病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球蛋白
- VCOP诱导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
- 1992年
- 1989年11月全国第二届白血病治疗研讨会北方组规定试用长春新硷(V)环磷酰胺(C)柔红霉素(D)及泼尼松(P)四种药物组成的VCDP方案诱导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我院于1990年2月~1991年1月用此方案共治疗AALL9例,经随访观察,有一定疗效,总结如下:
- 林风茹徐世荣董作仁刘润生姚尔固
- 关键词: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治疗药物组成柔红霉素随访观察泼尼松
- 血液病患者末梢血G—6—PD测定的意义
- 1989年
- 1 引言传统的G-6-PD活性测定多为半定量法,准确性较差。最近已有微量末梢血G-6-PD定量测定法的报道,我们做了重复试验,测定了106例血液病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的末梢血红细胞G-6-PD活性,并对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 2 材料与方法 2.1 对象:各种血液病患者106例(男67例,女39例,平均年龄33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11)2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11)67例。
- 刘名才尹济群刘润生徐世荣
-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PD末梢血红细胞寿命原始粒细胞淋巴细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