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优

作品数:42 被引量:312H指数:10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2篇心肌
  • 17篇心肌梗死
  • 17篇梗死
  • 12篇动脉
  • 11篇冠状
  • 11篇冠状动脉
  • 10篇型心
  • 9篇介入
  • 8篇血管
  • 7篇综合征
  • 6篇心电
  • 6篇替罗非班
  • 6篇介入治疗
  • 6篇经皮冠状动脉...
  • 6篇冠状动脉介入
  • 6篇ST段
  • 6篇ST段抬高
  • 5篇血栓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冠脉

机构

  • 30篇郑州大学
  • 16篇河南省人民医...
  • 8篇北京大学
  • 8篇河南省胸科医...
  • 7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河南大学
  • 3篇郑州市中心医...
  • 2篇河南中医药大...
  • 2篇新乡医学院第...
  • 2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郑州市第七人...

作者

  • 41篇张优
  • 36篇高传玉
  • 21篇李牧蔚
  • 19篇王宪沛
  • 11篇胡大一
  • 8篇齐大屯
  • 7篇朱中玉
  • 7篇戴国友
  • 7篇肖文涛
  • 6篇刘静静
  • 5篇杨曙艳
  • 5篇晏娟娟
  • 5篇杨宏辉
  • 4篇王现青
  • 4篇程倩倩
  • 3篇陈岩
  • 3篇黄克钧
  • 3篇王丽霞
  • 3篇程冠昌
  • 3篇张琳

传媒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7篇中华实用诊断...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心电与循环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 1篇中华心脏与心...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栓抽吸术对急性STEMI患者QTc间期和预后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QTc间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采用EXPORT导管血栓抽吸术治疗的前壁STEMI患者作为血栓抽吸组,并选择同期连续没有使用EXPORT导管血栓抽吸术的80例前壁STEMI患者作为非血栓抽吸组。对比分析两组STEMI患者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心电图QTc间期变化,血浆肌钙蛋白I峰值时间,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临床预后。结果与非血栓抽吸组比较,血栓抽吸组QTc间期和肌钙蛋白峰值时间明显缩短,峰值明显下降(P<0.05);PCI结束时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5);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略有减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术可缩短STEMI患者QTc间期,但对住院期间和PCI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预后无明显改善。
杨曙艳李牧蔚刘伟利王宪沛张优齐大屯胡大一高传玉
关键词: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血栓抽吸QTC间期预后
血管紧张素(1-7)对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3组:(1)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组(ADR—DCM组,n=25),阿霉素2.5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10周。(2)阿霉素扩张型心肌病+Ang(1—7)治疗组[Ang(1—7)组,n=25],阿霉素给药方式及剂量同前,同时Ang(1-7)用Alzet2006型微量泵以24μg·kg^-1·h^-1速度持续腹腔泵入。(3)正常对照组(n=10)。12周时进行超声和血液动力学检测,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放免法检测外周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检测心肌病理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中促凋亡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的表达。结果Ang(1-7)组病死率明显低于ADR—DCM组(16%比40%,P〈0.01)。ADR—DCM组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及左心室压力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ng(1-7)组大鼠LVESD、LVEDD及LVEDP均明显低于ADR—DCM组(P均〈0.01),FS及±dp/dt明显高于ADR—DCM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g(1—7)组大鼠LVESD、LVEDD及LVEDP仍较高(P均〈0.01),FS及±dp/dt仍较低(P均〈0.01)。ADR—DCM组大鼠左心室心肌MDA含量及血浆AngⅡ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在Ang(1-7)组MDA及AngⅡ浓度显著低于ADR—DCM组(P〈0.01),但仍高�
刘洪智高传玉王现青付海霞杨宏辉王宪沛刘煜昊李牧蔚牛振民戴国友齐大屯张优
关键词:心肌疾病表柔比星血管紧张素类细胞凋亡
STEMI患者溶栓前后Tp-ec、Tp-e/QT值变化和意义探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溶栓前后不同时期校正QT间期(QTc)、校正Tp-e间期(Tp-ec)、Tp-e/QT比值等指标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STEMI患者213例,其中瑞替普酶溶栓76例(36%),临床判断再通57例(75%)为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2周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治疗,分别测算溶栓前、溶栓后(7±1)d和(30±3)d梗死相关和非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Tp-e/QT比值,并进行比较;随访1个月内MAE情况。另以6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1溶栓前试验组梗死相关和非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均增大(均P<0.05),且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1周QTc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即回落至正常水平,溶栓后1周、1个月时Tp-ec和Tp-e/QT较前一期相同导联显著减小(P<0.05),且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Tp-ec溶栓后1个月时在非梗死相关导联回复正常。2试验组以溶栓前梗死相关导联QTc 440ms作为节点分组,1个月内组间MA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以溶栓前梗死相关导联Tp-ec 100ms和Tp-e/QT比值0.25作为节点分组,1个月组间MAE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EMI患者溶栓前Tp-ec、Tp-e/QT比值的变化与1个月MAE的发生相关。
杨曙艳王宪沛肖文涛晏娟娟李牧蔚张优刘静静戴国友胡大一高传玉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血栓溶解疗法临床预后
早发冠心病发病机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早发冠心病是指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生于青年的冠心病,多伴有家族史,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人们试图从基因多态性的角度揭示早发冠心病的发生,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目前对早发冠心病致病基因的寻找大多集中在内皮损伤、炎性反应、脂质代谢异常、血栓形成等主要发病机制,现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拟从发病机制的角度论述多种类型的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雷悦云邵磊高传玉张优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发病机制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河南省不同级别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灌注治疗现状和干预评价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病的一种急危重症。治疗重在及早开通闭塞血管,...
张优
关键词:再灌注治疗临床干预
双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99)Tc^m-MIBI/^(18)F-FD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双核素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49例,冠脉造影后分为A组(行PCI术,25例)与B组(行药物保守治疗,24例)。术前行双核素检查,根据梗死区有无存活心肌分为有存活心肌组(31例)与无存活心肌组(18例)。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行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 (1)无存活心肌组:术后1、3个月LVEF值较术前均无改善(P>0.05)。(2)有存活心肌组:行PCI术者术后3个月LVEF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优于行药物保守治疗者(P<0.05)。行药物治疗者术后1、3个月LVEF值较术前无改善(P>0.05)。结论双核素评价AMI患者存活心肌,能预测延迟PCI治疗后室壁功能改善情况,为治疗决策选择提供依据。
刘静静高传玉王宪沛张优肖文涛
关键词:存活心肌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不同类型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自体骨髓干细胞(BMCs)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急性期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随机分成单个核细胞(MNCs)移植组(n=19)、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组(n=21)和对照组(n=25),MNC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在PCI术后均通过大腔导管冠状动脉内分别注入等量MNCs、MSCs和生理盐水。随访3个月观察不同类型BMCs移植对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并记录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①术后3个月时仅MSCs移植组LVEDd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5),而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个月时仅MSCs移植组LVEF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而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移植组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且移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3个月时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5),但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恶性心血管事件在移植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移植对AMI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和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优于MNCs,且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肖文涛高传玉武新宇寇洁张优晏娟娟刘静静
关键词:细胞移植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过程中的高水平血小板聚集率(>40%),及其与临床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满足术后12 h血小板聚集率>40%的共140例,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组72例,未应用替罗非班的对照组68例.替罗非班的应用方法为PCI术后即刻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3 min注完),然后以0.1 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36 h.所有患者均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酐(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7 d、30 d和6个月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术)和出血事件.结果 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7 d、30 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vs 1.5%,P>0.05;6.9%vs 4.4%,P>0.05);6个月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9.4%vs7.4%,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11.1%vs 7.4%,P>0.05),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行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替罗非班应用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率处于较高水平(40%以上)者,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
赵香梅高传玉张宾张优
关键词: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小板聚集率替罗非班
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对比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河南STEMI注册登记研究在河南省66家医院总共入选的5 479例STEMI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溶栓药物情况,分为尿激酶原组( n=638)和瑞替普酶组( n=702)。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入院时信息、院内治疗情况等。比较两组临床再通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或放弃治疗、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缺血性卒中)和溶栓后出血情况。出血采用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制定的出血分级。 结果: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组STEMI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1.8(53.2,69.0)和62.6(52.1,69.8)岁,女性分别占23%(147/638)和25.1%(176/7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组患者的临床再通率相似[82.1%(524/638)比84.9%(596/702), P=0.172],两组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分别为194.5(135.0,290.0)min和190.0(126.0,292.0)min,溶通的时间分别为95.0(67.5,120.0)min和95.0(71.0,119.0)min。两组以上时间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尿激酶原组和瑞替普酶组的住院病死率[5.5%(35/638)比5.1%(36/702), P=0.770],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比例[8.9%(57/638)比7.7%(54/702), P=0.410],住院MACCE的发生率[13.0%(83/638)比10.4%(73/702), P=0.13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瑞替普酶组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原组[7.8%(55/702)比3.8%(24/638), P=0.002]。进一步分析发现,瑞替普酶组口腔出血和BARC 1~2级出血的比例较尿激酶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而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相似[0.6%(4/638)比0.4%(3/702), P=0.715]。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调整基线资料后,两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结果与调整前一致。对于住院病死
张优王山高传玉刘馨允程倩倩张军慧齐大屯王宪沛朱中玉李牧蔚胡大一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栓溶解疗法出血
心脑血管病共同危险因素评估、检测及干预的专家共识被引量:38
2021年
心脑血管有共同的致病因素,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和吸烟四大危险因素可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发现、确定和管理高危人群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
王宪沛高传玉高传玉张优李牧蔚鲁平张优齐大屯王山鲁平倪占玲鲁平赵秋平张振香齐大屯张金盈赵洛沙戴国友王霞倪占玲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心血管病分会河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河南省医院管理学会高血压分会河南省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心血管病分会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预防和康复分会《中华实用诊断和治疗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