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小冬

作品数:6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艺术
  • 2篇绘画
  • 1篇代文
  • 1篇度过
  • 1篇仰望
  • 1篇艺术理念
  • 1篇艺术探索
  • 1篇艺术语言
  • 1篇云彩
  • 1篇人体艺术
  • 1篇沙发
  • 1篇山川
  • 1篇题材
  • 1篇著作
  • 1篇文明
  • 1篇现代文
  • 1篇现代文明
  • 1篇肖像
  • 1篇写实
  • 1篇理论著作

机构

  • 6篇天津美术学院
  • 1篇鲁迅美术学院
  • 1篇中国美协
  • 1篇中国美术家协...

作者

  • 6篇于小冬
  • 1篇路洪明

传媒

  • 1篇西藏旅游
  • 1篇西藏艺术研究
  • 1篇天津美术学院...
  • 1篇油画
  • 1篇西藏人文地理
  • 1篇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人体艺术——《女人体和黄沙发》
2013年
于小冬
关键词:人体艺术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代在拉萨度过
2024年
我最喜欢孩子们的眼神,总是那么明亮清澈,非常有感染力。在西藏我见到的是还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没被异化的,这种人类纯真的品质。想到拉萨,就是烈日下的晴朗,最蓝的天和最白的云彩,还有我那些好朋友。在小卖店买点儿花生、买两瓶啤酒,躺在草地上看云彩飘。
于小冬
关键词:现代文明云彩纯真感染力
学大师,画肖像:临摹委拉斯开兹
2019年
我国古代的传统绘画教学尤其重视临摹,无数个人经验也证明了临摹好画、向前人学习,对学画来说是快捷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用功多画当然重要,但在确立一个正确的训练方法之后再去用功,才是有效的。方法如果不对的话,用功太多等于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非但不会进步,反而会养成难改的坏毛病。对于临摹,在我看来,正确的入门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学大师。
于小冬
关键词:临摹大师肖像绘画教学坏毛病
我画西藏30年
2022年
算起来,我画西藏的时间已有37年。在西藏的日子,是我最难忘的人生经历,此后,西藏也成为了我最重要的绘画题材。大学时代,充满对远方的幻想,喜欢看杰克伦敦、海明威的书,向往他们的传奇经历。1983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对我触动很大,我被高原上的藏族人民、西藏文化和山川大地所吸引,知道还有那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和那样一个质朴的民族。
于小冬
关键词:传奇经历绘画题材
论西藏绘画的写实问题
2015年
对照世界各民族不同脉络的美术史,特别是比较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西藏绘画不是写实的绘画体系。它是以视觉效果的平面化;造型手段的装饰性;绘画语言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及用线造型为其主要特色的东方式绘画体系。无论风格怎样变化发展,也从来没有走出东方绘画体系的大范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藏传佛教的形成,西藏绘画吸收了许多周边文化的养分,先后经历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及汉族的各类影响,这些周边文化也都是在大的东方文化圈之内,藏族周边地区的绘画与藏族绘画在造形的语言方式上同属视觉效果的平面化装饰性及绘画语言程式化符号化,及用线造型的,造型方式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平面化的边线造形的特点。天然的亲和为相互的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写实的问题真的不存在吗?本文列举一些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实例,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写实的愿望与追求始终伴随在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写实的介入更好地完成了西藏特色的绘画语言建构。
于小冬
关键词:写实壁画
仰望高原 传承经典——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2018年
在绘画上对经典的传承一直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高标所在,然而传承经典每个画家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路径。于小冬教授在提倡“无限接近大师”这一艺术理念的基础上,没有以模拟大师为旨归,而是深入到生活中,以熟悉的西藏题材来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把自己的艺术探索与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既有创作成果也有理论著作,不论是在学院内还是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于小冬路洪明
关键词:访谈录艺术理念艺术语言艺术探索理论著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