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立伟
- 作品数:27 被引量:707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东北地区逐日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方法应用研究被引量:161
- 2003年
- 针对作物生长动力模型区域应用时对高精度格点逐日气象要素输入值的需要 ,以东北地区为例 ,选用克立格法 (Kriging)、以经纬度分布方向为权重的距离权重反比法 (IDW )及带高度梯度订正的距离权重反比法 (GIDW) 3种插值方法进行有限气象站点 4~ 1 0月逐日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并进行插值的统计量分析和估值的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对温度而言 ,GIDW方法估值精度较高 ,插值结果的平滑程度适中 ,插值结果分布趋势也较为接近实际站点的分布。对降水而言 ,IDW估值精度高于Kriging ,而且插值结果的平滑程度较小 ,更适合于日降水量的空间插值。GIDW、IDW估值精度较高的原因是研究中考虑到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降水量的经向、纬向梯度、海拔高度梯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采用了根据气象要素经纬度方向确定权重 ,以及根据气象要素高度梯度年内变化进行高度订正的结果。
- 庄立伟王石立
- 关键词: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数值天气预报
- 基于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的低温冷害预报应用研究被引量:98
- 2003年
- 在田间试验资料基础上 ,采用改进的发育模型和分区作物参数 ,结合前人有关研究成果建立了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 ,并利用模型模拟了 1 2站 40年 ( 1 961~ 2 0 0 0年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确定抽雄期延迟天数为低温冷害指标 ,分析了历史低温冷害年及减产情况。模拟了典型冷害年和 40年气候平均的 0 .2 5°× 0 .2 5°网格点玉米生长发育过程 ,探讨了与区域气候模式结合进行低温冷害预报的方法。主要结论有 :①玉米发育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玉米发育期和发育期对低温冷害的响应 ,以抽雄期延迟天数为冷害指标评估的历史冷害发生状况基本符合历史实况。②模型有一定的模拟玉米生长量对低温冷害响应的能力 ,但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校正品种参数 ,完善模型。③利用GIS技术 ,结合区域化的作物参数运行区域作物模型 ,是作物模型区域化应用的一种解决方案。④东北玉米区域动力模型解释性好 ,根据确定的冷害指标 ,以区域气候模式输出结果驱动玉米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低温冷害 ,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 刘布春王石立庄立伟卢志光史学丽宋永佳
- 关键词:玉米
- 农业气象产量预测业务系统的研制被引量:16
- 1996年
- 农业气象产量预测业务系统(TheAgrometeorologicalYieldForecastingOperationalSystem,简称AYFOS)使用QuickBASIC、MS-C和汇编语言混合编写而成,采用下拉式和弹出式中文菜单提示、彩色光(亮)条选择的人机界面,提供在线帮助.系统软件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灵活,容错性好,产品图文并茂.系统功能齐全,包括数据管理、组建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思路记忆、模型实时预测与预测集成、产品输出管理和系统维护等主要功能模块.系统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软件特色,是一套比较客观、规范、通用的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软件.
- 庄立伟王馥棠王石立
- 关键词:农业气象计算机
- 东北玉米热量指数预测方法研究(Ⅰ)--热量指数与玉米产量被引量:29
- 2009年
- 利用东北地区典型站点1961-2005年气象资料和东北3省1961-2005年玉米产量资料,计算分析了东北不同地区玉米热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热量指数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热量指数出现显著升高的趋势,气候变暖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有有利的影响。热量指数较好地反映了玉米产量与环境温度的相关关系。因此,可通过对玉米热量指数的预测进行农作物低温冷害预测,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 郭建平庄立伟庄立伟
- 关键词:玉米热量指数
- 东北玉米热量指数预测方法研究(Ⅱ)--逐步回归预测方法被引量:11
- 2009年
- 利用1960-2005年74类大气环流资料,从玉米播种期的5月开始到8月,逐月滚动建立了东北3省典型站玉米热量指数的逐步回归模型。各月模型都能较好地预测该区玉米生长季内的热量状况。检验结果表明,通过运用滚动预报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玉米生长季内热量指数的准确率。
- 郭建平庄立伟庄立伟
- 关键词:玉米热量指数
- 基于WEBGIS的农业气象信息共享与发布技术应用研究被引量:40
- 2004年
- 依托全国气象部门观测台站通信网络 ,开展了基于WebGIS技术的农业气象信息共享与发布技术研究。根据气象行业标准和网络数据标准 ,对农业气象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 ,选用SQLServer 2 0 0 0建立了WebGIS应用系统所需的网络共享数据库 ,利用IIS、ArcIMS(InternetMapServer)构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WebGIS平台。采用JavaScript、ArcXML和ActiveX编程方式 ,结合ArcGIS和ArcIMSManager地理信息软件和管理工具 ,开发服务端的相关应用软件。在客户端实现了从属性到空间和空间到属性的农业气象信息双向查询以及农业气象信息专题地图分析功能 ,为用户提供详细、丰富。
- 庄立伟刘庚山王石立王建林
- 关键词:基于WEBIIS编程方式网络数据农业气象
- 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类型的地理分布被引量:43
- 2005年
- 根据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北方各县市冬小麦近5 0年的实际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冬小麦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和风险类型划分.以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不同减产率及其发生的概率和抗灾指数作为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指标.结果表明,产量灾损风险量化指标在北方冬麦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性和一定的连片性.在各风险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指数模式,提出了北方冬小麦产量灾损综合风险类型分类指标.根据分类指标将北方冬麦区划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类型,并进行了分类评述.分类结果表明,高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水土条件较差的陕、晋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平原部分地区;中风险类型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部和河南南部以及太行山区;低风险类型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较好的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和关中地区.
- 薛昌颖霍治国李世奎庄立伟王素艳侯婷婷叶彩玲
- 关键词:冬小麦地理分布
- 农业干旱识别和预测技术系统被引量:3
- 2000年
- 以农业干旱识别和预测模型为基础 ,选用 VB6和 Fortran软件 ,采用可视化、面向对象技术 ,在 Windows95/NT平台上 ,开发了农业干旱识别和预测技术系统 .
- 赵艳霞庄立伟王馥棠
- 关键词:农业干旱
- 网络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研究被引量:20
- 2004年
- 应用WebGIS技术,开展了网络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利用SQL Server2000建立了WebGIS应用系统所需的全国农业气象网络共享数据库。利用ArcIMS(Internet Map Server)4.0平台构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WebGIS服务器,实现了客户端的农业气象空间和属性数据交互查询和专题图分析功能。探讨了针对Internet网上发布需要的产量动态预报解决方案。基于WebGIS的农业气象信息共享技术将使农业气象信息直接、迅速、便捷、有效地传输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王石立庄立伟刘庚山王建林
- 关键词:网络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
- 中国小麦白粉病发生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被引量:59
- 2002年
- 根据全国 1 2 0个气象站点小麦拔节~成熟期间的多年平均 (1 971~ 1 998)旬≥ 0 .1 mm雨日出现机率、旬降雨量、旬平均相对湿度、旬平均温度、旬日照时数和白粉病病害资料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小麦白粉病发生地域分布划分为发生气候带 ( )和不发生气候带 ( )。 又分为常发气候亚带 ( A)、易发气候亚带 ( B)、次易发气候亚带 ( C)、偶发气候亚带 ( D)。 A分为冬小麦白粉病西南常发气候区 ( A1 )、冬小麦白粉病长江流域常发气候区 ( A2 )、冬小麦白粉病淮河流域常发气候区 ( A3 )共 3个区 ; B为冬小麦白粉病黄河流域易发气候区 ( B区 ) 1个区 ; C分为南方冬小麦白粉病次易发气候区 ( C1 )、北方春小麦白粉病次易发气候区 ( C2 )、北疆春小麦白粉病次易发气候区 ( C3 )、西藏南部冬春小麦白粉病次易发气候区 ( C4)共 4个区 ; D分为南方冬小麦白粉病偶发气候区 ( D1 )、北方春小麦白粉病偶发气候区 ( D2 )共 2个区。评述了不同气候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生态特征。该分区结果客观揭示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地域分布规律 ,是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小麦白粉病分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基础性工作。
- 霍治国陈林刘万才薛昌颖赵圣菊庄立伟
-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气候分区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