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猛
- 作品数:54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星火计划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延怀盆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 张素欣宫猛王晓山单连君张子广
- 一次显著的黄骅井水位远场短临异常
- <正>2012年2月2日05时16分,在辽宁营口(40.49°N,122.41°E)发生了4.3级和4.1级地震,辽宁大部分地区有感。震前距震中直线距离468 km的河北省沧州市的黄骅井水位出现了显著的短临异常变化。营口...
- 张素欣张子广盛艳蕊宫猛冯向东
- 文献传递
-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河北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被引量:14
- 2015年
- 本文收集了河北及邻区174个宽频带地震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记录到的全球范围内体波震级6.0以上、共488个远震波形资料。利用H-k叠加搜索方法得到河北及邻区143个台站下方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及邻区地壳厚度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并与区域构造背景有较好的相关性,泊松比值在0.25上下变化,与全球的泊松比估计值相当。河北及邻区地壳厚度以太行山山脉为界呈现出东薄西厚的特征并与地表地形起伏呈正相关;山西地震带南北地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大同、宁武及安泽盆地地区泊松比值超过0.3;张—渤地震带的地壳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厚,泊松比值则表现为相对较强的横向变化。华北平原带的薄地壳和低泊松比值特征可能与华北克拉通拆沉作用相关联。
- 宫猛李信富张素欣罗燕曾祥芳刘丽
- 关键词:接收函数泊松比地壳厚度
- 沙城台波速比变化特征
- 地震波携带了地球内部的大量信息.在地震的孕育过程中,孕震区介质的物理状态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发生微破裂、扩容、塑性硬化及相变等,地震波通过震源区时,波速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利用波速比异常预测地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观测...
- 王亚茹王想宫猛郭蕾
- 关键词:地震波波速比
- 晋冀蒙交界区瑞利波速随时间变化特征
- 2014年
- 以冀晋蒙交界区为研究中心,利用2010年1月—2013年5月冀晋蒙交汇区部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资料,通过波形互相关,获取研究区内台站对之间瑞利波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获取的相对地震波速度变化可用于监测地壳内部物性介质的变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研究区瑞利波速度2011—2012年波动较大,可能是该时段环太平洋区强/大地震活动引起华北区应力场调整变化的反映,2013年后瑞利波速度变化基本在零值附近波动,表明研究区地下介质物性变化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 宫猛张素欣王想王亚茹
- 关键词:瑞利波波速变化
- 青藏高原东部基于噪声的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研究
-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分辨率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来研究该区域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从而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壳幔结构的不均匀性、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探索地震的孕育、发生的动力学等科学问题提供一些依据。通过收集青海...
- 宫猛李红谊徐小明李信富贾晋生
- 关键词:地震学
- 文献传递
-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邯郸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被引量:1
- 2016年
- 选取邯郸地震台网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资料,利用H—Kappa叠加搜索方法得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35.0°—38.0°N,112.5°—116.5°E)地震台站下方接收函数、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具有明显区域分布特征,以太行山脉为界,以西附近地区地壳厚度约38—41 km,以东的邯郸、邢台、河南地区地壳厚度约31—34 km,而山东地区地壳厚度略有增加,范围约32—35 km,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减薄的规律;泊松比均值约0.251,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当。
- 张丽晓闫俊岗宫猛
- 关键词:接收函数泊松比地壳厚度
- 唐山老震区40年地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基于唐山老震区40年的小震目录,利用传统的余震时序分析法,分析了余震序列的时间演化特征;依据强度分级原则,分析了不同强度的地震空间图像的时间演化特征。基于小震目录,分析了1996年以来的小震密集图像特征。参考多年来唐山地震的研究成果,对余震时空演化特征与构造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随着时间推移,其地震强度逐步减弱,地震频度逐渐降低;余震强度的起伏明显,主震发生后36年仍有5.0级地震发生;地震空间分布图像在1996年前后具有明显的差异分布特征。
- 张素欣王晓山陈婷宫猛单连君
- 关键词:余震序列
- 利用紫坪铺台阵资料确定2008年汶川M_W7.9地震起始破裂位置
- 2018年
-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W7.9大地震是我国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以来最大的破坏性地震,造成69 180人死亡、374 008人受伤、17 406人下落不明和1 000多万人口受灾,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震后,大量学者对本次大地震的孕震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虽说,这些研究让人们对汶川地震的震源机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在地震的发震时间和震源深度上却存在争议。例如,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位于6—20 km范围内,而发震时刻在14:27:57 s至14:28:04 s之间。因此,汶川地震起始破裂参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宫猛郭蕾王想王亚茹
- 关键词:破坏性地震汶川地震台阵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震源深度
- 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四川盆地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 本文收集了四川省地震台网59个地震台站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陕西省地震台网57个地震台站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和甘肃省地震台网21个地震台站2012年4月到2012年11月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通过计算所...
- 周铭宫猛徐朝繁
- 关键词:地震学地壳结构群速度相速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