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春梅

作品数:36 被引量:20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2篇土壤
  • 11篇红壤
  • 7篇生态系统
  • 7篇数据集
  • 6篇水稻
  • 6篇坡地
  • 5篇稻田
  • 5篇红壤坡地
  • 5篇CERN
  • 4篇水稻产量
  • 4篇水资源
  • 4篇CO2通量
  • 3篇稻草覆盖
  • 3篇冬闲
  • 3篇杂交
  • 3篇杂交稻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含水量
  • 3篇丘陵区

机构

  • 36篇中国科学院亚...
  • 15篇中国科学院
  • 8篇桃源农田生态...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中国科学院成...
  • 5篇中国科学院华...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桃江县农业局

作者

  • 36篇尹春梅
  • 26篇谢小立
  • 9篇魏文学
  • 9篇陈安磊
  • 6篇王卫
  • 5篇何其华
  • 5篇蒋正德
  • 5篇王凯荣
  • 5篇姜峻
  • 5篇郭永平
  • 4篇张心昱
  • 4篇唐新斋
  • 4篇程一松
  • 4篇孙晓敏
  • 4篇朱治林
  • 4篇鲁志云
  • 4篇傅伟
  • 4篇杨风亭
  • 4篇刘文杰
  • 4篇林静慧

传媒

  • 10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杂交水稻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2010农业...
  • 1篇全国农业水土...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为探明长期(1995年开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通过2011年10月-2012年9月连续12个月23次径流水质动态分析,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坡地利用类型下径流水中氮素迁移特性及其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的年流失总量。结果表明:(1)径流水中氮素流失量随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径流水中氮素流失负荷为85.1-655.5g/hm2,大小顺序为农作〉油茶林〉湿地松〉草地〉自然林。(2)径流中氮素以无机态氮(DIN)为主,其中硝态氮是DIN的主要形态,占全氮的31.5%-54.8%,是铵态氮(NH+4-N)的1.8-5.8倍,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较低,仅占径流TN的10.1%-17.1%,远小于颗粒态氮(PN)所占全氮比值(21.4%-37.2%)。(3)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素年流失量分别为37.0-154.2g/hm2和28.1-249.6g/hm2,占各利用方式下氮流失总量的17.0%-77.1%,其中自然恢复林地所占比例最高(77.1%),而其他利用方式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素年流失量(17.0%-30.3%)远低于通过径流水流失的氮量(69.7%-83.0%)。总体来看,径流量是导致土地利用方式间氮迁移通量产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陈安磊王卫张文钊王飞尹春梅李雁勇魏文学谢小立
关键词:地表径流土地利用方式红壤坡地
稻田冬闲期CO_2气体排放的观测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亚热带红壤稻作区是华中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在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这一生态区域的碳循环过程的因素和机理,同时为进一步解释农田碳循环过程对温室气体CO2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静态箱式法对亚热带红壤性稻田长达约5个月的冬季休闲期(2005年11月—2006年4月)CO2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田间原位观测,并结合同步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红壤性稻田冬闲期CO2通量与近地面CO2体积分数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与地面稻田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对大气CO2体积分数的影响60%;CO2通量日变化规律基本为昼吸夜排:白天表现为田间杂草光合作用的结果,受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符合对数曲线,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夜晚则以呼吸过程为主,主要受温度的影响,CO2通量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其中气温和5cm地温最适宜用作于描述夜间CO2通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的指标。亚热带红壤性稻田生态系统在149d的休闲期内从大气中累积吸碳量(以CO2计)约4.03t·hm-2,表现为大气的碳汇。
尹春梅谢小立王凯荣
关键词:红壤性稻田冬闲期CO2通量静态箱法
不同灌溉条件对稻田土壤环境及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江南丘陵区4种不同灌溉条件对稻田的土壤环境及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稻田长期淹灌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蓄水能力,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氮素含...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灌溉条件土壤物理性质水稻产量
2005–2014年桃源站气象综合观测场土壤水热动态数据集被引量:1
2020年
土壤水热状况不仅对作物的生长、节水灌溉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也影响重大,这类高质量的长期野外监测数据尤为宝贵。湖南桃源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地处江南丘陵复合农业生态区,该区光、热、水和生物资源丰富,气候生产潜力高,复合农业经营发达,是我国传统的粮、油、猪、棉、麻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本文整理的2005–2014年土壤水热动态数据集采自桃源站气象综合观测场,样地的设置、数据的观测、采集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均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统一规范进行,数据内容包括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土壤分层温度动态、土壤热通量数据,同时还包括气温、降雨和相对空气湿度数据。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本数据集在CERN入库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加工和再次质控。本数据集对于研究亚热带红壤区域碳循环、土壤热储量、地表能量和水分输送、以及作物生长、调整作物布局、合理安排农事生产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尹春梅傅心赣陈春兰魏文学谢小立
关键词:土壤水热气温降雨监测数据
2004–2016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台站水中八大离子数据集被引量:1
2020年
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物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水环境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CERN 34个生态站2004–2016年地下水、静止地表水、流动地表水的八大离子(Ca2+、Mg2+、Na+、K+、HCO3-、CO32-、SO42-、Cl-)数据,包含了农田、草地、森林、荒漠、沼泽5类中国典型生态系统。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准确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整理后的数据格式更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数据集有助于认识各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变化特征。
黄丽朱治林唐新斋唐新斋袁国富孙晓敏张心昱常学向孙晓敏褚国伟戴冠华杜娟程一松褚国伟郭永平何其华傅伟郭小伟郭永平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来剑斌兰中东李猛李少伟李伟林静慧林永标刘文杰刘晓利苏宏新唐家良刘勇刚鲁志云路永正苏宏新唐家良汪金舫赵成义杨风亭
关键词:地下水生态站
灌溉模式对红壤稻田土壤环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为优化红壤丘陵区水稻生产的水分管理模式,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江南红壤丘陵区4种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的土壤环境及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环境方面,雨养稻田与模拟节水灌溉相比,水稻生育期白天平均土壤温度高0.3~0.5℃;长期淹灌红壤稻田土壤体积质量相对较低,土壤蓄水能力较强,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氮素质量分数的提高,淹灌表层(0~20cm)土壤全氮质量分数较雨养和湿灌分别高10.8%和8.8%,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高7.0%和6.1%。由于江南丘陵区降雨资源丰富,早稻期间雨量充沛,处理间早稻产量差异主要来自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环境尤其是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变;晚稻期间,水分则成为水稻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雨养区晚稻产量显著低于其他灌溉处理。相对于其他水分管理模式,红壤双季稻田淹水灌溉模式能够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灌溉土壤测定作物红壤丘陵区土壤环境
广东土种志——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集被引量:4
2018年
本数据集来源于199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广东土种志》。该书第一次较详细、系统、全面介绍了广东省212个土种的归属、名称,面积与分布、主要理化性状、典型剖面特征及其理化分析结果、生产性能及改良培肥途径等,是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主要成果之一。本数据集在进行系列标准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包括地点与土壤类型分布关系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分类关系的E-R数据模型,形成了具有16个土类、39个亚类、212个土种、212个典型剖面的700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可被广泛用于土地质量评估、环境效应研究、土壤碳储量研究等,对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尹春梅施建平潘恺魏文学
关键词:土壤调查
桃源县水稻产量的气候影响分析
为了解区域气候要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文通过长期定位稻田试验(1990-2005年),对湖南省桃源县早、晚稻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早稻产量与生育期尤其是抽穗至成熟这段时期大于10℃的有效积温之间呈显著...
尹春梅谢小立
关键词:水稻产量有效积温日照时数
文献传递
稻草覆盖对冬闲稻田二氧化碳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通过研究稻草覆盖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田间杂草生长的影响,探讨了亚热带红壤性稻田生态系统冬闲期稻草覆盖对CO2通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稻草覆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冬闲稻田的CO2通量:一是稻草覆盖对土壤温度有正效应,使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量显著增加,试验期间覆盖处理平均净排放1.99gCO2.m-2.d-1,而对照处理平均净吸收2.68gCO2.m-2.d-1,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二是稻草覆盖使田间杂草的生物量及其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显著减少,导致覆盖处理白天CO2排放量提高.稻草覆盖处理土壤表层(0~15cm)相对含水量比无覆盖处理提高了9%以上,但未对CO2通量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尹春梅谢小立王凯荣
关键词:稻草覆盖冬闲稻田CO2通量
湘北红壤坡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被演变
2015年
采用森林资源清查调查相关植被指标(Simpson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方法,对湘北红壤坡地恢复区和退化区近20年来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演变,生物生产力及碳平衡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恢复区植被在20年间经历了缓慢恢复、快速恢复和物种逐渐减少3个阶段,物种由32种增加至73种;退化区物种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再急剧减少3个阶段,物种由43种减少至27种。(2)恢复区草本的Simpson指数持续减少,灌木草本无明显规律,草本和灌木的物种均匀度呈降低态势,乔木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退化区草本各项多样性指标无明显变化趋势,灌木各项多样性指数均在稳步提高。(3)恢复区生物量和碳量稳步提高,2003─2012年间植被含碳量增加到原来的1.48倍;退化区生物量和含碳量总体下降,2003─2013年间植被含碳量从387 g·m-2降低到356.9 g·m-2。
李雁勇王卫谢小立尹春梅陈安磊
关键词:红壤坡地植被演替生态恢复生物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