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血清LDH、可溶性CD44、SF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探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溶性CD44、血清铁蛋白(SF)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1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血液病初诊患者180例,根据诊断结果分别为MDS组98例、AML组82例,另选30例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常规采血进行血常规、LDH、CD44、SF检测,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LDH、可溶性CD44、SF鉴别诊断MDS、AML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S组、AML组患者血清LDH、可溶性CD44、S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DS组相比,AML组患者血清LDH、可溶性CD44、SF水平明显升高(P<0.05)。LDH、可溶性CD44、SF诊断AML、MD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7、0.668、0.835,依据灵敏度+特异性最大的原则,将LDH、可溶性CD44、SF诊断MDS、AML的临界值分别设定为395.75U/L、580.45μg/L、329.88μg/L。AML组血清LDH、可溶性CD44、SF阳性检查率显著高于MDS组和对照组,MDS组阳性检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项检测中,SF诊断MDS、AML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最高,其中LDH、可溶性CD44、SF联合检测诊断AML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2.93%、80.61%、81.67。结论 MDS、AML患者血清LDH、可溶性CD44、SF水平升高,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MDS、AML的临床诊断效能。
- 刘元军青胜兰徐锋周婕张娜
- 关键词:可溶性CD44铁蛋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分析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感染特点,并探讨抗感染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60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能够明确感染部位42例(占70.00%),不能明确感染部位者18例(占30.00%),前三位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占45.24%)、血液(占14.29%)及肛周(占9.52%);病原菌检出36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8.33%,革兰阳性球菌占30.56%,真菌占11.11%。降阶梯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升阶梯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升阶梯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升阶梯治疗组(均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感染部位不明确患者占有较高比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升阶梯治疗可能延误抗感染时机,延长感染控制时间及增加感染相关病死率,亚胺培南为基础的降阶梯抗感染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 杨福冬青胜兰徐锋周婕张娜刘元军傅媛媛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发热降阶梯治疗
- 8例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8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8例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归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7男1女,患者平均年龄为(46.13?16.65)岁;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100%)、淋巴结大(50%)、肝脏肿大(50%)等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以血细胞减少(100%)、铁蛋白升高(100%)、乳酸脱氢酶升高(87.5%)、甘油三酯升高(75%)、纤维蛋白原降低(37.5%)、可溶性CD25升高(87.5%)、NK细胞活性降低(75%)。比较肿瘤、感染2组HPS患者初诊时各实验室指标HB、Ferr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EB病毒感染与非EB病毒感染2组HPS患者初诊时各实验室指标WBC、HB、PLT、Ferr、LDH、TG、FB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2组HPS患者初诊时各实验室指标Ferr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S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因多种多样;高铁蛋白水平的患者预后不佳。
- 邹文婷青胜兰张娜阳毅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
- 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以及与T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TP 53突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MDS病人共52例,所有病人按照入院先后及适应证分为A组(地西他滨20 mg/d×5 d)28例、B组(地西他滨10 mg/d×10 d)24例,比较2组6周期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地西他滨疗效与TP 53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39.3%,B组总有效率为37.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4级血小板减少、3~4级贫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感染、肝脏受损、发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 53突变型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TP 53野生型组有效率为12.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西他滨20 mg/d×5 d和地西他滨10 mg/d×10 d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TP 53突变型病人对地西他滨的反应率明显高于野生型。
- 张娜周婕徐锋邹文婷程丽华傅媛媛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有效率
- BRCA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13年
- 目的探讨BRCA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和20例瘤周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CA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瘤周正常组织的表达,分析BRCA1表达与患者临床特点以及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BRCA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BRCA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瘤周正常组织(χ2=4.047,P<0.05);BRCA1表达阴性组的2年生存率高于阳性组(P<0.05)。病变部位、临床分期、BRCA1表达、国际预后指数是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变量。结论 BRCA1表达降低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有关,BRCA1可作为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 张娜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RCA1蛋白生存率
- miR-181a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疗效预测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81a表达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6个月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确诊并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95例CML-CP患者,收集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提取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181a的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miR-181a表达的变化,并分析与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6个月后获得临床反应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获得6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的因素。结果治疗前CML-C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81a表达水平为0.73±0.26,中位表达水平为0.72,治疗3个月、6个月后miR-181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逐渐升高(P<0.05)。48例患者miR-181a表达量≤0.72,为低表达组,其余47例为高表达组。低表达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CCyR获得率为77.08%(37/48),高于高表达组(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单个核细胞miR-181a表达水平是CML-CP患者治疗6个月获得CCy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可上调CML-C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81a表达水平,并且治疗前miR-181a低表达者伊马替尼早期反应性更好,可能是影响早期伊马替尼治疗反应的独立因素。
- 张娜程丽华邹文婷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
- 地西他滨联合维生素C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
- 2024年
- 目的:评估地西他滨联合维生素C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初诊MDS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不同化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应用地西他滨联合维生素C方案治疗,对照组(40例)单独应用地西他滨治疗,评估两组疗效。所有患者进行MDS相关突变基因检测,分析突变基因特点及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反应率高于对照组(76.32%vs55.00%,P<0.05)。MDS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为71.79%,TET2突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0%vs 55.56%,P<0.05)。结论:MDS患者易发生基因突变,地西他滨联合维生素C较单独应用地西他滨治疗MDS临床疗效更显著,且反应应答率高,其机制可能与维生素C激活肿瘤细胞TET2的表达,增强去甲基化作用有关。
- 杨福冬程丽华徐锋张娜周婕傅媛媛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维生素C基因突变
- MYC/BCL-2蛋白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MYC/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2021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新诊断(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76和52例;18~60、61~74、≥75岁患者分别为60、48和20例。根据患者的MYC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将其分为DE-DLBCL组(n=63,BCL-2蛋白表达水平>50%且MYC蛋白表达水平>40%)和非DE-DLBCL组(n=65,不满足DE-DLBCL的诊断标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临床资料。DLBC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采用R(利妥昔单抗)-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或CHOP样方案,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3月15日。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者不同临床特征的构成比进行比较;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2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与非DE-DLBCL组患者比较,DE-DLBCL组中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69.8%(44/63)比52.3%(35/6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PS)评分≥2分[93.7%(59/63)比72.3%(47/6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50 U/L[61.9%(39/63)比36.9%(24/65)],中枢神经系统(CNS)-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88.9%(56/63)比64.6%(42/65)]、肿瘤包块直径≥7.5 cm[44.4%(28/63)比21.5%(14/65)]、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亚型[84.1%(53/63)比61.5%(40/65)]、P53阳性[65.1%(41/63)比36.9%(24/65)]患者的比例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10.239、7.988、10.505、7.614、8.217、10.148,P=0.042、0.001、0.005、0.001、0.006、0.004、0.001)。②与非DE-DLBCL组患者比较,DE-DLBCL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68.3%(43/63)比84.6%(55/65)]、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期[29.0个月(95%CI:22.3~35.6个月)比未达到(95%CI:64.2~100.0个月)]、中位
- 程丽华杨福冬张娜周婕
- 关键词:原癌基因蛋白质C-MYC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2
-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产科实习护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024年
- 目的 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产科实习护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产科实习护生66名为研究对象。应用目的抽样法,将2021年1—6月入科的实习护生定义为对照组(33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将2021年7—12月入科的实习护生定义为试验组(33名),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比两组实习护生教学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成绩、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 教学后,试验组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操作技能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产科实习护生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很高,可以帮助实习护生在短时间内夯实理论知识,锻炼专业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对实习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促进性培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李兴亭蒲春容陈蕾张娜尹君樊祯翠
- 关键词:产科实习护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