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钢

作品数:13 被引量:10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新生儿
  • 3篇重症
  • 2篇动脉
  • 2篇新生儿呼吸
  • 2篇通气
  • 2篇脓毒
  • 2篇综合征
  • 2篇肺炎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气
  • 1篇动脉血气变化
  • 1篇新生儿肺动脉...
  • 1篇新生儿肺透明...
  • 1篇新生儿高胆红...
  • 1篇新生儿高胆红...
  • 1篇新生儿呼吸机
  • 1篇新生儿呼吸机...
  • 1篇新生儿呼吸窘...

机构

  • 13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邵阳学院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市人民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包钢集团第三...

作者

  • 13篇张志钢
  • 7篇傅万海
  • 6篇游楚明
  • 4篇张晓
  • 3篇赵雪婷
  • 3篇肖丹夏
  • 2篇孟琼
  • 2篇李小娥
  • 1篇覃晓菲
  • 1篇刘婧华
  • 1篇张亚昱
  • 1篇龚靖茗
  • 1篇钟鑫琪
  • 1篇陈浪
  • 1篇饶红萍
  • 1篇林霓阳
  • 1篇崔其亮
  • 1篇聂韵
  • 1篇谢燕丕
  • 1篇魏贤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2篇现代医院
  • 2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每周文摘·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5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脓毒症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脓毒症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3例新生儿脓毒症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新生儿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儿...
谢燕丕刘英贤覃晓菲游楚明张志钢孟琼傅万海
关键词:新生儿脓毒症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双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研究
2024年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双胎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双胎早产儿BPD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全国22家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胎龄<34周双胎早产儿,根据双胎儿患病情况分为三组:两胎均为BPD组、仅一胎为BPD组、两胎均非BPD组,分析双胎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并对仅一胎为BPD组患儿进一步分析,组内配对分析双胎早产儿发生BPD的产后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胎龄<34周的双胎儿共904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两胎均非BPD组相比,双胎出生体重差异>25%是双胎中仅一胎患BPD的危险因素(OR=3.370,95%CI:1.500~7.568,P<0.05),胎龄大是双胎均患BPD的保护因素(P<0.05)。对双胎中仅一胎为BPD组进行组内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小于胎龄儿是双胎内个体发生BPD的危险因素(OR=5.017,95%CI:1.040~24.190,P<0.05)。结论 双胎早产儿BPD的发生不仅与胎龄相关,也与双胎出生体重差异、小于胎龄儿密切相关。
樊雨薇张伊佳温和梅晏红沈蔚丁月琴龙运峰张志钢李桂芳姜泓饶红萍邱建武魏贤张亚昱曾纪斌赵常亮许伟鹏王凡员丽杨秀芳李薇林霓阳陈倩夏昌顺钟鑫琪崔其亮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多中心研究双胎儿早产儿
影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研究影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32例肺动脉高压患儿,统计患儿的胎龄、主要合并症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疗效情况。分析患儿胎龄、主要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愈出院74例(56.1%),好转出院22例(16.7%),治疗效果差家长放弃自动出院13例(9.8%),死亡23例(17.4%)。早产儿治疗有效率为64.5%,而非早产儿治疗有效率75.2%。其中合并湿肺的患儿治疗有效率最高为95.2%,而合并膈疝、肺发育不良、胎盘异常的患儿治疗有效率均小于20%。结论早产与新生肺动脉高压无密切关系。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合并有膈疝、肺发育不良、胎盘异常的患儿疗效较差。合并有湿肺的患儿疗效较好。
张志钢陈浪傅万海
关键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预后
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观察高频震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需机械通气治疗的3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给予HFOV+PS治疗,另外18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频通气(CMV)+PS治疗,比较两组之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后1、8、24 h的血气分析,上机后1、8、24 h的氧合指数,以及出现气漏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HFOV+PS组1、8、24 h的血气分析值及氧合指数明显优于CMV+PS组患儿。气漏、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HFOV+PS较经典的CMV+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改善氧合方面更快速,更高效,能更快地下调氧浓度,缩短上机时间,肺部并发症相对较少。
张志钢傅万海王沛聂韵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者触发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59例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患者触发通气(PTV)辅助/控制(A/C)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应用PTVA/C通气模式治疗的59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儿呼吸机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化、并发症的防治及撤机方法。结果59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应用PTVA/C通气模式治疗后30min内,紫绀消失或明显改善48例(81%);呼吸困难减轻44例(75%);1h后血气分析PaO2由(5.63±1.82)kPa升高到(11.43±3.14)kPa,PaCO2由(6.83±1.48)kPa下降到(5.03±1.22)kPa,SaO2由(67.16±9.80)%升高到(94.25±4.93)%,3组数据前后对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59例患儿中,存活45例,存活率76%;死亡11例,病死率19%;自动出院3例。有32例患儿发生并发症(43例次),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29例,肺不张4例,气漏和肺出血各3例,慢性肺部疾病(CLD)和颅内出血各2例。结论选用PTVA/C模式作为开始通气模式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较好选择。
张志钢傅万海刘婧华梁剑游楚明张钰赵雪婷
关键词:动脉血气变化PACO2撤机方法PAO2SAO2自动出院
2022年广州地区家庭聚集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家庭聚集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将2022年10~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1例6岁以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年龄分为3组:0~1岁(n=76),1~3岁(n=80),3~6岁(n=85)。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疫苗接种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转归。结果241例患儿中,轻型203例(84.2%),重型38例(15.8%),无中型及危重型。发热为主要症状(97.5%),其次是咳嗽(54.4%)、腹泻(29.9%)、鼻塞或流涕(25.7%)、惊厥(15.4%)。3~6岁的发热热程最低,核酸转阴时间最短,容易出现上呼吸道症状;0~1岁的发热热峰最低,以咳嗽、腹泻及皮疹为主要症状。0~1岁婴儿较年长儿容易出现肺炎性状的影像学表型,X线可表现为双肺野见斑片状和或云雾状阴影;胸部CT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肺野通亮度减低,见条状和或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1~3岁重型发生率最高(22.5%),较0~1岁更容易发生惊厥。与轻型相比,重型的SARS-CoV-2 N基因循环阈值更低,更容易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升高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在3~6岁患儿中,与接种0剂或1剂疫苗者相比,接种2剂疫苗的患儿发热热程超过2 d的风险更低(OR=0.373,95%CI:0.152~0.912,P=0.029),发生腹泻的风险降低(OR=0.298,95%CI:0.096~0.922,P=0.030),核酸转阴时间更短(OR=0.359,95%CI:0.149~0.867,P=0.021),重型的发生率降低17.3%(OR=0.237,95%CI:0.061~0.922,P=0.040)。结论家庭聚集性Omicron变异株感染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胸部CT可呈现肺部炎性改变。1~3岁儿童较0~1岁更容易发生惊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有助于预测感染的严重程度。疫苗接种可降低3~6岁儿童发生重型的风险,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核酸阳性持续时间。
黄大彬梁振宇张晓张志钢游楚明孟琼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家庭聚集性儿童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1~12月住院新生儿618例回顾性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重症监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反复吸痰)、长期住院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分析感染部位的构成比和病原微生物培养的菌属种类。结果618例住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72例(1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5%),其次为皮肤软组织(12.5%)和消化道(8.3%)。在发生医院感染的72例新生儿中,25例从血液、气管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76%,革兰阳性菌占24%,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肺炎克雷伯菌8株(32%)。同时发现早产儿、低体重儿、重症监护、气管插管感染率高,分别为34.21%、33.80%、41.67%、48.50%。结论气管插管、重症监护、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游楚明傅万海张志钢张晓肖丹夏李小娥赵雪婷
床旁重症超声对NICU脓毒性休克新生儿的诊治价值
2022年
目的探讨床旁即时超声(point-of-care ultrasound,POCUS)对NICU脓毒性休克新生儿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NICU自2019年7月1日——2021年4月1日收治的30例脓毒性休克新生儿为POCUS评估组,同时选取30例同时期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新生儿均使用床旁超声进行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监测,分析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及脓毒性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评估床旁超声对脓毒性休克新生儿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评估组相对对照组,心率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室每博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评估组患儿经适当的液体复苏等治疗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液体复苏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新生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早期有变化,通过使用床旁即时超声可直观、迅速、密切了监测脓毒性休克新生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为早期诊断脓毒性休克,及时治疗及动态评估病情提供依据。
张志钢梁海健杨乔焕陈加民郭文纯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新生儿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最严重的危害在于中枢神经毒性;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者,在血脑屏障功能低下或有影响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的因素存在时,胆红素易进人脑内,导致以基底核为主的脑细胞发生中毒性病变,即胆红素脑病。故对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早期干预具有积极意义。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可快速清除血中游离胆红素、致敏红细胞和抗体,效果显著。我科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10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游楚明傅万海张志钢张晓肖丹夏马杰生龚靖茗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同步换血治疗静脉血脑屏障功能同步换血疗法
探讨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023年
对于儿科临床教学,主要探讨应用传统教学法与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及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2022年期间116例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儿科临床教学的实习生,将其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两个小组,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传统教学法和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出科成绩、观察组对PCMC教学法的满意度做出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并分析两组学生出科成绩,可以看到观察组的优秀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分析观察组对PCMC教学法的满意度,可以看到喜欢PCMC教学与评价体系、提高文献查阅能力并积累知识、增强文献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临床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实习阶段学习的重视程度、加深校内儿科临床基础知识的记忆力等指标方面全部为基本认同或者完全认同,不认同数量均为0例;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增强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等方面,不认同数量分别为1例、2例和2例。结论:在儿科临床教学中推荐应用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该教学方法的整体效果更为明显,学生对该教学法的满意度相当高,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记忆力、文献收集和处理能力等,助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志钢
关键词:儿科临床教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