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吴舒洁

吴舒洁

作品数:25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文学
  • 4篇代文
  • 4篇当代文学
  • 4篇左翼
  • 4篇写作
  • 3篇大众化
  • 3篇知识分子
  • 3篇主义
  • 3篇文化
  • 3篇文学研究
  • 3篇无产阶级文学
  • 3篇阶级
  • 2篇电影
  • 2篇新民主主义
  • 2篇史料
  • 2篇左翼文学
  • 2篇写作实践
  • 2篇民主
  • 2篇民主主义
  • 2篇光复

机构

  • 17篇厦门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4篇吴舒洁

传媒

  • 4篇文艺理论与批...
  • 4篇台湾研究集刊
  • 3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学评论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华文文学
  • 1篇漳州职业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启蒙的遗产与失败者的再出发——从《雪盲》看保钓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被引量:4
2014年
郭松棻的小说《雪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小说深入刻画了知识分子主体与家国历史之间的关系,在与鲁迅文本的互文书写中表达了一代保钓知识分子对于革命、启蒙与理想的认知与反思。这篇小说通过三位知识分子在"立志"与"沉沦"之间的复杂命运关联,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鲁迅式的寂寞,正是这种失败者的寂寞使写作主体得以摆脱宿命式的自叹自怜,向熙攘的人间求得重新出发的可能性。
吴舒洁
关键词:保钓运动启蒙
浅论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被引量:2
2007年
史料研究对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文学史的史料包括档案文件、私人笔录、报刊杂志、口述材料等,如何进一步推进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并且恰当的运用于文学史研究中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吴舒洁
关键词:史料当代文学史学科建设
“市镇小知识分子”的家国伦理--试论陈映真早期的家庭书写被引量:5
2020年
陈映真将自己早期的创作定位为“市镇小知识分子”的写作。这一特性突出地体现于他最早的三篇以“家”为题材的小说中,即《家》《故乡》《死者》。在这三篇小说中,“家”构成了个人与历史联结的中介,表现出封建性、殖民性(或半殖民性)与市民性对于主体的历史规定性。这些小说虽然表面上借用了现代主义“异乡人”的叙事模式,实际上却具有初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揭示出战后台湾市民社会的畸形构造,以及知识主体所置身的历史条件。
吴舒洁
关键词:市民社会
“旧的东西中的新的东西的诞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中丁玲“转变”的辩证法被引量:8
2021年
1931年夏天丁玲创作的《水》被认为是其"向左转"的标志性作品。这一被命名的过程,乃是丁玲的自我改造与"左联"的组织化运动合力构造的结果。冯雪峰等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对《水》进行解读,使"十一月决议"获得了具体化的实践,从而重新阐释了"同路人"与无产阶级文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新情势下的左翼文化斗争建立了新的论述空间与实践路径。
吴舒洁
关键词:无产阶级文学
海峡两岸对话与跨界融合——“台湾地区文学研究的两岸拓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台湾文学研究在海峡两岸对话中发展、在海峡两岸融合中创新。无论是人员的往来互访,还是研究视野与方法的相互借鉴,中国台湾文学研究的推进离不开海峡两岸学界的交流与碰撞。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21年12月3-5日举办“台湾地区文学研究的两岸拓展”学术研讨会。会议设置了“两岸文学文化交流50年”、“文协”百年与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视野中的台湾文学”、“台湾地区文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野”、“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的赓续与创造性转化”等议题,展现了组织台湾地区文学研究新队伍、探寻研究新路径的自觉。
刘畅吴舒洁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民族与阶级视野中的“甲申史论——“明亡三百年”与194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被引量:2
2010年
1944年是明朝灭亡三百年的纪念。中共组织了柳亚子、郭沫若、翦伯赞等史学家撰写了一批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文章。这些被纳入中共意识形态宣传的史学丈章,却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政治取向,反映出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抗战局势中对于历史和政治之间的不同阐释。其中,如何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重述历史时的核心问题,但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暴露出了唯物史观在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时的内在紧张。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民”作为历史推动力的发现,一方面使得历史研究具有了回应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如何寻找到真正的历史行动主体,也需要在现实政治中获得新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
吴舒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甲申三百年祭》宪政运动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写作”如何可能——再探“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被引量:6
2019年
丁玲的"向左转"不仅在于政治立场的转变,更具体表现在写作形态的变化上。她在1930年代以《水》为代表的"大众化"写作,深刻内在于"左联"的政治运动与文艺组织中。通过对"写什么"及"怎么写"的不断探索,丁玲将写作落实为一种政治实践,在写作中重塑主体与大众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丁玲自觉进入"无产阶级文学"的写作轨道,但也因为1930年代革命政治的局限,写作主体未能真正克服其与革命主体之间的分裂,从而形成了丁玲革命写作中的两副笔墨。
吴舒洁
关键词:写作无产阶级文学
“新剧过台湾”的现代性悖论——以厦门通俗教育社为线索被引量:2
2019年
1923—1925年间台湾最早的新剧演出团体"鼎新社"和"星光演剧研究会"成立,这两个社团的发起者受厦门通俗教育社影响,引进新剧剧本及演出方式,推动了台湾新剧运动的兴起。厦门通俗教育社代表民初厦门的新剧活动,其结合着地方精英领导的社会教育和近代市政建设,使演剧充分介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现代文化的启蒙借助于传统的人情社会得以施行。而当新剧被引进台湾后,因缺乏现代与传统、精英与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最终归于失败。两岸新剧活动的差异为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吴舒洁
《重放的鲜花》与“拨乱反正”被引量:5
2011年
"新时期文学"往往被视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当代文学在"文革"结束后获得的一个新的话语起点。在关于"新时期文学"的话语叙事中,"思想解放"成为了其基本声调,"新时期"意味着从"林彪、‘四人帮’所制造的现代迷信"中解放出来①,开始一个"拨乱反正"的社会集体实践过程。
吴舒洁
关键词:拨乱反正新时期文学中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迷信
“光复事件”与中国想象--读陈映真《乡村的教师》
2017年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从日本殖民地回归祖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中的一省。光复给台湾人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也带来了新的政治与文化上的冲击。当时台湾本土精英的代表林茂生曾提出台湾光复具有三大意义:
吴舒洁
关键词:台湾光复教师乡村中国行政区划回归祖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