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振东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东北冷涡
  • 3篇冷涡
  • 3篇暴雨
  • 2篇物理量
  • 2篇物理量诊断
  • 2篇降水
  • 2篇锋生
  • 1篇雨期
  • 1篇预报业务系统
  • 1篇灾害
  • 1篇灾害性
  • 1篇灾害性天气
  • 1篇灾害性天气预...
  • 1篇墒情
  • 1篇湿有效能量
  • 1篇矢量
  • 1篇水汽
  • 1篇松花江流域
  • 1篇台风
  • 1篇台风暴雨

机构

  • 13篇黑龙江省气象

作者

  • 13篇于振东
  • 8篇王明洁
  • 4篇孙永罡
  • 4篇金瑜
  • 3篇陈威
  • 3篇李帅
  • 3篇袁美英
  • 2篇高煜中
  • 1篇曹铁英
  • 1篇辛晓慧
  • 1篇宁波涛
  • 1篇范玉华
  • 1篇苍运奇
  • 1篇钟军
  • 1篇徐南平

传媒

  • 12篇黑龙江气象
  • 1篇气象

年份

  • 1篇1998
  • 5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 2篇199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湿有效能量分析单站暴雨
1994年
研究了显有效能量在暴雨过程中的转换与平锋。对在暴雨发生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利用预报暴雨的思路。
金瑜宁波涛于振东
关键词:湿有效能量暴雨降水预报
东亚区域气象要素的客观分析和物理量诊断
1995年
利用实时资料库中的高空地面资料,作东亚范围内气象要素的客观分析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及其图形输出,给黑龙江省的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于振东袁美英陈威李帅王明洁
关键词:气象要素物理量
6号台风暴雨的物理量诊断分析被引量:1
1995年
利用1994年7月12~14日高空和地面的观测资料,分别从暴雨产生的热力、动力、水汽等方面探讨暴雨的形成机制,通过多种的物理量场的诊断寻求更多的暴雨预报依据。
于振东王明洁李帅陈威
关键词:暴雨水汽锋生台风
松花江流域暴雨分析被引量:1
1995年
通过对1994年7月9~10日松花江流域暴雨的环流形势及气象要素场的分析,提出了此种暴雨的预报着眼点和指标.
袁美英于振东陈威李帅王明洁
关键词:暴雨辐合锋生降水分析松花江流域
东北冷涡加强减弱过程的涡度收支和动能诊断被引量:1
1998年
对东北冷涡加强和减弱阶段的涡度和动能的收支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加强还是减弱阶段,冷涡区域范围整层的涡度变化均很明显;涡度平衡方程中,散度项、水平平流项及余项均是主要项,正涡度的增长和减弱对冷涡加强和减弱有重要贡献;动能收支方程中的各项也有明显差异,且在对流层中上层均有较强的能量交换过程。
王明洁孙永罡于振东高煜中金瑜
关键词:东北冷涡冷涡
高低压中心、槽线识别的初步试验被引量:7
1994年
利用经过截取处理的欧亚范围的欧洲格点数据,通过运算转化为屏幕网格资料,采用逐点追踪方法绘制等压线,运用统计识别法和模糊识别技术,结合实测风场订正,对高低压中心和槽线进行分析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计算机能基本准确的识别出高低压中心及槽线,且速度比人工快得多,从而可做为人工智能工作站的一个接口,并为天气图的客观化和自动化分析作了初步尝试。
袁美英徐南平于振东
关键词:天气图
东北冷涡的矢量诊断分析被引量:8
1997年
应用准地转Q矢量理论,将80年代以来出现的9次东北冷涡进行了诊断分析。逐个计算了不同时次和层次的Q矢量散度、旋度并分析了它们与冷涡强度演变的时空配置关系。结果表明,Q矢量散度和旋度对东北冷涡的加强和减弱有着指示意义。
孙永罡于振东王明洁范玉华金瑜
关键词:东北冷涡冷涡
东北冷涡加强和减弱的短期预报方程
1997年
在数值预报产品诊断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东北冷涡强度的加强和减弱与物理量、温压场同时刻的相关关系,采用逐步判别方法,制作未来24小时、48小时冷涡强度变化的完全预报方程。检验结果表明,该方程对东北冷涡短期强度变化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可为客观预报提供依据。
于振东高煜中孙永罡王明洁尹学绵金瑜
关键词:冷涡
欧洲数值预报图在灾害性天气预中的应用
1997年
利用欧洲数值预报的500hPa高度和海平面气压格点资料,求算出地面到500hPa层的平均温度预报场,再叠加到500hPa高度预报场上,构成高空温压场预报图。它和地面预报图一起,用于大范围灾害性天气预报。
苍运奇于振东
关键词:平均温度灾害性天气预报
农业气象情报服务业务系统被引量:1
1997年
黑龙江省农气情报服务系统充分吸收国内各省、市现有服务系统的优点,依托计算机技术,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面向用户,方便快捷,彻底改变了以往翻本子,用计算器统计资料的历史。此系统包括墒情分析和作物生育指标分析,并实现了以上内容的屏幕显示、对比分析、打印输出等。此系统大大提高气象情报人员对政府部门的决策服务能力。
曹铁英于振东辛晓慧
关键词:墒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