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典云
- 作品数:16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营市技师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 浅议技术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被引量:4
- 2006年
- 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数量限制的取消和关税的降低,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少数发达国家将技术贸易壁垒(TBT)当成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都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做好跨越TBT的工作,制定出相应对策。
- 任典云
-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
- 民营企业家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 2006年
-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肯定民营企业家贡献的同时,也应看到某些民营企业家成功背后的种种不正常交易。民营企业家犯罪有着深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的主客观原因。全社会要站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高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减少民营企业家犯罪。
- 任典云
- 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文采与滋味被引量:1
- 2005年
- 关于文采与滋味说的关系,六朝人一方面认为滋味来源于语言文句之内,是字句、结构、篇章的形态特征带来的美感;同时又强调滋味以语言形式为依托,但又不囿于语言,而是语言形式之外的、激发读者想象、联想的审美空间。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实则是密切相连的。这较典型地体现在刘勰关于隐秀关系的论述中。这种新认识与玄学崇本息末、“以无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汉语的诗性密切相联系。
- 曹丽芳任典云
- 关键词:文采滋味玄学
- 加强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 2006年
- 党内监督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施行,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新阶段。本文拟就加强党内监督谈几点看法。一、增强党内监督意识,提高党员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加强和健全党的监督机制,严肃党的纪律,这是保持我们党的性质,实现党的宗旨,提高执政水平,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内在要求。实行党内监督,尤其是对党员干部实行监督,是党章赋予党员的基本权利,而接受监督同样是党章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广大党员和各级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和相互监督的自觉性越强,监督的效果就越显著,民主集中制贯彻的效果就越好。近年来,党内监督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和相互监督的自觉性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自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党内监督的有效性。因此,全党必须从保证党和国家永不变色、长治久安的高度。
- 任典云
- 关键词:党内监督党员干部纪检部门人民群众抵御风险能力
- 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性质及作用初探被引量:2
- 2005年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性质是对战国时期文字使用的混乱情况和不规范局面进行的文字整理和规范工作。经过对秦文字和六国文字的整理与规范,汉字的使用有了更明确的标准,因此这一政策顺应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利于汉字的规范使用和健康发展。
- 曹丽芳任典云
- 关键词:秦始皇文字战国时期汉字
- 试论社会资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被引量:9
- 2006年
-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社会资本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文明的形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诸如保护公民权利、培养公民精神,政府依法行使行政权力,鼓励并支持社会建立各种非政府组织,重视发挥教育和媒体的作用等,来积聚大量社会资本。
- 任典云
- 关键词:社会资本和谐社会政治文明依法行政公民精神非政府组织
- 试论沈兼士先生对汉字构形学的贡献被引量:1
- 2008年
- 汉字构形学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是随着汉字学研究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学科。虽然这个学科刚刚建立,但其基本的理论构想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由沈兼士先生提了出来。沈兼士先生对传统语言文字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对汉字构形学的观点和看法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 曹丽芳任典云
- 关键词:沈兼士汉字构形学
- 企业文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相关性动态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作为企业最基本管理框架的组织结构和以企业整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都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企业生命周期中几个不同的阶段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动态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深化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化,提升了企业管理组织绩效。
- 任典云
- 关键词:企业文化
- 试论北宋党争下苏门词人的心态被引量:1
- 2011年
- 苏门词人最初大都抱有一种积极的参政意识入仕,但愈演愈烈的党争使他们的用世之心受到打击,也使苏门词人产生了畏惧诗祸、文祸的心理,用世之心日渐消退而归隐之心日趋增加,佛老思想成为他们在遭遇党争打击后新的精神寄托。
- 曹丽芳任典云
- 关键词:苏门词人北宋党争归隐心态
- 刍议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 2006年
-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面对21世纪的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教育要实现服务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始终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就如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作一初步分析和探索。一、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结构创新指个体产生各种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包括物质和观念的产品),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1、创新人才应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为创新人才提供坚实基础的知识底蕴。古人云:九层之台,起干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任典云
-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知识底蕴知识经济时代千里之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