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雪

作品数:18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学者
  • 4篇晚清
  • 3篇文化
  • 3篇小说
  • 2篇学问
  • 2篇学者简介
  • 2篇寓言
  • 2篇晚清小说
  • 2篇维新
  • 2篇考论
  • 2篇《经典常谈》
  • 1篇大学之道
  • 1篇地记
  • 1篇新闻
  • 1篇新闻史
  • 1篇新闻追踪
  • 1篇心态
  • 1篇喧哗
  • 1篇学人
  • 1篇学术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7篇宋雪
  • 1篇周述雅
  • 1篇杨玲

传媒

  • 3篇汉语言文学研...
  • 2篇北京大学研究...
  • 1篇文史知识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云梦学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国际汉学
  • 1篇扬子江文学评...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探寻古埃及文明——颜海英教授专访
2012年
【学者简介】颜海英,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埃及学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国际埃及学家协会会员。1994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埃及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出站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9月出席在剑桥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埃及学家大会。
宋雪杨玲
关键词:古埃及文明埃及学世界古代史历史学系学者简介古典文明
《经典常谈》的出版与四十年代文化生态被引量:2
2017年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抗战时期写于昆明和成都的一本七万馀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正文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篇,1942年国民图书出版社初版印行,后由文光书店多次再版,至今仍是一部长销书,
宋雪
关键词:《经典常谈》文化生态《说文解字》《诗经》《战国策》普及读物
语言接触与欧化语法--西方来华传教士和晚清语言革新
2017年
晚清西学东渐带来的异质语言接触,引起汉语的欧化。在"五四"之前,来华传教士的翻译、出版、教育等活动,已经对汉语的面貌产生影响。来华西人所用的白话,是一种不用典、接近口语、掺杂浅近文言,又有外来语法的特殊语体,在翻译文本和汉语教材中都有具体体现。由近代中西语言接触,可以细致探讨欧化语法带来的晚清语言革新,进而深化对新文学语言的研究。同时,利用西人文献时,还应注意区分欧化语法、"洋泾浜"式语病和汉语口语中的地道用法。
宋雪
关键词:传教士语言接触欧化语法
瑞士学者王克私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2021年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和胡适分别提出"中国的文艺复兴"说,借西学资源阐释中国学术思想。"文艺复兴"概念源自西方,在华西方学者的观察与言说,则提供了中西交流中的另一种视角。瑞士学者王克私将新文化运动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就此展开系统的学术论述,并在燕京大学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延伸,体现出立足现实的时代意识和学术旨趣。中西学人围绕这一话题的对话与互动,也反映出近代"西史东渐"背景下知识谱系建构中的多元图景。
宋雪
《经典常谈》的战时写作与学人知识互动被引量:2
2018年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期间写就的一部古典文化普及读物。它脱胎于杨振声主持的教科书计划,同时也是一种战时文化写作。借用年谱、日记、回忆录等材料还原历史情境,追述这本书的写作缘起,考察具体成书环境与过程,能够体察作者学问上的积淀、学者之间的知识互动与战时环境中的学术坚守。
宋雪
关键词:《经典常谈》西南联大
“虫天世界”的国家寓言:晚清小说《蜗触蛮三国争地记》考论
2022年
作为时代文本的一环,小说汇集了特定历史时期整个社会集团的观念、知识、思想、审美诸要素,体现出复杂多元的文化图景。小说具有无限的虚构空间,又与政治社会的变动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同时具有记录历史和寄托情怀的双面意义。在众声喧哗的“转型时代”,晚清小说多有所寄寓,部分作品被称为“寓言小说”。寓言(allegory)本为一种文类,当其融入小说创作,也使作品带有深刻的政治或思想寄寓。
宋雪
关键词:晚清小说寓言小说众声喧哗
法制肇建时代的新闻追踪与社会观察——民初北京陈绳被害案背后的文化心态被引量:1
2015年
1913年8月30日凌晨发生在北京西城的陈绳被害案,案情曲折离奇,审理中又出现翻供和律师更易,从地方检察厅上诉到高等审判厅,并引起军法界关注,高等厅开庭21次方宣判结案,是为民初一桩巨案。该案牵涉到前清尚书陈璧,著名律师汪有龄、刘崇佑和黄远庸担任辩护人,在新闻报道和市井传闻中还卷入了权力、政党、凶杀、绯闻等因素,引起时人持续关注,京、沪报纸不断刊载案件进展,且多以小说笔法摹写其事。民兴社将其改编成新剧搬上舞台,又引起了当事人和剧社的民事纠纷。借助报刊、档案、年谱、书信材料还原现场,该案一方面可作为法制史和新闻史上的典范案例,另一方面也可折射出民初社会心态和市民文化趣味。
宋雪
关键词:新闻史市民文化
闺媛与国事:戊戌六君子遗孀的生命际遇
2020年
戊戌六君子死难以后,身后未亡人的故事,长期以来只是模糊的身影,少有研究者集中关注。在慷慨壮烈的志士书写背后,她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抉择,集中体现了新旧道德之间的角力以及变局时代"贤媛"角色的艰难转型。借助报刊、文集、日记、年谱、地方志、回忆录等材料返回历史现场,在公众目光和新闻舆论之外,钩沉六君子遗孀们的个体生命历程,梳理这些湮没在百年时光中的女性故事,能够发掘清季闺媛与国事之间的历史张力,展现文本背后的创伤书写与历史记忆。
宋雪
关键词:戊戌维新女性故事
故事·学问·情怀--陈平原教授的大学研究与教育关注
2022年
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重量级学者,陈平原在主业“文学研究”之外,还不时涉足“大学话题”,从1996年与夏晓虹合编《北大旧事》算起,在二十余年间,探寻百年中国大学的历史与精神,关注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进程,叩问理想中的“大学之道”,不断为学界贡献新作,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推进。这些作品,包括经过修订和重排,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的“大学五书”系列(《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老北大的故事》《大学新语》),以及《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花开叶落中文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怀想中大》(花城出版社2014年)、《阅读·大学·中文系》(花城出版社2017年)等多种著述。其中既有专业论作,也有随笔小品,以及兼而有之的“第三种笔墨”。借由这些文字,与历史进行对话,也展现出人文学者的社会观察与自我期许。
宋雪
关键词:三联书店大学之道人文学者
齐鲁大学与五四运动考论被引量:5
2017年
在山东学界的五四运动中,齐鲁大学居于领导地位。同时,作为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大学,齐大的历史也折射出教会教育、民族意识和现代精神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在五四运动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依据档案、报刊、电文和回忆录,还原历史现场,考察齐大与当局的关系变化和校方对学生运动的立场转变,亦可借此考求齐鲁大学在五四前后的诸多历史面向。
宋雪
关键词:五四运动民族意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