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尧
- 作品数:62 被引量:207H指数:7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远端肺血管发育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远端肺血管发育的评估手段及指标。方法:对47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A组)进行3DCE—MRA及超声心动和术中测量,将MRA测量结果与术前心动超声及术中测量值进行组内比较;选择其中15例(B组)和另外5例同年龄组原发病为非心源性且对心脏及肺血管发育无直接影响的开胸手术患者(C组)进行肺组织活检,形态半定量测量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APSC)、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MAN)、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肺细小动脉数(AAR)。将B组与C组病理学检测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在B组中将MRA可显示的肺血管分枝级数与病理学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内比较,3DCE-MRA测量值与术中测量值及超声心动测得值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MT%和M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SC、MAN、AAR差异明显(P〈0.01);B组内肺动脉分枝级数与APSC、MAN呈正相关(P〈0.01),与AAR呈负相关(P〈0.01),与Mc Goon比值和PAI呈正相关(P〈0.05)。结论.3DCE—MRA对于肺血管发育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基本可以替代有创的心导管检查,其所测量的Mc Goon比值和PAI指数和显示的肺动脉分枝级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围术期并发症的预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刘戈刘学刚张雷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
-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肺血管
- 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切除食管中上段癌61例
- 2001年
- 目的 :总结食管中上段癌患者行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术的经验。方法 :对 6 1例食管中上段癌患者手术入路、吻合方法进行改良 ,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术后早期流质管饲等。结果 :术后并发症 10例 ,无死亡。主要并发症 :吻合口瘘 5例 ;肺部并发症 2例 ;喉返神经麻痹 7例。无吻合口狭窄。结论 :手术入路改进后 ,创伤小 ,出血少 ,恢复快 ,操作简单 ;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早期流质管饲 ,可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 ,补充营养 ;该方法是切除食管中上段癌的理想方法。
- 刘以尧周晓李亚伟
- 关键词:食管肿瘤术式
-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CHD患者按病种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实施改良缺血后处理;对照组行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T1)、主动脉开放前(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术后6h(T4)、术后24h(L)、术后72h(T6)、术后6d(T7)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1)对照组在T3~T6时点cTnI、CK含量及T3~T4时点MDA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2)实验组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缺血后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肌,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 张雷刘学刚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刘戈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乌司他丁腺苷先天性心脏病心肌保护
- 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远端肺血管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 2011年
- 目的:观察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远端肺细小动脉的病理学形态变化特点。方法:对28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研究组)及28例同年龄非心源性且对心脏及肺血管发育无直接影响疾病开胸手术的患者(对照组),于开胸后取右肺中叶小块肺组织约1 cm×1 cm×1 cm,Weihgt弹性纤维+Van Gieson染色,光学显微镜连接生物医学图像分析,选择直径≤100μm、断面较圆整的5支肺细小动脉测量外径、内径,取平均值后计算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MTPA),并计算肺细小动脉的血管总面积(外弹力板以内)、血管腔面积(内膜表面以内)、血管壁面积(外弹力板与内膜表面之间)、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血管腔面积/血管总面积(EA/TA)、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APSC)。结果:研究组肺细小动脉外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肺细小动脉内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细小动脉mMTPA、WA/TA和APS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肺细小动脉中膜変薄、管腔扩张、APSC减少。
- 王康武刘学刚刘戈张雷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
- 关键词:心脏病先天性肺动脉疾病病理形态
- 食管癌切除管状吻合器消化道重建392例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总结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管状吻合器行消化道重建的效果。方法:对392例食管癌切除后应用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胃端侧吻合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0.5%),均经营养支持,充分引流,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7例(1.7%),经食管扩张或支架好转。结论:应用吻合器行食管胃端侧吻合术效果可靠,操作方便。
- 李小军宋超刘戈刘学刚王祖义刘以尧
- 关键词:食管肿瘤消化道重建吻合器
- 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1 2例心脏黏液瘤通过病史、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 ,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瘤体切除。结果 :全组无手术和围术期死亡 ,随访 0 .1~ 6年 ,未见瘤体复发和远处种植转移 ,心功能恢复到Ⅰ级 (NYHA)。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脏黏液瘤的最有效方法 。
- 唐震刘学刚史向前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
- 关键词:心脏肿瘤黏液瘤体外循环
- 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CEAmRNA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CEAmRNA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 c...
- 王祖义汪国文刘学刚唐震史向前李小军刘以尧段贵新施慈欣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阳性表达
- 文献传递
- CD31与CD34显示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和CD34在显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血管密度(MVD)中的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Weidner计数标准检测CD31和CD34在57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31和CD34显示的MVD结果分别为(29.7±12.1)条和(38.2±12.7)条,范围分别是10~61条和19~76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相关性良好(P<0.05);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MVD计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用ElivisionTM plus法,CD34染色效果优于CD31,更适合于临床应用;CD34和CD31 MVD计数显示其结果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 汪国文王祖义刘学刚唐震史向前李小军刘以尧王萍承泽农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CD31CD34微血管密度
- 双原发肺癌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双原发肺癌的临床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结合临床诊治体会及文献回顾性分析双原发肺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对8例诊断为双原发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男性6例,女性2例。同时性双原发肺癌2例,异时性双原发肺癌6例,根据肿瘤种类、肿瘤生长部位的不同和患者肺功能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5例采用规范的肺叶切除术即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除术,第二原发癌2例采用肺叶部分切除术,1例因肺功能较差未予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1例,1例第二原发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经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恢复良好。失访1例,1年生存1例,3年生存3例,5年生存1例,2例仍在随访中。结论双原发肺癌临床不易诊断,规范性肺叶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常规行放化疗,术后随访是发现双原发肺癌的主要手段。
- 王彪王祖义刘学刚唐震史向前刘以尧李小军段贵新
- 关键词:肺肿瘤手术治疗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失败后的手术治疗
- 2008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23例先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放置封堵器失败,4例介入治疗后封堵器移位。该27例在介入治疗失败后当日至3周内在体外循环下行封堵器取出术和(或)先心病纠治术。结果:手术效果满意,27例均未出现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封堵器移位是先心病介入治疗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紧急手术以避免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 刘戈刘学刚唐震史向前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
- 关键词:介入治疗心脏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